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旋 張雪兒 通訊作者:蘇少丹
沖突理論視覺下互聯網對女性社會化的影響
黃曉旋 張雪兒 通訊作者:蘇少丹
長期以來,由于經濟與技術的局限,男性在體力生理等方面比女性具有天生的優勢而使得男性在角色社會化中占據主導地位,女性自覺地處于服從、被壓迫的地位。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興起對女性社會化的改變發生影響。下面以沖突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原因,社會的趨向以及互聯網對女性社會化的影響。
女性社會化 沖突理論 互聯網 經濟技術 角色刻板印象
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差別最終凝固化為性別角色,這時一個漫長的社會經驗累積和逐漸分化的過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正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固有的印象,它表明了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我們常常會發現離不開男耕女織、嚴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內、男子日機萬里女子相夫教子等形容男女分工的一些描寫。由此看出,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中,男性由于自身力量的體格、精力等天生的優勢在社會上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在社會上相對女性而言處于主導地位。這些傳統的認識延傳下來,在漫長的職業分工和經驗累積中漸漸形成了人們對于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如今我們賦予男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勇敢、大氣、成功、智慧,而女性則偏向柔弱、細膩、體貼。近年來掀起熱潮的“女漢子”“軟妹子”“娘娘腔”“假小子”等話題性新聞都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性別角色錯位你和沖突的不適感,那么是什么在維護著這一性格刻板印象呢?這里可以從三個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首要動因。嬰兒在降生后父母是對其最具有影響力的家庭成員,他們在還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面前扮演的是學習指引者和認識強化者,嬰兒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開始性別的社會化過程。父母總是在有意無意中灌輸嬰兒男生、女生應該是怎么樣一個個體的概念。在穿衣、玩具、教育等方方面面區別男女生。例如,男生的玩具就應該是機器人、手槍等等,女孩則是布娃娃、音樂盒等,而父親出門掙錢,母親呆家里哺養嬰兒也在潛意識中強化嬰兒對男女這樣分工的認識,在模仿中遵循傳統的性別角色,對其在之后的性格發展、職業選擇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推進和強化男女性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對個體的發展、教育、影響是綜合性的、傳統性的和全面性的,這就說明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在學校里會通過多種方式得到強化和推進。在師生交流與同伴交流與教學內容中進一步強化及實踐對自身社會化的認識。從幼兒園的舞蹈武術分班到中學階段的體育分課,再到大學階段的學業分科,都呈現出一種規律:男性更趨向體魄、理性的發展選擇,而女性則偏向柔性、感性的發展選擇。如果一個男生說話溫聲細語,做事拖拉散漫,則會被同伴嘲笑娘娘腔、沒出息,相反,如果一個女生說話大大咧咧,做事雷厲風行,也會被同伴說成男人婆、假小子。在選擇專業的建議上,老師也總是在無意間做出“定性”思維的灌輸,比如老師會覺得工程師、物理及計算機等會適合男生,而這些往往是比較高薪的、培訓水平較高、主宰性較強的職業,另一方面,老師則會建議女生更多的老慮語言、人事、公關等方面,相較于定性思維中男性職業選擇比較低薪、培訓水平不高、而且帶有女性化的特點,比較的溫情呵護。這也是女性在之后的擇業范圍比男性窄的原因,進而進一步拉大女性在工作層次、職業聲望、社會地位中與男性的差距。而這些歸根結底,離不開老師、同學與教學耳濡目染、有意無意的對于性別社會化的區分與強調。
(三)大眾傳媒因素
大眾傳媒主要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及新晉的電腦或互聯網。在這里不得不說,傳統大眾傳媒中的廣告、海報、影視劇中,女性往往被塑造成身瘦心細、相夫教子、賢妻良母的形象,生存空間與價值被更多的限制在家庭層面,而男性往往是在外打拼、養家糊口最后走向成功的形象,這些對性別角色的塑造在大眾傳媒的無限、廣泛渲染下更進一步加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社會期望是個體作為射虎群體的成員對于面臨事件的主觀定向,由社會定勢、社會定型、知識要素、評價以及信任等形成[1]。性別角色正是表明了對男性或女性的一種社會期望,對于一個女性來說,我們希望她溫柔、體貼、洗衣、煮飯;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我們希望他堅強、勇敢、大氣、成功。當我們都愿意遵循這樣的一個傳統的性別角色時,就注定女性社會化的發展擺脫不了刻板印象的束縛,畢竟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總是自覺不自覺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社會期望中對性別角色的統一要求,否則就容易淪為脫群集體。
對于這樣一種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女性在很大程度上總是處于被動的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女性也漸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她們通過女權運動來反抗男性壓迫,爭取女性的權利,她們高舉著女權主義的旗幟,將女性受到壓迫的因素分析的淋漓盡致,將男性與女性的各種可能性全部呈現出來,進行深入徹底的研究理清男女性社會分工存在不平等的原因以及打破不平等的可能性,鼓勵女性從待在家中操持家務洗衣做飯到婦女勇敢的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分工,從婦女的重新回家到婦女對家庭和事業的辯證對待,女性的角色地位也被逐漸地明析起來,使得女性的角色地位也逐漸地被確定起來。當然,這些思想的進步與實踐的可能行落實絕對離不開經濟、技術的發展,這些使我們擺脫自然、體力上的更大的限制去發現性別角色存在的另外多種可能性,使我們不得不反省長期以來我們不假思索卻心安理得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分工、社會組織等諸多的社會環境因素,重新去審視傳統的男女兩性的社會角色與關系,也進一步促進女權主義的發展。
沖突理論重點研究沖突的起因、形式、制約因素及影響,是作者對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反思和對立物提出的,強調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根本不同。因此,男女性別的社會分工絕對不可能一成不變,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爾.柯林斯。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柯林斯的沖突理論把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的產生過程緊密的與其解決過程聯系在一起,將個人與社會間的沖突過程放在人與人之間互動關系的網絡中,并在互動過程中找到解決矛盾與沖突的途徑。他把沖突描述成不斷進行中的議程過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經濟學的觀點觀察社會沖突,另一方面將沖突理論運用到經濟人的交易活動之中,通過對經濟中的議程過程的分析,柯林斯一方面深入而具體的探索了社會沖突的具體機制和過程模式,另一方面也探索了以經濟交易活動的模式作為解決社會沖突的方案。由此可見,柯林斯是在社會沖突的解決過程中說明沖突的性質和社會意義的。所以他認為在導致社會變革的因素中,男女性別的分工主要是由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導致的,經濟的不平等直接導致了男女性別之間的不平等。于是他把性別的沖突過程放在人與人之間互動關系的網絡中,采用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性別角色的沖突以探索解決的過程。
從經濟的角度看來,原始社會人口很少,經濟生活水平采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以狩獵和采集經濟為主或者以漁業和簡單的自然農業,這是男性與女性都可為自身和家庭提供同等的生存福利機會,所以這個時候男女間的不平等比較小。
在奴隸社會時代,生產經驗變得更加地豐富,分工較細,勞動技能提升,農業、畜牧業與手工業逐漸發展,由于男性在體魄精力上比女性具有天生的優勢,這時候使得男性的地位在相對平等中慢慢地凸顯出來,男女間的不平等逐漸拉大。
在封建時代尤其是之后的工業發展時代,金屬采掘、冶煉和制造技能有顯著提高,早期工業時代機器操作對于女性上的生理束縛比較大,這使得男女間的不平等達到了極點。而在這種經濟創造、利益不平等的情況下,女性自然順從男性,女性社會化變成了建立在男性社會化的基礎上,受到男性的壓迫。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女性擁有更多同等的機會進入高收入、高級別的工作崗位,男女之間不平等的現象發生了新的改變,互聯網對女性社會化的發展進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歷史性作用。
從技術的角度講,早期社會中,人類無法控制自身的生育,婦女被束縛于接二連三的懷孕和對孩子的養育中。而現在生育技術的發展,使婦女從生育的重負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能力和精力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另一方面,早期社會中由于科技的落后,主要依靠體力謀生,男性憑借生理的優勢占據了主導地位。而現在社會科技的進步使體力已不再起決定作用,這使得男性在體力上的優勢幾乎消失殆盡,女性擁有了更多和男性競爭的機會和可能。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對整個人類社會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女性社會化而言。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在它的“虛擬性”我們不需要有真正實際上的接觸就可以操作完成類似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網上求職等等的過程,這使得女性在現實中因為無法改變的生理因素的限制在這里完全不成立,但又不代表其就完全的等同于存在于一個虛無的世界。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僅憑體力生理上的優勢來謀求生存,現在追求的是技術與頭腦的結合,這就使得女性有更合理的發展機會。有這樣一種女權主張:婦女要想獲得性別平等,就必須學會有效地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絡。[2]互聯網的虛擬性就像一個屏障,是一個保護傘,在這里,人人都可以隱去自己的國度、種族、年齡、家庭、身份、性別等等,做到了只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存在,不必忌諱在大眾睽睽之下而去表達自己身為純粹的一個人所要表達的東西,去大膽的和男性競爭高工資、高級別的工作崗位。互聯網的虛擬性又像是一座橋梁,它使不同地域的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用面對面,而勝似面對面地進行交往。正是因為互聯網的這些獨特之處,所以,在互聯網上,等級森嚴的壁壘被打破了,論資排輩的現象被排除了,信息壟斷的屏障被撤除了,性格歧視的偏見被摒除了,這是一個相對于女性而言自由、公平、便捷的世界,這里靠的是人的品格和才情,盡管你是一個女性,只要你可以好好的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好好地運用自己的頭腦和技術,便可以擺脫世俗的束縛,掙脫性別社會化的刻板印象,幫助自己同樣走向成功。
互聯網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一條同樣的起跑線讓其進行競爭,使他們有可能在同一個公平的、自由的的世界生存和交往。
[1]卜衛.網絡文化叢書[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
[2]王濤.社會期望與角色行為[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黃曉旋(1995-),廣東陸豐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社會工作專業;張雪兒(1995-),廣東汕頭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社會工作專業;通訊作者:蘇少丹(1988-),廣東潮州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