◎楊 科
口譯語言認知決策機制研究
◎楊 科
口譯譯員在口譯工作過程中對于語言理解和表達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決策的認知過程。 研究口譯譯員語言認知決策過程有助于指導口譯自我訓練和口譯教學。具體分析實戰口譯多途徑輸入的特點,掌握口譯多途徑輸入的核心。通過對口譯多途徑輸入的回顧和思考和對學生口譯員口譯認知決策機制的研究分析,力圖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口譯教學訓練方法,提高口譯質量。
口譯是一項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職業,并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口譯首先是譯員在原語言符號的激發下,結合情景和個人閱歷進行的意義建構,然后再從聽眾的角度出發結合情境及聽者的閱歷使用語言符號進行的意義激發與制造。(蔣文干, 鄭亞亞,2014)。口譯員在接受聽覺和視覺的多途徑輸入信息時,必須具有較高的應變能力。在口譯工作中,這種應變能力作為瞬間認知決策技能影響著口譯質量。
英漢口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口譯員的要求特別高,他們必須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憑借聽覺和視覺的幫助對英漢雙語進行分析并做出決策,來確定實現英漢之間如何轉換。口譯譯員不僅要聽懂說話者所說的全部內容,還要理解其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這對于已習慣應付聽力考試的學生來說顯然是個障礙。因此,英漢口譯過程中譯員純熟的雙語能力,敏捷的反應能力,清晰的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聽視能力都顯得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著口譯的質量。英漢口譯對譯員來說是一項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雙語思維能力與語言轉換是重點,也是難點。(馮卓,2014)
雖然,最近幾年我國在口譯研究方面向前躍進了一大步,但研究方法仍有待優化。就現階段國內期刊發表的文章來看,許多文章仍主要通過經驗以及主觀臆斷為支撐,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穆雷、王斌華,2009)。如果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口譯研究水平,當務之急便是對口譯研究方法的探索,為此,將系統全面總結國內口譯的研究,梳理現有的口譯研究方面的成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和看法。使用包括觀察法、實驗法等方法細致深入研究多輸入背景下譯員口譯認知決策問題,探索多方之間的作用機制,為譯員完成高質量的口譯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在語言認知發展主線上探索口譯核心決策階段的運作機制,從不同視角立體透視口譯技能的核心理解和瞬間決策原理,更加靈活地構建口譯技能生態畫面。基于口譯研究自身緊密結合具體職業化操作的特點,更多地從理論化的角度透視核心信息處理環節,實現學術和職業實戰的統一。使用理論結合數據分析的方法描繪口譯決策階段操作機制。在研究了問卷和深度的焦點訪談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口譯譯員認知決策機制。
交際語境是處于實時變化之中的,因此口譯多途徑輸入具備實時性。口譯多途徑輸入雖然可以分為以聽覺為核心、以視覺為核心兩種,且兩種區別方法也可以更為細致地劃分。但口譯輸入并非以這些區分為次序進行,相反,在以聽覺為核心的言語、聲音與以視覺為核心的肢體語言表達中,它們往往同時同步進行,才能表達相對完整的語義。所以,口譯多途徑輸入并非單一部分單獨起作用,而是同時同步地協同,以整體的面貌起作用,具有整體性。在英漢口譯的過程中,譯員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瞬間決策和轉化體現了一種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習俗、風俗習慣、語言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均會影響生活在當地的譯員。其聽覺和視覺無疑對這一模式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口譯語言認知是多維度信息處理的決策機制。我們目前知道的有工作記憶、情感機制、圖式機制等不同維度共同參與了認知決策過程。口譯語言認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是口譯的記憶機制。記憶是口譯的關鍵環節,也是困擾口譯活動的主要“瓶頸”,因為記憶在保持信息的同時,遺忘便也開始。記憶系統相互作用,通過對信息的綜合、分析、歸納,幫助譯員找到與源語對應的目標語,有效完成譯語輸出。當言語鏈發布時,大腦會迅速激活長時記憶,提取以前存儲的相關知識,并啟動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對現場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充分理解言語所承載的意義,從而使交際有效地進行。(劉瑩,2008)
為了準確研究,結合理論梳理和問卷訪談等數據分析方法。我們設計問卷并安排訪談。目的在于分析口譯課程學生的認知決策機制,理論結合數據分析,進一步研究口譯認知決策這個核心環節的運作機制。口譯譯員如何針對客戶滿意度而瞬間完善口譯輸出職業表達。2017年5月11日在學生中發出50份問卷,回收到有效問卷44份。根據問卷實際訪談17人。其中有 10人想參加catti三級筆譯或者口譯考試,有5人參加過專業四級考試,有6人具有英語專業八級證書。有 8人在準備或者參加過托福或雅思考試,有9人參加過同傳觀摩和具體陪同口譯工作。
通過問卷和訪談,反映出最有共性的問題:16個同學提到記憶存儲,是參加問卷調查學生中反映最集中的情況。其他反映出的問題有:部分學生反映需要加強英語水平、專業的口譯訓練、記憶力訓練。英語專業學生反映聽力過程不能集中精力,對異域文化背景不夠了解,口譯訓練要加強模擬真實場景等問題。主要反映問題在詞匯、聽力、文化差異制約、口譯環境嘈雜、記憶容量與清晰程度制約。有被采訪者提到電影《建黨偉業》里譯員沒有充分表達說話者的憤怒,影響語氣的傳達,這說明了口譯的技巧。還有被采訪者曾經去觀摩過現場,提到自身具備的語言能力、記憶能力、背景知識、情感傾向、邏輯關聯、自身熟練程度等方面的不足。通過調查問卷、訪談我們可以證實的是學生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接受的多途徑輸入過程。這個多途徑的語言處理過程中有復雜的決策過程,而記憶參與了復雜的決策過程。 記憶和圖式、情緒等多維度綜合作用影響口譯輸出質量。
以學生口譯員為考察對象,對前人所做的關于口譯方面的研究,進行統計,分類,系統的分析考察,從而探索出學生譯員在多途徑認知背景下如何進行語言的選擇,進而比較全面地總結出口譯研究學科理論和方法。針對目前學生譯員多途徑輸入語言決策的研究,我們將進行系列研究。下一步將繼續明確研究對象,優化研究方法,優化問卷分析和訪談操作程序。針對口譯初學者到職業譯員的蛻變進行案例分析,追蹤調查,探究多途徑輸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實際應用層面指導口譯教學和口譯實踐教學。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610041
本文為2014年度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科司科研項目“口譯信息處理維度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14XNZ006;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科研項目:多途徑輸入背景下口譯譯員語言認知決策機制研究,一般項目(人文社科)立項編號:16SB0021。
楊科,碩士,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