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娜
微博主體的作用分析
◎姜 娜
微博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活躍在網民們的指間,被應用在各種社會熱點中,甚至成為引起爭端的工具。微博作為一種有效又時興的傳播載體,對于政治傳播也有獨特的助攻作用。本文將以新浪微博為例,分析微博政治傳播中主體的作用以及出現的問題,為微博政治傳播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議措施。
(一)微博政治傳播
1.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開始截至2014年,月活躍用戶1.438億,日活躍用戶6660萬,其中包括政府機構、政府官員、企業及個人認證賬號,如此公開的傳播機制使新浪微博成了政治傳播中的“公共議事廳”。
尤其在Web2.0時代,微博更加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即用戶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點贊、評論、轉發已經是微博用戶的常用互動方式和“參政”方式。
2.政治傳播
政治傳播是國家之間、公民之間、政府與公民,或是傳播主體通過媒介與公民之間相互進行的傳播,是政治過程中政治主體之間的政治信息傳播。
政治傳播由政治系統、傳播媒介和公眾三個要素構成,最終是為了完成政治信息傳播。傳統的傳播媒介對于政治傳播的作用甚微,所以新型傳播媒介的誕生和介入必不可免,而以新浪微博為主的新型傳播媒介的介入便應運而生。
《紐約時報》曾經評論過中國近兩年的微博,“數以億計的微博用戶,當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某個社會熱點時,就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壓力集團,足以推動社會政治變革。”
(二)微博政治傳播特點
1.政治主體平等化
微博使所有公眾失去了原來的政治身份,失去了原來的社會地位和階層,成為平等的政治交流的網民;所有的網民都是平等的面對面,民族、經濟條件、階層全都消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英的話語權力。
2.政治參與直接化
用戶在微博使用過程中可以隨時查閱時事熱點和社會事件,并發表看法;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切身現實“曝光”于微博之上尋求幫助或者支持。相比于上訪、投訴等手段,這種政治參與方式更加直接化。
3.政治傳播去科層化
在新浪微博中,政府和政務微博可直接實時發布最新政治信息,減去中間上傳下達的繁瑣程序,避免了傳達不力的結果出現,更加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最重要的是,在政治消息微博發出的瞬間,全部微博用戶都可以接收,也可以對政治措施的執行形成監督,可謂是一舉兩得。
4.政治動員虛擬化
在現代社會中,微博或許已經成為動員公眾的“佼佼者”,這種虛擬化的政治動員有著更大的殺傷力,尤其是在新浪微博的輿論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社會事件下,無論事件大小,都會有許多條評論和轉發,受眾們都在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即是網絡虛擬動員的一種體現。
5.政治角色去神秘化
自古以來政治就是一種坐在“神壇”的神秘物質;但在網絡時代,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化、受眾地位上升的人性化社會,政治角色走下“神壇”,實現了去神秘化。許多政府領導、工作人員都開通微博開始網絡“辦公”,“央視新聞”官博甚至會直播習總書記的日程,這使得公眾主人翁的身份更加突出,也為拉近政治與受眾的關系作出了貢獻。
微博政治傳播中的主體按照不同的種類劃分會有不同的分類,以新浪微博軟件為分析點,本文按照政治傳播主體的身份分類著重講述其中的三種,即政府、新聞媒體和大V,并分別舉例以分析其成功之處與不足,為微博政治傳播提供更優質的改進建議。
(一)政務微博
政府機構、官員因公共事務而設的微博被稱為政務微博,主要用于發布信息、收集民意和意見。通過與公眾互動,搭建一個社會化參政、議政、問政的網絡交流模式與平臺。截至2011年12月,在新浪網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共有12103個,黨政干部微博10652個。
本文選取了運行較為成功的“江寧公安在線”為例進行分析。“江寧公安在線”于2011年2月25日開通并發布第一條微博,現已發布近2.6萬條微博,有將近二百萬粉絲。
“江寧”微博的原創性微博較少,它轉發的新聞信息均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大部分也是群眾們迫切了解的“盲區”;“江寧”通過轉發詢問者的微博,科學地普及和解答詢問者的問題與疑惑,使得咨詢者和其他受眾都能接收到真實正確的信息;尤為重要的是,“江寧”一改傳統政府微博嚴肅刻板的語言行事風格,多采用網絡流行語和平易近人的常用語,通過與網友聊天“嘮家常”、親自試驗錄制視頻、匯總錯誤信息警示受眾等方式將科學知識普及于大眾,是政府微博應該借鑒的模式。
政務微博的出現,一改之前嚴肅神秘莊重的政府形象,為公眾增加了許多獲知政治信息的簡易渠道,提高了公眾的政治參與度水平,將會成為獨特政治文化的一種,更有利于政治傳播的發展。
(二)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是政治傳播的主力軍,在日益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在保留自我傳統的基礎上對轉變政治傳播的話語體系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人民日報”作為國家和黨的喉舌,新浪官方微博成立以來現共有5040余萬粉絲,共發布7萬余條微博。“人民日報”不僅以新聞報道為主,而且添加了許多服務類和心靈激勵類等內容。
“人民日報”發布的《九大定律,讓你在職場如魚得水》、《身份證丟了不必回老家補辦!異地辦理全攻略收好不謝!》、《感冒了怎么辦?防流感,這些你應該知道!》等服務類內容轉發量也比普通新聞類內容多。這說明了“人民日報”抓住了受眾的心理,采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先獲得“粉絲”的關注,然后達到傳播新聞內容的目的。
這是一種可借鑒的方式,從服務大眾、關注民生出發也符合我國的大政方針,更能獲得公眾的支持與關注;但是也要避免“本末倒置”,在大是大非的新聞報道中保持“喉舌”的應有態度。
新聞媒體的政治傳播通過微博這一媒介使得新聞媒體政治職責大眾化,受眾范圍更廣,受監督的程度也更重;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涉獵”微博政治傳播后,便有利于推動“網絡”社會的和諧進程。
(三)大V問政
大V問政是指,經過實名認證且具有較大關注度和社會影響的網絡微博用戶,通過對特定社會事件或政治、政府議程的關注和評價等微博信息傳播行為對其施加影響,從而達至參與公共事務和政治、政府治理過程的目的。
以經濟學家薛兆豐為例,他的頭銜是經濟學者,并且是多所知名大學的研究者。在他的新浪微博主頁中,擁有近300萬粉絲,共發布了近4000條微博,微博的內容也多是討論一些與經濟有關的問題。譬如在最近一段時間薛兆豐教授的微博都圍繞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一法進行自己看法的評論;但在評論中對其觀點不是全部的認同,也會有反駁的看法。
大V在政治參與中,因為獨特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會有獨特的政治引導能力,可以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發揮巨大的指向性作用;同時大V可以運用其人力優勢和獨有的知識水平高度,推廣自己合理的政治意見,有助于國家政府制定更加合理合乎實際滿足公眾的政策方針。
關于微博政治傳播的順利發展,國家和政府機關肯定要先在制度和政策上把關,加強法律和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條條都能公正執行;同時政府要聯合網絡運營商加強網絡監管、優化網絡環境。
其次最重要的是公眾們的長期思想啟蒙。我們要力使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有正確的基本價值判斷和是非判斷,做好監督者、維護者、執行者。
本文中三類微博政治傳播主體則要做好以下內容:
(一)政府微博要轉變其陳舊的傳播方式,設立一批職業傳播者。
在微博政治傳播內容上要更改其語言特色、文字特色、行文特色,融入更多的“時尚流行”元素,譬如“網絡語”、“流行詞”等,轉變話語體系;另外還可以借助明星的光環效應。
譬如之前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六安公安在線政務微博近期聯手“小鮮肉”組合 TFBOYS 中的成員易烊千璽向廣大民眾普及了“迷路被困怎么辦”及“如何正確通過安檢”的相關知識,反響很大。
將明星的光環效應和公益效果完美結合起來,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媒體要加強公信力,積極對社會事件作出反映。
現代社會的公眾是一個極求真的群體,所以媒體一定要維護好自身的真實性,切不可因為小利益而失了大群體。
不管你是紙媒還是互聯網媒體,都應該先樹立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形象,在每一次公眾需要你的時候勇敢而迅速地站出來講清事實、表明態度、代表公眾說話,這也應是創建任何媒體的初衷。
(三)大V們要端正社會價值觀念,切忌個人意愿。
作為粉絲“追捧”的大V,不要為了博取關注度而肆意妄為地發表意見,也不要為了個人意志而在公共場合不負責任地發表意見;大V們要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和責任感,切實為國家和人民提建議。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是對國家、對媒體、對公眾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不能放松“警惕”,而是應該配合微博政治傳播主體一起建設和諧的社會整體。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