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薔
新媒體時代版權不受寵,紙媒路在何方
◎陳紫薔
由于新媒體的沖擊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京華時報》虧損嚴重、突圍未果,于2017年1月1日起休刊。它標志著見證京城十五載的紙媒巨頭終成過眼云煙。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中國網站總量達到426.7萬余個,其中僅專業互聯網信息服務網站就有2.3萬余個,傳統紙媒面對新媒體浪潮的席卷該如何持續生存下去?數字技術還是專業人才,亦或是政府支持?其實都不盡然,關鍵應是有版權的內容。
面對新媒體突破時空限制的傳播方式所帶來的慘烈競爭,傳統紙媒版權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囿于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報業對于版權的保護仍處于低水平、弱保護的狀態。
(一)版權法的滯后性與缺陷
首先,相關版權法的滯后性表現在其制定上沒有跟上新媒體的發展速度。法律的形成需要經歷審議、修改、公布等復雜流程,并且需要長時間的論證過程才能完成,而新媒體卻在這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經歷了巨大變化,二者在時間生產上的不對等無疑使傳統紙媒很難找到制衡新媒體的法律條例款進行自我保護。其次,相關版權法的缺陷表現為其針對的限定主體有所差異?,F行的版權法是基于傳統媒體而自我制定的,盡管部分法規也與時俱進地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調整,但是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使創作和作品的傳播出現了平民化的趨勢,它已無法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速度。
(二)行政保護的薄弱性
當下行政保護對版權保護的不足也是我國報業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之一,其薄弱性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法律法規的滯后性,必然會導致行政執行標準也存在滯后的現象,由此而出現行政管理跟不上新媒體技術應用發展的步伐;第二,在我國網絡治理是按照信息內容和信息形態的差異來劃分責任主體,實行多部門管理,由此便會出現多部門職能交叉的問題。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導致相關管理部門之間職責不清,效率低下,而且行政權被不同管理機構分割,加大了監督成本。
(三)版權意識淡薄
版權意識的淡薄不僅體現在版權主體一方,也體現在侵權主體一方。一方面,許多版權人和版權管理者對于版權保護的認識并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們尚未真正將版權作為一種重要的資產——版權資產,來管理和看待,未能將版權保護意識深入貫徹到版權產品的采編銷整體流程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數字化等特點,使人們習慣于免費獲取資源,主觀上就沒有付費意識,人們會有意或無意地同他人共享資源。其實,在沒有取得所有人授權就擅自進行傳播、復制他人作品,這就已經構成了侵權,只是人們的版權意識淡薄,沒有意識到這一重要性。
(一)完善法律法規
面對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新媒體,法律制度應緊密結合時代語境,積極主動地根據通信技術的發展制定并適時調整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框架,結合數字版權環境的特殊性來維護傳統媒體同新興技術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司法執法部門相關權利和執法程序,使行政執法時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國家版權局于2015年9月8日發布的《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為“互聯網+”時代下法院在判定新媒體的侵權性質時提供了依據,對推進維護傳統媒體版權行政執法工作、保障著作權行政執法秩序、規范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二)健全版權行政保護機制
首先,面對新出現的問題,政府要及時出臺指導性文件,確保行政手段的實施上做到有法可依,細化《著作權法》中關于介入版權侵權的具體條件;其次,形成相對集中的網絡管理職責,嘗試“共同管理”。新媒體具有跨平臺、跨行業的特性,且正趨于融合的大趨勢,針對這一趨勢,現行的多部門分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媒體協調有序的發展秩序。因此,應嘗試整合過于分散的網絡管理部門,把網絡管控運營權收歸中央統一管理;最后,借助“劍網行動”、“掃黃打非”等專項行動所建立的長效工作機制,切實發揮版權行政保護的作用。
(三)著力提高公民的版權意識,開展行業組織自我維權
隨著計算機、手機的廣泛普及,新媒體版權與普通民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要想保護好內容的版權,提升版權意識是根本。為此,一方面要將網絡法制教育納入普法計劃之中,組織培訓,加強宣傳,營造版權保護的良好輿論氛圍,使得廣大網民熟悉相關版權保護的法規政策。另一方面,報業組織或版權聯盟還要通過積極發布作品版權反侵權公告、發表合理有效保護作品版權的文章等方式,通過組織成員的自律互助,維護版權市場的良好秩序,提升媒體同仁和社會公眾的版權意識和版權保護水平,共同推進正版化進程。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