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龍
文物保護措施在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應用
◎苗云龍
文物保護工作,不僅可以傳承文化,對促進古文化歷史的研究,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也有深遠影響。博物館作為收集、展示文物的重要場所,在文物保護和管理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一)文物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具有強大的社會感召力
文物是人類智慧結晶的體現,是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保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記錄著人類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生活狀況、經濟發展……匯聚著本民族不同時期的優秀品質和社會精神,具有強大的社會感召力。文物的存在幫助人們更好、更直接地了解國家傳統歷史文化,提高民族意識,提升思想素質和文化水平。
(二)文物是歷史發展的最好見證,承擔著傳承歷史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
文物經過歷史沉淀,見證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人們從文物中可以了解到歷史的變遷,社會發展的背景,從中獲取養分,借古鑒今。教育人們努力豐富自身文化內涵,培養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告誡人們要沿襲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面對普遍的經濟問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及時給予保護,避免文物更多傷害。
大多數的博物館屬于非營利性機構,沒有持久的經濟保障。這些因素導致我國現今很多博物館設備陳舊,對文物保護不當,造成文物的丟失與損壞,價值貶值等。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加大后,這一情況得到緩解。政府通過健全法律制度,加強保護工作的政策研究,依法管理和維護,對破壞文物的相關行為實施嚴厲對擊。對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提供技術支持,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為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如加快對部分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文物保護管理系統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管理的水平等。同時鼓勵支持更多文物衍生品的研發,旅游項目的開發等。
(二)嚴格把控文物管理人員素質水平,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思想教育
博物館內文物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因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不同,對文物保護工作內容有認識上的差異。博物館應加強技能培訓,思想教育,明確各自崗位職責。定期對其展開能力考核,提升人員崗位技能,提高個人職業素養。對人員在文物保護管理上提供刺激性的獎勵,帶動人員的積極性,增加對文物保護管理的責任感。對專業技術人員不僅要求盡職盡責,還要做到創新,與時俱進,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專業技能水平,滿足現代化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需求。
(三)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與時俱進,尋求多樣化的發展方式
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是博物館的日常工作。如何處理兩者間關系,實現共贏,是博物館發展中必須深思的課題。對文物保護,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陳列的環境,做好預防病害的措施,降低文物被損壞幾率。應對環境等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博物館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如依據文物保護的重要程度,對拍照設置數量額度或采用冷光攝影。對光敏感強的珍貴文物,則禁止拍照;對臨摹類的字畫注重防潮、防裂。已干裂的字畫,要輕拿輕放,輕開輕合,防止二次傷害。必要時選用復制品代其展示。外借文物嚴格按照規定手續辦理外借,填寫清單。做好文物的現狀相關記錄工作。如有損壞,追究到位,及時妥善處理。博物館結合自身情況,采用豐富多樣的展覽方式,加大對文物的宣傳和展示,擴大文物的影響力。如利用先進技術,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多方面展示、講解,活躍氣氛,提高文物觀賞性,積極解答人們的疑惑,帶動人們的參與性。定期舉辦有特色的民族文物展覽活動等。
(四)開展文物保護全民教育,全民參與的宣傳工作
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普及相關文物保護知識,發放相關宣傳資料,讓人們多了解文物,了解其社會價值,傳播文物魅力,提高文物保護意識,讓全民都參與到保護文物的工作中來。
近年來對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博物館自身的配合下,積極開展文物保護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第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以人為本,注重對技術人員的培養;第二,人們對文物對社會的影響關注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呈現出全民性的特點;第三,伴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在管理方式上越來越現代化,加入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元素,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管理呈現智能化的形勢。
文物鐫刻著民族發展的的軌跡,有著歷史科學研究的第一手史料。不論政府還是博物館,都應高度重視,在社會生活中加強對文物的保護,讓其越來越科學化和規范化,積極應對,保護好文物的社會價值,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廊坊市文物管理處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