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燕 陳彩霞
國產電影的文化價值研究
鄒海燕 陳彩霞
歷經百年滄桑、歷史巨變的中國電影,經過入世后十余載的不懈努力、堅定追索,尤其是中國國產電影,在產量與票房上節節攀升,呈逐年猛漲的一片大好態勢。然而繁榮發展的中國電影背后顯示的文化軟實力仍然微弱,存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如何不斷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真正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是新世紀中國電影人的文化使命。本文認為中國電影,尤指國產電影的最硬“軟實力”,應是追求電影文化中的文化價值。以此為目的,探究如何通過電影這一最直觀、最具影響力的跨文化傳播媒介,增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覺性和國家責任感,從而塑造并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為成為文化強國助力。
國產電影 文化價值 軟實力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產業化改革的推進,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產業,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有“機”就有“危”。處于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大環境下,如何進一步提升電影的文化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已成為中國電影人刻不容緩的巨大挑戰。
文化力即軟實力的核心,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所蘊藏的一種力量。有文化力才有影響力,有影響力才有競爭力。有競爭力,才談得上軟實力。文化力是以價值觀為內核的一種力量,它又源于我們的價值觀。判斷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弱,關鍵在于它的價值觀是否具有廣泛的精神感召力、強大的思想影響力,從而才能在世界話語體系占有重要的席位。
美國政治學者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軟實力”這一概念。據他說,硬實力和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兩大組成部分。政治外交、經濟科技、軍事力量屬于國家硬實力的競爭,而輿論文化傳播則是軟實力的競爭。國家競爭即從硬實力與軟實力這兩方面的雙重競爭來體現。現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交常常借助電影蘊含的文化影響力來進行。從這一角度不難發現,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已然成為國家競爭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而電影文化則是一種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作為媒體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自其誕生時起,便展現出其獨具一格的魅力。電影不僅是大眾娛樂的一種手段,發揮著休閑娛樂的功能,而且更是一個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而電影文化產業在全球化趨勢下一躍成為世界各國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支柱性產業。因此,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即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它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前提。國務院辦公廳于 2010 年 1 月 21 日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大力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跨越式發展,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上升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這就表明借助電影這一大眾傳播媒介,以其生動逼真的影像畫面,帶給觀影者無與倫比的視聽覺感受刺激,進而將電影文化的軟實力體現形式,即電影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競爭力和控制力一一突顯,已上升到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
入世后,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中國電影尤其國產電影的產量呈“井噴式”迅猛增長,國產電影票房成績被屢屢打破、刷新。然而在表面的繁榮、浮華背后,“高票房低口碑”的怪圈現象下,催生出不少一昧追求高產出、高利潤的低俗、媚俗甚至惡俗的商業片,嚴重缺乏思想深度、人文精神、文化價值和民族尊嚴。
電影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通俗文化。電影提供娛樂消遣,娛樂大眾是它的一項功能,但絕不是低級趣味。一部優秀電影,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
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能把我們從日常存在中,從“沉淪”中解脫出來,使我們暫時離開這個世界,到藝術的殿堂去間接經歷另一種情感,使生命變得充實。因此好的電影應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正面的情感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寬闊的人文情懷、健康的精神思想,發人深省、催人奮進、引人向上的,是能帶給人自由、快樂、希望與光明的。
然而,隨著現今中國電影的商業化進程加速推進,“電影拜物教”、 拜金主義、唯“票房是瞻”的金錢至上觀念彌漫著整個電影環境。對人文精神的追求、文化價值的傳達日漸被利益熏心的金錢追逐、對高額利潤的貪婪搶奪所取代,電影的文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不能幸免地患上“文化貧血癥”。“沒有文化、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電影在全球化語境下是完全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
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中國,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影像畫面等光影手段透過百態人生講述著一個個或好或壞的故事,同時傳達著或正或負的世界觀、價值觀、國家民族文化,是一個作用于人的奇妙的精神世界。電影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而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文化。究其對中國整個文化產業、國家軟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深遠意義而言,對新世紀以來國產電影的文化價值研究迫在眉睫。
從三種視角解析電影文化,進而探究其蘊含的價值。其一,電影通過編劇寫故事、導演導故事、演員講故事、制片人發行故事、觀影者聽看故事的整個從制作、生產到產出的過程,向普世大眾展現影片背后要傳達的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不同的寓意、內涵。從文化藝術的視角審視,電影的文化是一種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而衍生的嶄新藝術文化表現形式。比如《云水謠》(2006年)這部感人至深的愛情文藝片,不同于以往的男歡女愛的蠢萌小兒女愛情片,而是以歷經60年大時代動蕩背景下,橫跨海峽兩岸的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故事為外衣,深刻表達的精神內核是人民大眾對海峽兩岸和諧統一的渴求、期盼與美好愿望。《集結號》(2007年)是一部主旋律的戰爭記錄片。主人公一反傳統常規的“高大全”的軍人形象,在殘酷、瘋狂的戰爭中,有血有肉的錚錚鐵骨呈現出渺小、脆弱、瘋狂、懦弱的復雜多面性,極富層次感和現實性。該片表達了馮小剛導演“以戰反戰”的思想實質,蘊涵了其強烈的社會批判。
其二,從電影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兩個維度看,電影是隸屬文化產業與傳媒產業這兩大產業的。在文化產業里,一部優秀電影必須是具備商業價值的思想、文化、精神的有力傳達者。在傳媒產業里,電影是文化傳播的有力武器,而唯有通過傳播,文化的價值、意義方能得以實現。本質上,電影是一種文化傳播。電影的文化價值由電影的傳播功能來實現。處于全球自由競爭的大時代背景下,文化不可避免地必須參與到商業競爭中。無論是精彩的功夫片、深奧的文藝片,荒誕的喜劇片,還是炫目的大制作,電影的價值都必須以“被看”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傳播即“被看”。因此,電影人必須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和而不同”的和諧共處之法,才能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三,電影所展現、反映的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土人情、風俗傳統、文學藝術、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等都屬于電影的文化。從民族國家的視角來看,電影是一種民族文化推廣、國家形象塑造的強有力推手。電影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失去文化價值的電影,如同失去靈魂的軀殼,只能淪為一堆低俗無聊的圖像和聲音。因此,傳播最易接受并具有普世文化價值、人文精神、文化內涵的高品質電影作品,由此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就是電影最大的文化競爭力。
“以人為本”、立足人民,立足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拓寬國際眼光相結合,提升國產電影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力。當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文化掠奪,韓流來襲的風靡一時,使處于繁盛危機下的中國國產電影重新審視自己,必須冷靜勇敢面對,愈挫愈勇,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以厚重的歷史感、強烈的使命感、豐厚的文化底蘊大膽而又沉穩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的電影魅力,展示中國精神,展示中國魂,爭取國際話語權,用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征服人心,贏得世界的認可與尊重。
第一,講述好故事,提升國產電影品質。國產電影要想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對外積聚國際影響力,就必須以影片敘事為本,真正提升電影質量。中國不缺好故事的資源,而缺有人文情懷、有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人類普世價值的導演、編劇、電影造夢人等優秀電影人。發展中的中國呼喚多一些有道德、情懷、責任心、使命感、道德榮譽感的電影從業者,他們當仁不讓地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良知代言人。他們更關注民生、現實,深刻挖掘民族精神,不懈追求民族自強、個人自尊,不被物欲橫流的金錢至上所凌駕,努力找到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平衡點,勇擔回歸電影藝術本真,提高電影內容質量的歷史重任。也正是有了這些優秀的良心電影工作者們,再以寬廣開闊的眼光放眼世界,廣泛吸收各國文化精髓,借鑒其寶貴電影經驗,“博采眾長,化為己用”,將五千年積淀的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深刻的文化內涵巧妙融于好故事中,才能真正打造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有中國特色的優質電影。
第二,運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要提升國產電影文化軟實力,必須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建立健康有序的電影市場。一方面,在國內,政府要把提升國產電影文化軟實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還要在資金、稅收優惠、審查制度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國產電影的外部創作環境。另一方面,對海外市場,政府應化繁為簡,減化繁復的國產電影出口審批程序,加大電影產業境外投資的扶持力度和國產電影的國際宣傳力度,拓寬傳播渠道,推動真正富含文化價值的優秀國產電影昂首闊步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第三,樹立觀眾正確的文化價值判斷。觀眾也應對電影發展負有責任。需求決定市場!由于觀眾的欣賞水平良莠不齊,不少觀眾的審美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甚至有些觀影者們價值取向略顯庸俗。而一昧追求高票房、高利潤的出品方、投資商,為了獲取最大化的商業利益,盲目迎合、取悅一般觀眾的低俗口味,太多粗枝濫造的媚俗電影就惡性循環似的應運而生了。這類低俗電影大軍往往多制作少創作、多技術少藝術、多利益少情懷、重包裝輕內涵、重商業輕精神,致使電影最重要的文化價值嚴重缺失和人文精神的徹底淪喪。所以對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代國人們發出真誠的呼聲,擯棄麻木精神、“娛樂至死”的文化垃圾,少一些庸俗,多一點精神,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判斷標準,更多地為本民族的優秀電影作品搖旗吶喊。
中國電影不僅屬于中國,而且也屬于世界。因此,中國電影尤指國產電影,如何在激烈殘酷的國際電影市場競爭中,發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挖中華民族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超越國界直達人心,建構一種有“魂靈”的既能被本國觀眾所接受,又能被海外市場所認可的文化價值觀,在未來與世界文化對話更有“發言權”,是當代電影人任重而道遠的文化使命。
[1]高紅雨,袁茁萌.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研究價值及視角[J].電影文學,2013(13).
[2]劉藩.電影產業經濟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沈壯海.文化如何成為軟實力[N].中國教育報,2011-4-27.
[4]鄭笑眉.電影的文化價值與國產電影的競爭力[J].新聞研究導刊廣電視角,2014(1).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藝術規劃課題一般項目“2000-2014年國產電影的文化價值研究”(編號YG2014082)階段性成果。
鄒海燕,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