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有
競業禁止相關法律問題探析
◎付 有
競業禁止是為了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建立的一種以限制勞動者自由擇業權為手段的制度。這種制度是由代理制度中的忠實義務演變而成,并隨著代理制度適用范圍擴大而逐步演變為用人單位治理當中的一項常用制度。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知識經濟的不斷進步,競業禁止作為一項推定損害事先防范的制度,在保護用人單位的的商業秘密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競業禁止制度本身還存在著很多缺陷,在司法實踐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糾紛。近幾年來,我國理論界與學術界對于是否應單獨設立競業禁止制度、其合法性如何以及如何實現對其的合理限制等問題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因此為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我們有必要對競業禁止制度進行不斷完善。
競業禁止,又叫做競業回避,指的是用人單位為了保護其商業秘密對員工采取的,將勞動者自由擇業進行一定限制,從而保障其利益的措施。此措施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在結束勞動關系的一定期間內或者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公司員工不得在任職期間同時服務于與原用人單位有相同業務的公司,并且在結束勞動關系以后的一個時間段內也不得進行同原企業有競爭關系的業務,同時也不可以從事生產和經營與原公司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
競業禁止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廣義的競業禁止是指公司對于特定的業務方面可以阻止其他用人單位經營或使用,被禁止的主體是不特定的人,如對于他人的專利、注冊商標等未經允許不得擅自使用等等。狹義的競業禁止是指禁止公司與特定營業相關人的特定行為,其中被禁止的主體就稱為特定的人,主要包括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等管理人員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理論界的學者大多認同狹義論 ,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雇主們最早采用競業禁止,并且把競業禁止作為一項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措施,仔細分析當前各個國家對于競業禁止的規定,我們不難看出,競業禁止是對某些特定競爭行為的禁止,即權利人有權利要求與自己存在民商事利益關系的主體,即所謂的義務人不得施行針對自己的競爭性行為。
(一)競業禁止法律關系當事人間具有特定的民商事法律關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規定了高級管理人員的競業禁止義務,并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對于員工保守商業秘密進行了具體規定,同時從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中關于代理人等競業禁止的規定可以得出,義務方和權利方相互存在著某種合同關系,具體體現為代理關系和勞動關系。通常狀況下,只有具備合同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之間才會發生競業禁止義務,若當事人間不存在這種法律關系,也就不會產生相對應的競業禁止義務。
(二)競業禁止義務來源于法律直接規定或當事人事先約定
仔細分析各國的競業禁止制度可以將競業禁止義務的來源分為兩類:一是法律的直接規定。二是依當事人事先約定產生。契約自由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而且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也是契約自由原則。在此原則下,個人所享有的權利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決定,如果不違反法律法規等強制性規定以及公序良俗、社會公共利益等,國家就不會干涉的。
(三)競業禁止義務本質上是一種不作為義務
義務人對于積極義務能夠實行而不實行或容忍他人行為的義務是不作為義務,又稱為消極義務。應為而不為是違反作為義務,不應為而為之是違反不作為義務。所謂競業禁止義務,就是要求義務人不為某種行為的義務,雙方約定或者法律規定不得對其進行某種行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競業禁止義務屬于不作為義務。
(四)競業禁止的限制范圍是有限的
所有的國家都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對競業禁止進行了限制。例如,有些國家規定一段時間內員工離職期間不得從事與原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相關的工作,但不能限制要求離職員工不從事經營活動。再次,許可合同競業限制的操作限制許可方在許可方的市場范圍,超出了市場的范圍,不再受約束的競業禁止。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只要一些重要的商業秘密沒有進入公共領域,沒有為大眾所熟知,那么此商業秘密就不允許被離職者使用,這樣的競爭行業禁止沒有期限限制。
(一)明確競業禁止的立法原則
我國現行的立法在競業禁止方面并沒有統一規定,現有的的法律規定又過于簡單,導致了競業禁止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缺乏操作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國應盡快明確競業禁止的立法原則,以增加競業禁止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在立法原則上,應從平等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和合理限制等原則的角度出發。
(二)完善競業禁止救濟制度
1.引入訴前禁止
在司法實踐中,雇主對于競業禁止行為提起起訴的條件是有證據證明勞動者披露或使用了企業的商業秘密,損害了企業的合法利益,但在這種情況下,商業秘密已被其他人所知,商業秘密的競技價值也就因此喪失,因此,企業為了防止商業秘密的流失只有及時起訴獲得禁令救濟才可以有效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為了更好地保護企業利益,就有必要對競業禁止的救濟途徑予以完善,訴前禁令這種救濟途徑應被引入,訴前禁令這種救濟途徑指的是: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他人正在或者即將實施損害企業合法利益、侵犯企業商業秘密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帶給企業重大的損失,因此企業可以在提起訴訟之前向法院提出責令侵權人停止有關侵權行為的要求。通過訴前禁止這種救濟途徑,能夠使企業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還能在源頭上避免可能泄露的商業秘密,從而使公平合理的市場秩序得到維護。
2.完善解決競業禁止協議糾紛的程序
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仲裁前置是勞動爭議案件的必經程序。而競業禁止糾紛案件經常發生在勞動關系中,但與一般的勞動爭議相比,競業禁止糾紛的特殊性更大。當勞動者被用人單位以違約之訴的名義起訴,告其侵犯商業秘密時,這種訴訟已經成為了一種侵權之訴,這種爭議就從一般的勞動爭議轉化成了了普通的民商事糾紛,仲裁前置程序對其也不再適用。雙重性是競業禁止協議十分特殊的部分,它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勞動合同,也可以作為勞動合同的一部分呈現。與此相對應,當事人的救濟手段也可以是雙重的,可將其作為勞動爭議案件適用仲裁前置程序,也可將其列入到普通的民商事糾紛案件中,當做保護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案對待。所以,從對雙方當事人利益的保護角度來講,兩種手段應相互補充,共同為保護人民的利益貢獻力量。
3.加強各級政府對競業禁止制度執行的監督力度
為了發揮某項制度的最大功效,我們不僅要完善立法、司法體系,還需要有規范的執行監督制度,為了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企業的競爭權益和商業秘密得到最大化,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各級政府應對競業禁止履行好監督職能,將潛在的糾紛降低到最少;此外,各級政府還應起到普法作用,使競業禁止制度在廣大人民群眾之間得以落實。
對于競業禁止制度的完善,不僅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還要借鑒國外的立法體系。在借鑒國外立法時,應批判地繼承、吸收,使其充分為我國所用;針對于我國目前的立法現狀,首先要明確競業禁止的立法原則,在原則的指導下制定具體的規定。競業禁止制度的完善應循序漸進,尋求最佳的完善方案,不能急功近利。希望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可以盡快完善競業禁止制度,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過渡。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