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怡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透視及其當代價值論述
◎靳怡斐
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都存在道德失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的弊端不言而喻,為了弱化甚至根除其消極影響,各個時代的人們都做出了努力,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以理論方式系統地闡釋了道德的具體內涵,是武裝人類頭腦的重要意識形態工具之一。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深入剖析、研究、繼承和發展,有利于人類正確道德觀的樹立和堅持,在道德約束下為人處世。
19世紀40年代末,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誕生,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論觀點和學說體系的綜合體,涉及多學科領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但相對突出地表現在哲學、經濟和社會主義等領域。或許正因如此,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否涉及道德層面的爭論始終未休,支持學派以羅德尼·佩弗(R.G.Peffer)為代表,而否認學派則以艾倫·伍德(Allen W.Wood)為代表。在伍德看來,資本主義由于一味地通過壟斷、剝削來最大化地斂取經濟利益,而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強烈批判和指責,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忽視了公平、正義等道德意識的體現,所以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非道德的。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對丑惡的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呼吁,其出發點是試圖帶領人類走向充滿和諧、平等的生存生活環境,即本質上是以人文主義道德為起點和落腳點的,因此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真實存在,且兼具歷史性和時代性,在當下和未來都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
(一)衍生于神學道德觀
在西方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程度的精神信仰,這種信仰令人們產生并始終保持著一種在為人方面和善、友愛、誠信,在處事方面樂觀、自信、堅韌的綜合正能量。對于馬克思來說,其祖國德國,國民普遍信仰基督教,馬克思的家庭和就讀的學校也不例外,受此環境影響,其道德觀的原始形態就衍生于基督教即神學。據《馬克思傳》記載,自馬克思六歲起,他就與家人一起開始信奉基督教。
(二)扭轉于黑格爾哲學
到了大學,在追逐塵世幸福的過程中,馬克思的思想與基督教神學之間出現嚴重矛盾,對黑格爾作品的通讀,以及大衛·施特勞斯(將完全神化的《圣經》拉入現實之人)和布魯諾·鮑威爾(黑格爾最得意弟子之一)的出現,打破了馬克思關于神學道德觀的盲目認識,他開始涉足并著手研究哲學領域,并將目光轉向人類自身,不再堅信宗教神學。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中,馬克思寫道:“普羅米修斯承認道:‘老實說,我痛恨所有的神’,這是哲學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這些神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提并論。”由此確立了自己的無神論立場,道德觀的來源從神學變成了以哲學為基礎的人類道德。
(三)形成于自我的綜合思想認知
進入社會后,相關工作經歷使馬克思不再崇尚黑格爾,在康德的自律論倫理觀影響下,馬克思提出并始終強調“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認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此時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已嶄露頭角,但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形成,原因在于:一方面,其將道德和實際生產聯系在了一起,使道德具有了現實意義;但另一方面,顯然道德、宗教等屬于精神層面的生產工具,而科學、國家和家庭等屬于物質層面的生產工具,兩者存在本質區別,然而馬克思卻將它們一概而論,忽視了道德的意識形態本質。
之后,社會階級的演變以及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的深入研究,使馬克思認識到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宗教、哲學等也是如此,并取決于人們開展生產活動的物質條件。生產方式不同,人們的相處模式也就不同,在這一改變過程中,道德逐漸被謊言替代,道德失范現象由此叢生。表現在當時的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加劇了社會分級現象,不同層級有不同的道德形態,如英國就出現了兩種道德,以資產階級為中心的、體現勞動人民利益的普通道德和針對窮人的官方道德。
(一)隨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更新
由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形成過程可知,馬克思最終將道德的更新歸根于生產方式的變化,生產方式使得人們所占有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有所不同,進而產生不同的道德觀念。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占據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道德觀,盡管包含自由、平等理念,但在最大化利益驅使下,所謂“自由”是不限制獲取利益的手段,而所謂“平等”則是由資本家共享利益成果。
(二)以人類道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最初,馬克思將道德寄托于神,認為信仰神學人們就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改正不道德行為。隨著知識的增加和思想的成熟,馬克思意識到正確道德觀念和行為的真正主體和根源在于人類本身,因為人具有能動性,是經營一切事務的有思想、有意識的存在體。所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開始從人類道德中尋求突破口,批判資產階級虛無縹緲的人道主義說教,提出共產主義社會自由與平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美好藍圖,讓人們意識到資產階級自私、利益至上的道德觀,進而以道德的名義,帶領人類改變階級性質,解放天性,實現全人類的普遍和諧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的契合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人的主體性,這與我國傳統的人本思想相契合。一直以來,“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為政以德”(《孟子·盡心下》)的儒家思想為我國所推崇,認為仁德的君主才會愛民眾并受到民眾的擁戴,此時對人本體的重視表現為典型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時,魏征引用《荀子·王制篇》中的觀點,向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忠告,提醒唐太宗應重視并合理把握人民的力量,此時民本思想已經轉變為人本思想,這種人本思想以人為根本,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價值的實現,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一切為了人類發展的觀點相契合。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實現全人類和諧發展的目標,與我國“以和為貴”思想不謀而合。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言:“禮之用,和為貴。”孟子在《公孫丑下》中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者突出的中心思想即為和諧、團結。直到現在,我國仍倡導“以和為貴”理念,對內,其已滲入各個家庭,成為人們相處的基本模式,對外,“以和為貴”則演化為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以實現國家以及國際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的不同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服務的對象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于資本主義統治時期,其核心思想突出表現在對不道德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號召全人類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真正自由。而中國傳統道德觀不管在哪個時期,更多地表現為對統治階級政權的維護,其性質類似于忠言,感情色彩要弱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如上述中提到的人本思想,忠告君主仁德愛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政權長存。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的主體范圍不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從全人類視角出發,批判的對象是資產階級,主體范圍較為廣闊。而中國傳統道德觀的主體和內容更加具體,尤其表現在占統治地位的君主層面,就是具體的君主個人,除此之外道德觀是圍繞人倫關系展開的,在處理好各種倫理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國富民康。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在階級層次體現方面有所不同。概括來說,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大致包括兩個階級層次,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管出身如何、地位高低,都可為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做貢獻。而中國傳統道德觀則注重階級層次,不允許“逾矩”,強調個人或社會團體應清楚自己的身份,做好本職工作,如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觀等。
除上述外,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以生產方式的改變為更新手段,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以經濟利益為根源等,都與中國傳統道德觀不同,不再詳述。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盡管誕生于19世紀,但因其將道德看作是歷史的、實踐的、階級的,所以集歷史性、時代性、前瞻性于一身,在當前社會以及未來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長明燈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旨在帶領人類走向和諧、公平、正義的共產主義社會,這與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不謀而合。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幾乎均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立足點,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最終形成適合本國發展所需的道德體系。通常社會主義國家也強調資本利益,但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們各層次需求的實現,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核心內容。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在當下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道德理論根源。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有利于重新審視我國道德現狀
從前述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傳統道德觀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別,從側面暴露出我國傳統道德觀的某些弊端,而當前我國不容樂觀的道德現狀,與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觀又不無關系。因此,當前我國應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方法論,來審視傳統道德觀,糾正長期被人們誤解的傳統道德觀,批判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扭曲人們道德認知的錯誤道德觀,再結合社會道德現狀,調整道德教育措施,形成新時期道德新局面。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突出價值仍是站在全人類立場上,它體現出大無畏、公平、自由的高尚道德意識和立足實際、勇于嘗試、積極實踐的人道主義情懷。盡管當前資本主義國家已經不存在忽視無產階級利益,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利益的現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推翻資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思想性質被弱化,但批判資本主義并不是重點,因為其目的在于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在今天及未來,這仍是全世界共同奮斗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