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社會文化探析
《共產黨宣言》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現代價值
陳 茜
分析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論述了《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體現與運用,分三個層面,從《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這三方面的深刻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密切關系。《共產黨宣言》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的首次完整系統的表述,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現代價值
150多年前《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陣浪潮,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該宣言中闡明的理論為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確立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由其繼承者、實踐者不斷研究和創新的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從理論層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一個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以揭示與把握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為條件,以考察勞動價值與人的價值的背離與統一為內容,以明確社會發展的歷史主體地位為力量,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人類解放為根本目標,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身的本質,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本質在理論上的展開。[1]
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這個“實踐”就是指要實現“環境的改變”就需要通過“人的活動”,當然也通過這個“實踐”來實現“自我改變”。這種對實踐的解釋,是馬克思主義對客觀世界作出的唯物角度的、辯證方面的全新解釋。因此,馬克思曾說:“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2]
二是以揭示與把握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為條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既強調了實踐的意義,又強調了實踐的具體條件,就是必須達到“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相互統一和一致,這個“一致”就是實踐的條件,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的揭示和把握。
三是以考察勞動價值與人的價值的背離與統一為內容。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是一個充滿曲折挑戰甚至可以說是歷經磨難的過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作用之下,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生活駕馭著和控制著人本身,而并非是人本身駕馭著和控制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生活,這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所導致的,從而說明了“這就是我們的全部當代社會的經濟制度:工人階級是生產全部價值的唯一的階級。”[3]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一個自然規律,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為消滅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私有制最完備的狀態,也就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從而為實現勞動價值與人的自身價值的統一,為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的誕生,創造了物質經濟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堅實基礎。
四是以明確社會發展的歷史主體地位為力量。無產階級是推動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前進的歷史主體,無產階級所代表的新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4]
五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為根本目標。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這一目標,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就是在不斷促使人從艱難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貧困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從愚昧無知的精神中解放出來,從頻發的自然災害中解放出來,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實踐過程是非常艱難、非常曲折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體現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整體的理論體系,被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這三個部分。
(一)《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體現與運用
《共產黨宣言》充分體現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認識論,科學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劃清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明確地揭示了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這三者的自身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地描述了世界的存在狀態,與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馬克思和恩格斯用全面的、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分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客觀地評價了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5]也科學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二)《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體現與運用
《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體現與運用主要體現在剩余價值論。剩余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規律,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性質,明確了無產階級解放的歷史使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涉及到的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和觀點為后期剩余價值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極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商品的價格,從而勞動的價格,是同它的生產費用相等的。因此,勞動越使人感到厭惡,工資也就越減少。” “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他們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他們每日每時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經營工廠的資產者本人的奴役。”
(三)《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體現與運用
《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體現與運用主要體現在對共產主義社會及其現實理論的運用,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和歷史使命理論的運用。《共產黨宣言》揭示了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的思想策略,提出了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原則。共產主義的實現主要通過共產主義革命來完成,即先通過暴力革命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再憑借政治掌權來實現對生產資料的控制,進而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那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奮斗目標就要求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解放和大力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積極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一)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想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發展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展現人的多元復合特征,逐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發展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如物質條件、社會關系、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精神文化、人自身的能力素質等多方面內容,側重于這些方面的發展就是關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重視人民的利益就是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真正踐行了“以人為本”思想。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經濟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反過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經濟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互為前提,二者相輔相成。
(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吹響了治國理政的集結號,是對未來發展的戰略指引,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相互作用,螺旋遞進,將會貫穿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全過程。
《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偉大的綱領性文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導師在組織工人政黨和工人運動的實踐中產生的寶貴財富,是科學性和黨性相結合的模范,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中闡明的這些理論為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確立了科學的指導思想,標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歷史使命,促使人類思想上發生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掃蕩了各種充斥在當時工人運動中的社會主義喧囂,為在階級斗爭的戰斗中的無產階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時,該宣言也為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為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1]葉啟績.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基本原理與整體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6~3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劉綏.試析《共產黨宣言》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關系[J].新西部(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2015(36):4~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茜(1989-),漢族,遼寧北票人,碩士研究生,湖南省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