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蕊
同命是否同價的價值考量
◎任曉蕊
一涉及到死亡賠償問題,“同命不同價”就會引發社會、學界的新一輪探討。而研究“同命是否同價”問題自然離不開死亡賠償金的相關法律制度和法規,“同命是否同價”最直接體現在死亡賠償金的數額上。對于這一問題,學界爭論已久,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也存在。本文試用價值考量的方法從死亡賠償金性質、立法觀念、正義標準等方面進行分析。
網頁上搜索“同命不同價”,2005年重慶市河源案仍在首頁。交通事故屢見不鮮,在當今社會,可能某天某地會發生或大或小的交通事故,而這場交通事故得到人們的持續關注,其原因是死于同一場車禍的三名女孩,其家人在事后的索賠中得到的賠償金數目差額巨大,兩個城市戶口的女孩家里得到了200000元的賠償金,而另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家里只有她們的1/4。2006年相似的案件相似的判決在北京上演。死亡賠償的案件,每次都會將“同命不同價”問題推向輿論中心。2013年連霍高速義昌大橋坍塌事故死亡10人,當時傳言“城鎮戶口的能賠40多萬,農村戶口的最多賠18萬元”,后來官方回應會按照同一標準賠付,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損害賠償解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但是具體賠償數額沒有明確。2015年在青海有2人因救助工友不幸去世,城市戶口的死者,施工方賠償40多萬,而農村戶口的死者,根據農民收入來計算最多只能賠償19萬。同一個案件同樣的原因卻因戶籍不同所得死亡賠償金明顯不同,也難怪每次類似事件出現,“同命不同價”問題就隨之引起熱議。
價值考量是在利益發生沖突時,按照一定的理念、原則和序列對不同的利益進行平衡和取舍的思維過程?!巴欠裢瑑r”就是一個價值考量問題。
(一)同命同價論
首先,從死亡賠償金性質看,精神損害賠償說的觀點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近親屬的精神賠償。人之生命無貴賤,精神損害不能因他近親屬的多少、他與親屬間關系的遠近而判斷其近親屬精神損害的多少;不會因死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或身份等存在差異。其近親屬承擔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創傷程度大體相同,死亡賠償金的數額也應相差無幾,直接體現出生命的平等化。
其次,“同命同價”符合憲法的基本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國憲法規定只要是中國公民都平等的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不得作區分對待。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同等保護,若受到侵害請求賠償時,法律應給予平等的保護與支持。
再者,“同命同價”符合程序正義的標準。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基礎,實體正義的實現依賴于程序正義?!巴瑑r”符合程序正義的規定,達到了人人從形式上的平等。
最后,從社會發展方面來說,我國目前一直致力于建立城鄉一體化模式,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實現城鄉的協同發展。上述四個案件中,“同命不同價”問題主要是在城鄉戶籍的差異上。而“同命同價”從消除戶籍差異開始,進一步到實現教育、醫療、就業等各方面的平等,逐步消除城鄉居民的差別待遇,從而打破城鄉二元制的壁壘,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找到切入點。
(二)同命不同價論
沒有哪件事情是完全絕對的,更何況爭議不斷的“同命是否同價”問題。
從法律規定來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痹摋l規定了死亡賠償金數額的計算標準,但進一步分析該條,它亦為‘同命不同價’提供了法律依據。
首先,作為計算標準的居民平均收入指標,是以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政府統計數據為標準,而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同的,人均收入也是不同的,所選法院不同,其賠償數額也是不等的。其次,它是以“上一年度”的統計數據為基準,每一年的平均收入是不同的,若起訴時間或法院受理時間不同,就會使“上一年”的標準產生變化,從而導致賠償數額的計算標準不同。再者,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肯定也是不同的,畢竟城鄉的經濟水平還是有差距的。這些都會致使死亡賠償金數額不同,直接反應出“同命不同價”。
還有一些特殊行業有其獨有的規定。如1992年7月1日試行的《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第七條規定,在海上若出現人身傷亡,最高可賠償人民幣800000元。2006年3月28日生效的《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第三條第一項規定傷亡賠償最高為人民幣400000元。2007年9月1日施行《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為人民幣150000元。不同的行業對于死亡賠償金的標準有不同的規定,同樣的人可能會因職業工作的原因而獲得不同數額的死亡賠償金。
從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看,逸失利益損害賠償說的主要觀點是對逸失利益的賠償,即對應當而未得的利益進行的賠償。對于逸失利益損失的判斷標準:一是完全個別化標準,即依據受害人的個人收入情況,結合其不出意外剩余的工作年限,再加上退休金、補助等各項收入算出其未來有可能得到的收益。二是類型化標準,即將其劃分為某類社會類型,而且不同的社會類型有不同賠償標準,根據這一行業內人員的平均收入水平及其在職時間、死亡時間等情況來確定。這兩種判斷標準均與死者個人的具體實際情況有關,那么對逸失利益的賠償也就不盡相同,死亡賠償金的數額也會不同,進而引發“同命不同價”問題。
再次,“同命不同價”符合實質正義的要求。社會上不會存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各自領域內做著貢獻。例如清潔工和科學家,一個為城市清潔,一個為社會發展,但你能說清潔工的貢獻不如科學家嗎?不,他們存在于不同的領域,無法比較大小,但就創造的社會價值,個人覺得還是科學家比較重要,清潔工人人能做,但是科學家不好當。所以“同命不同價”體現出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一刀切。還有就是從現在的國情出發,城鄉差距還是存在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水平還是很懸殊,一味追求“同命同價”可能會造成極端。所以“同命不同價”是合理的存在,雖然表面上看不平等,但適用法律,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三)個人觀點
無論是“同命同價”還是“同命不同價”,都不是完美無瑕的。但個人更傾向“同命不同價”。
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不可能實現絕對的公平。就像公民會讓渡一定的權利來保障國家、集體利益。
“同命不同價”問題讓我想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類似的情況,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巴煌瑑r”是實現“同命同價”的一個過程、階段,就像我們不能直接實現共同富裕一樣,“同命不同價”是法律發展完善過程中出現的,是符合現在社會發展的,符合當前國情的。再者,若“同命同價”,同誰的價?若按農村戶口來計算,那么城鎮戶口的肯定不樂意,若按城鎮戶口來算,那么侵權人的負擔肯定會加重,對侵權人存在不公。畢竟現在社會還存在東西差距、南北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等問題。經濟水平不一,“同命同價”真得合理嗎?
還有,人雖生而平等,但是不同的人可以將生命活出不一樣的風采,知識學歷、專業技能、社會經驗等都為我們的人生加碼。
對于“同命不同價”這一問題,法律還需進行完善,死亡賠償金的確定標準也應更加具體。如規定最高額度和最低額度,即死亡賠償金的調整數額在這一范圍內根據死者具體情況進行上下幅度調整。當然這些都需要法律明確規定。
當然“同命同價”不是不會實現,但也不會一蹴而就。當實現小康社會,進入大同社會,各地各行各業不再有差異,那時“同命不同價”論可能就無立論基礎了,不過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