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梅
常用漢字形、義探源研究
——以“友”為例
唐小梅
漢字學是以漢字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語言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漢字的形體以及漢字的產生、發展及其發展規律等。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形、音、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現在,我將以“友”字為例,探究關于“友”字的形與義。
漢字學 友 形 義
(一)甲骨文中的“友”
(1)甲骨文會意字說明。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古老而又比較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甲骨文中會意字構形構意的特點,最能展示殷商時代甲骨文字的特點,“最富表現力,最耐人尋味”[1]的一類字。”[2]
(2)“友”在甲骨文中的部分情況。在甲骨文中,“友”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友”寫為“”。友,在甲骨文中,(又,抓握)(又,抓握),表示握手結交。在甲骨文中,“友”就出現,可見“友”字的存在歷史還是很久遠的。
(二)在金文中的“友”
(1)金文的簡單特點。金文是指先秦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構形較甲骨文規范和固定;塊面筆畫趨向線條化,長條化、整齊化和美術化傾向比較突出。
(三)小篆中的“友”
(1)小篆的簡單特點。“小篆是秦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經過加工、改造而成的一種字體。作為漢字演變歷程中的一個片段,小篆是漢字古文字時期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在漢字形體演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小篆中“友”字的部分情況。在篆文中,“友”字的形態為“”和金文中的基本筆畫是相近的,可以看出小篆中“友”一方面是根據金文中的形體演變而來的基本筆畫沒有改變,但整個形體的結構發生較大的改變,由左右結構改變為上下結構。從整體上看整個字形更有符號意義,進一步符號化了。
(四)隸書中的“友”
(1)隸書的特點。隸書,是戰國以后漢字演變過程中以點畫結構逐漸取代篆書的線條結構兒形成的一種新字體。
(2)隸書中“友”的部分情況。在隸書中“友”的形體演變為,這里的隸書與篆書相比較筆畫更加簡單,整體更向左右擴展而不是隸書中呈現上下擴展的趨勢,這種筆勢更加方便書寫,呈現省變的趨勢。
(五)草書中的“友”
(1)草書的特點。草書的定義:一是潦草的文字;二是專指漢代特定字體——章草。今草則是在章草的基礎上,結合楷書書法而發展來的。“今草的特點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2)草書中“友”的部分情況。王羲之的今草是很有代表性的草書,王羲之的作品中“友”就從隸書中“”演變為“”。這種字形已經相當簡化,并且已經初具楷書中“友”的形態。
(六)行書中的“友”
(1)行書的特點。行書,是介于正體字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在保持楷書形體的前提下,適當運用了草書的相似的連筆,各字獨立,筆法活潑流暢。
(2)行書中的“友”的部分情況。行書中的“友”的形體大致為“”。形體結構清晰,筆畫自由快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七)楷書
(1)楷書的特點。“楷書是漢隸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一種字體。”在楷書中,漢字的筆畫形式已經基本定型,已經是正規的典范漢字,也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主要正規字體。
(2)楷書中的“友”的部分情況。楷書中的“友”的形體為:。這時的形體將隸書的“又”簡寫成。而下方的“”簡寫成了“又”。這時“友”的字形已經規范的報刊圖書印刷用字的字體。
(一)在甲骨文中,“友”的意義
(二)在現在文字中“友”的意義
現在的“友”有兩個意義。一是本義,作為動詞,意義是:兩人結交,協力互助。這個意義與甲骨文中意義相近,基本沒有變化;二是引申義,引伸為名詞,意義是:合作者,志同道合者。這個意義在甲骨文中沒有出現,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延伸出來的。“友”這個字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加具有豐富的意義和內涵。
[1]樊俊利.戰國金文研究概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許慎(漢).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