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功惠
從語用角度探討公文語言規范
游功惠
公文是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布行政法規、規章和管理規章,施行行政措施和實現領導管理職能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所以公文語言的規范工作意義重要且深遠,因公文意義的實現與語用學研究的語言現象不謀而合,本文嘗試以語用原則探討公文語言的規范問題。
語言規范 公文 語用
“我們正逐漸意識到語言作為政治活動的過程的基本地位,以及在那些被我們承認為’政治的’各種活動和實踐的語篇當中,語言所處的地位。”①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意志和政治體制是通過語言以具體化的,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對一個國家維護自身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公文是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在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按規定程序辦理并在法定范圍內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范體式的文書,是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布行政法規、規章和管理規章,施行行政措施和領導管理職能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所以公文語言的規范工作意義重要且深遠,因其不僅直接關系到公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和處理效率,關系到國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科學化程度,更影響甚至操縱著國家發展和社會走向的大問題。
(一)我國語言規范工作的發展
我國歷來重視語言文字規范工作,從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到成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從1956年國務院通過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到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幾十年來漢語規范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語言是涉及許多方面的復雜現象,且永遠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變化,漢語規范化也必然是一項復雜、艱巨、長期的工作,新的形勢已經對我們語言規范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國語言規范理論的發展
所謂語言的規范就是從是否恰當使用語言的角度來對具體的交際活動進行鑒別,包括確立規范和推行規范兩個方面。最初考察語言是否規范,主要考察語言的使用是否符合語言組織規律,如語音配置規律、語義結合規律、句法結構規律、話語銜接規律、辭格構造規律等,很快我們便發現這種方式脫離了實踐,也缺少了對語言規范化本身理論的探討,于是考察條件進而調整為是否符合語言組織規律,是否符合言語交際規律,如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倫理原則等,以及是否符合語言演變規律。語言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之后,語用學的相關理論也為規范工作提供了很多參考準則和思考角度。
(三)公文語言規范面臨的挑戰
當前,網絡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單一現實世界已演變分化成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交織并行的構成,生產建設、經營管理、科學研究等種種工作都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數據顯示②,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政府微信公眾號、網站、微博、手機端應用等在內的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2.39億,占總體網民的32.7%。為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務服務的滿意度,各級政府及機構在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智慧化水平,不斷加快“兩微一端”線上布局,推動互聯網政務信息公開向移動、即時、透明的方向發展。互聯網和信息社會的發展為政務公開提供了平臺和渠道,同時其及時、自由和龐大的特點也對公文的語言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由語用學研究的對象決定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得到廣泛研究的。語用學研究的是語言同其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語用學研究說某種語言的人在特定的語境下怎樣使用句子去實現成功的交際,通常表現在4個方面,即研究說話人的意義、語境意義、如何在字面表述之外傳遞更多意義、對交際者相對距離的表達的研究。而公文就像語言的舞蹈,公文意義的實現正暗含于對某些言辭的選擇,以及選擇的方式,如何闡釋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二)由公文的特點決定
公文是各級各類機關、團體、單位等組織行使管理職能和業務職能的重要工具,是為國家政務、社會公務和公眾事務服務的,是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布置和商洽工作,請示和答復問題,報告和交流情況的工具,是依法行政和進行公務活動的重要工具,是根據公務活動的實際需要,為達到某一具體目的而撰寫的。公文內容反映的是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策原則,在寫作、處理上都必須嚴格遵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等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因此公文具有明確的工具性、直接的實用性、客觀的真實性、極強的法規政策性、特定的程式性、主體的服從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語用的原則不謀而合。
(三)由語言規范的層級性決定
語言規范的對象是具有針對性、穩固性和層次性③的,通用語言使用者的規范素質等條件以及社會對其水平要求不一致,可分為語言層次和語用層次兩個層面。語用規范層次又可根據使用對象進一步劃分層次,其中作為語言規范的高標準文本和具有較高標準語素質的語言規范執行者是國家通用語用規范的高級示范層,而這個層面包括了黨政機關的公務性語言文字也就是公文,公文屬于語言規范的表率層次,其總體語言規范化程度必然高于社會的平均水平,因其必須對整個社會起到國家通用語言標準的示范作用,是語言文字應用領域實施有效的政務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公文語言要體現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④,是公文的最高原則,包括明確準則、堅持準則、至上準則和正當準則。
(1)目的明確就是要求公文的行文目的通過語言以顯性的方式表達出來。顯性目的是指通過字面意義直接表露出來的目的,一般表現為存有體現目的的語言,或是沒有體現目的的語言但能從字面意義中概括得出。這是公文在語言表達規范中最基本的要求,提出目的直截了當,實現目的的語言簡單明確。如公文標題《關于進一步做好春節后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的通知》《發揚當家做主精神,確保企業扭虧增盈——在職工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等。
(2)目的正當就是要求公文的語言要體現出社會目的。行文目的可分為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站在個人角度為個人利益著想的行文目的就是個人目的,站在社會角度為他人、集體、國家利益著想的就是社會目的。公文總是代機關、團體、單位立言的,其語言是組織領導意圖、意志的載體,是服從于組織領導意志,服務于組織的領導和管理工作的,所以公文的語言安排一定要處理好個人與群體的關系,絕對不能利用語言在表面上打著社會目的的幌子,實際上強調的是不正當的個人目的或不法的小集團目的。
(3)目的堅持就是要求公文要用語言捍衛提出的目的性話題⑤。由于行文目的不同,行文關系的不同,導致目的的實現表現出或難或易的區別,有的目的實現需要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每個階段步驟又有其特定的目的,而這特定目的的實現又要分階段、分步驟進行,于是,整篇公文目的呈現出多層次的上下位關系,但各層次的目的處于一個系統之中,為一個最終目的服務,這時行文目的就要結合語言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邏輯安排來進一步實現。
(二)公文語言要體現語境原則
語境原則,指公文的語言表達和理解都是具體的,以語境為基礎,受制于語境。
公文語言的語境是虛設的,因公文有特定受文對象和特定的時效,語言的形成過程中受文對象不在場,時間也非及時閱知,所以公文寫作主體必須通過虛設語境⑥來模擬受文對象閱知文件時的一切語境元素,以此提升語言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對同一篇公文,不同的認知水平和不同的寫作處理能力,不同個體的虛設語境的心理結構是不同的,因人而異的,所以要通過改善語言的理念意義⑦表達能力,以提高行文效果。
(1)根據語境選擇句子類型。公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說明、議論,最常用的句型是陳述句。陳述句的內容是有真值的,雖然其真值可能為真可能為假,但受文者在語境中理解陳述句所表達的思想時,往往相信其語言命題內容為真。疑問句在公文寫作中的運用頻率低,但效果往往直擊要害。疑問句不直接表達觀點或思想,但卻能使受文者根據語境理解到其中隱含的作者真正的觀點和態度。所以公文的寫作主體要重視陳述命題的真值,學會用句型強調陳述的真值。
(2)根據語境選擇語言含義。多義詞和同義詞表達語義的力度不同,同一個詞匯不同的語義之間在表達的力度上可能存在差異,同一個語義范疇中不同的詞匯在語義表達力度上也可能存在差異,這就為寫作主體留下了操作空間。如果寫作主體選擇了語義場中的弱項,受文者則會根據語境對強項否定。
(3)根據語境安排語言結構。段首句⑧的內容高度濃縮,高度概括,是一個段落發展的引子,通過段首句,受文者往往根據語境可直接領會公文的思想、觀點和態度。所以寫作主體在語言結構安排時要善于運用段首句,以及其后的擴展句,以論據、事例、詳情解釋等形式在擴展句中闡述、延伸和補充段首句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與態度,使段首句內容更加具體、充實、有理有據。
(4)根據語境預設語言信息。預設指寫作主體在擬寫公文之前就已經預測好的內容或情況,預設信息是公文語言中被否定后,未受否定影響的信息構成的信息。因為預設信息必然為真,所以一般情況下,預設的內容會被受文者不加批評地接受,所以寫作主體要善于運用預設的語言信息來暗示特定信念,如“推動反腐敗工作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議題”,也就是說不管推動反腐敗工作是國際合作的重要議題或不是國際合作的重要議題,推動反腐敗工作都是真值。
(5)根據語境運用暗指。寫作主體依賴共享的背景和互動的共識,暗示和講出一個事物的聯想和內涵,引起受文者在理解時的共鳴,一般表現在使用模糊的代碼式語言。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五中全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到“鐵帽子王”,這背后的深意,不是傳遞哪一個大老虎將會落網的訊息,而是釋放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誓與尋租護租等利益集團做斗爭,堅定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信號。
(三)公文語言要體現關系原則
公文作為黨政管理和一定意義上公共關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實現,必然涉及事件的雙方即言者(寫作主體)和受者(寫作受體)。公文的寫作,目的是寫給接受對象看的,寫作效益的體現,關鍵還在于接收對象對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認可、辦理程度和執行情況。
公文寫作主體與受文對象之間的關系主要指上下級之間,平級之間的行文關系,所以公文語言既要考慮文種各方面的特點,更要考慮受文對象身份、職業、思想、素質、性格、心態、處境等等的因素,在語言使用上注意準確、簡潔、質樸和得體,適當運用復調方式,充分考慮他人的觀點,清楚或含糊地給其他聲音以表達空間,以便于實現公文行文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對受文對象的尊重通過行文內容、語言、形式等方面表現出來,要做到得體適度,尊重上級而不阿諛奉承,尊重下級和群眾又不失身份,尊重兄弟單位而又不恃強凌弱,尊重外賓或境外組織機構而又不失國格人格。
這就要求公文語言必須符合求實心理,即內容絕對真實、本質真實;符合求新心理,即盡可能給受文者提供他們欲知而未知的新信息;符合求尊心理,即爭取受文對象理解、認同、支持、合作;符合求近心理,內容做到事近、理近、情近、心近;符合求簡心理,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意盡言止;符合求知心理,提供新內容、新觀點、新知識、新信息;符合求利心理,考慮到受文對象和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符合求便心理,注意換位思考;符合求公心理,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四)公文語言要體現態度原則
態度原則,反映對于公文內容的總體看法,體現公文行文的根本取向。
公文的語言態度原則主要體現為政治上的正確性,就是要求公文語言符合國家憲法的規定和國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與國家所奉行的政策保持一致,避免或禁止使用含有性別歧視、民族歧視、身體能力歧視、職業歧視和政治歧視等侵犯性的語言。
(1)規范選擇語言詞匯和表達方式⑨。我們日常用語中存在一些違反政治正確的詞匯與表達,而這些詞匯與表達確實可以傷害組織機構間或人民群眾間的關系,成為導致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所以當有可能冒犯或傷害所指對象的那些詞匯或表達出現時,必須用一個不含有歧視意義的“中立”詞匯或表達來替換。漢語中“妖”“奴”“女流”“悍婦”“母老虎”“弱智”“結巴”“土著”等都是已經物化在語言中含有歧視性的詞匯與表達,是絕對不能出現在正式的黨政公文中的。
(2)規范選擇行文觀點的表達方式。政治上的正確性不僅表現在語言詞匯的選擇上,還表現在觀點中。如,2008年,某衛生局就看病難和看病貴發表研究報告,意指在中國專家門診診金7元,但國外診金300元,7元的診金對中國百姓來講很貴是因為中國不像國外那樣有共助互濟體系,并直言全世界范圍,看病最不難是中國,最不貴是中國。可想而知,該報告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和質疑。其實該報告的本意是想為民請命,建議政府能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和互助體系,但因為看病難、看病貴是群眾看病過程中實實在在的經歷,報告中的觀點表達明顯與社會現狀相悖,與群眾的感情和情緒格格不入,結果適得其反。
(3)規范篩選事實的表達角度。政治上的正確性還表現在對事實的篩選之中,就同一事件而言,有很多不同的行文入手角度,角度的正面和負面區別很大。如對某起重大事故的通告,“在這次沉船事件中,有500人落水,共30人遇難。”與“在這次沉船事件中,有500人落水,共470人獲救生還。”這兩種表達方式在字面上區別不大,但事實意義和反饋效果卻天壤地別。從信息安排的角度看,新信息或重要信息一般放在句末,信息焦點的安排凸顯了作者的政治態度,本例中前者強調的是遇難的悲劇事件,易引起受文者的負面思考;后者強調的是有關部門的積極作為降低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從正面引導受文者接受信息。
(五)公文語言要體現信息原則
信息原則,保證公文的有效辦理和行文目的的順利實現。
公文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包括直接信息和間接信息,信息是提出問題的依據,是形成主旨的基礎,又是表述觀點的物質內容⑩。語言信息除利用詞匯方面的詞語錘煉、詞語反復、活用表達以外,還可靈活運用語言手段、方式和策略,語音方面的停頓、節奏,以及語法方面的句式選擇,句式變換。
(1)語言信息數量。語言和表達的信息要足夠不多余,圍繞文章主旨既充分詳實、意義完整又干凈利落,提供的話語信息不多也不少,遣詞造句緊扣主旨,摒棄浮詞冗言,適當選用專用詞語、專業詞語,盡量做到讓受文者根據語境對公文內容的理解做到不偏也不倚。
(2)語言信息質量。語言和表達的信息要符合客觀實際或主體實際認知,深刻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本質特征,精心篩選最有價值、最適用、最有針對性、最有代表性、最有特點、最有說服力、最切題、最新的信息以具體闡釋或說明觀點,達到以一當十的效果。
(3)語言信息安全。語言和表達的信息要真實準確,無論大事件、小細節,引語數據不能虛假失實,用詞、造句也必須準確貼切,不容曲筆、虛飾,不可造成工作的侵害損失,不得對受文者帶來威脅危機。
注釋:
① Joseph,J.E.2006 language and Politic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③規范的層次性理論的提出是現代漢語規范理論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次較大的突破性進展.
④公文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公文的事由.
⑤話題也就是公文的中心內容.
⑥虛設語境是認知化、結構化、內化的語境,是人的認知心理模擬塑造的成分,傳統語境的要素如情景、社會文化等均可虛設模擬而形成心理結構體.
⑦公文的觀點、主旨可以通過語言的理念意義表達出來,這種通過理念意義表達的觀點直截了當、明白無誤、態度鮮明.
⑧段首句是每一段的開頭句,也是中心句.
⑨公文主要運用說明、敘述、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⑩觀點屬于意識形態,是存在于人頭腦中虛無飄渺的精神內容,通過信息的佐證轉化為實際存在的現實,所以稱為物質內容.
[1]宋英杰.語言學重點難點探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中國應用語言學會.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3]江結寶.言語交際新思維[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4]黛慶夏.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朱躍,朱小超,鮑曼.語言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6]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李建國 .漢語規范史略[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8]楊敏.話語的社會性與政治性闡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9]曹麗娟.應用寫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10]葉黔達,柯世華.現代公文寫作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11]張勛宗.公文寫作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