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 煊 黃 玥
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情結
門 煊 黃 玥
在近代中國思想家的思想中都蘊含著“中國夢”的思想內涵和因素,體現著他們對于“中國夢”苦苦探尋的情結。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情結是“中國夢”思想內涵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學術源流,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重要命題思想內涵的歷史闡釋。
中國夢 救亡圖存 近代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論述揭示出了“中國夢”深刻內涵,表明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斷上下求索、不懈努力奮斗的歷程。
近代中國思想家們在面對民族危機、求亡圖存的努力抗爭中,都對“中國夢”有過自己的理論建構和現實情結,是“中國夢”理論源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有為根據《禮記…禮運》中關于“大同”、“小康”的描繪,將人類社會的“升平世”等同于“小康”,把“太平世”等同于“大同”,并認為人類理想社會的實現就在于“大同”世界之中。在《大同書》中,康有為提出的關于大同社會的理想反映了近代中國試圖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免除一切人類苦難的美好向往,并為這一美好愿景勾勒了具體路徑。他認為,要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愿景,首先要廢除私有財產,因為私有財產是“爭亂之源”。康有為認為大同社會必須是“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提倡財產歸天下人所有和完全徹底的男女平等。但是,康有為在提倡財產歸天下人所共有和完全徹底的男女平等的同時,又對不同的人們規定了有差分、差等的待遇,提出了廢除家庭等設想。這就使康有為實現人類美好社會的愿景表現出了時代的局限性和不切合實際性。譚嗣同認為“吾身所附麗之地球本變動不居”,同樣人類社會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最終會實現“畛域化,戰爭息,猜忌絕,權謀棄,彼我亡,平等出”、“君主廢”、“公理明”、“貧富均”、“人人能自由”的“太平世”。嚴復認為,實現中國的富強與振興的途徑在于“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只有實現了民力、民智、民德的開新才是近代中國富強和變革的根本。與嚴復“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學說相似,梁啟超認為實現近代中國的富強根本在于新民。梁啟超把國民個體素質的薄弱看作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意欲使近代中國走向強大,必須要新民,“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在梁啟超的視界中,實現新民就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新民是近代中國的理想愿景。梁啟超所說的新民有幾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在身體素質上新民必須要有“健康強固之體魄”;二是在道德上新民必須有“堅忍不屈之精神”,擁有崇高的理想人格品質和道德觀念;三是在政治上新民必須要有民權、民智。孫中山對于“中國夢”的追求在于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具體主張就是三民主義。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就是他構建人類理想社會的理論基礎,在人類社會中實現三民主義的理想就是建構出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共同體。
近代中國思想家崇尚心學,突出心的最高本體地位,把激發人的心力看作是救亡圖存的根本路徑。近代中國思想家將個人主觀意識和主體能動性在革命中的決定性作用。他們把個人主觀精神和主體意識看作是實現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和愛國啟蒙時代使命的不二法門,過于夸大了人的精神意識的能動作用,忽視了社會存在對意識的決定性作用,將意識懸置于超越社會存在的位置,脫離了社會現實而重視人的主觀精神的作用,最終陷入了困境。
近代中國思想家所提出的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理想愿景與近代中國所處的時代環境不相適應,近代中國所處的時代環境沒有為實現近代中國思想家的美好愿景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實現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愿景,其前提在于實現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沒有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就沒有實現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愿景的根本保證。近代中國社會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歷史使命,這一雙重使命在1949年之前的近代中國社會一直未完成,也就沒有為實現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愿景提供有利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因此,近代中國思想家“中國夢”只能是一種情結。
近代中國思想家關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夢想就是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情結。這一情結并沒有指引近代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其原因在于近代中國思想家關于“中國夢”思想的建構具有理論和現實的缺陷。然而在學理上,近代中國思想家的“中國夢”情結是“中國夢”思想內涵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學術源流,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重要命題思想內涵的歷史闡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張錫勤.戊戌思潮論稿(修訂本)[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
[2]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本文系2016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02128362)結題成果。
門煊(1994-),男,山西大同人,本科;黃玥(198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