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梅
農村貧困兒童對“貧困”的認識狀況分析
宋艷梅
兒童貧困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各國都在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如何通過政策干預有效地減免兒童貧困,是各方一直致力解決的難題,雖然在很多國家,整體貧困率有所下降,兒童貧困率卻仍在上升。目前,對兒童貧困問題的關注主要聚焦在兒童貧困的界定和測量、貧困兒童的規模和基本生活狀況、貧困對兒童的影響等問題,從兒童的視角為貧困兒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為貧困兒童樹立正確的認識觀。
貧困兒童 認識狀況 應對策略
貧困兒童是特殊的貧困群體,一方面,兒童生活階段是生命周期的幾個不同階段中極容易陷入貧困的階段;另一方面,貧困對兒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發展都有負面影響。童年期個體受到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保障兒童期不受貧困的不利影響,是幫助貧困家庭擺脫困境減少貧困代際轉移,培養和發展國家人力資源的關鍵問題。
在我國,對于貧困兒童的關注和努力仍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整個貧困群體上,嚴格來看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有關貧困兒童數量的統計,有學者(唐均 2009)通過結合城鄉貧困家庭的數據統計和中國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近些年的總體規模大體在710萬左右,其中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18.3萬,城鄉低保的兒童約為673.5萬人,孤兒總人數約有57.3萬人,其中農村五保兒童23萬人,城市福利機構收養的孤殘兒童7.2萬人。面對這數量巨大、缺乏關注并且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公平問題的重要群體,目前我國還沒有系統的兒童政策進行干預,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非常有限,仍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
因此,關注我國兒童的貧困問題,為其尋找可行性強、有效高的救助方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的理論課題和現實課題。同時,在我國背景下,重視兒童的主體性,關注兒童自身需要和感受,通過兒童的視角來展開相關研究也是對兒童貧困領域研究的重要補充和發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我國貧困范圍最廣、絕對貧困率最高的農村貧困兒童為研究對象,從兒童的視角,關注其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通過兒童對“貧困”狀況的認識來為兒童樹立正確的認識觀。
(一)狀況分析
第一,對食品與營養認識。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目前我國農村貧困家庭的兒童都能按時吃到一日三餐,溫飽不成問題,基本生活有保障。貧困兒童與其他兒童在飲食方面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營養性食品上。貧困家庭三餐較為簡單,肉類很少吃到。有的家庭一年只吃兩次肉,過年一次,中秋節一次,孩子和家長常表示“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生活才能有一些改善”。奶制品和水果對貧困兒童都是奢侈品。
第二,對穿著認識。貧困家庭有各季節的衣服穿,但很少買衣服,一般撿親戚朋友家的衣服穿。由于現在的衣物不容易破,貧困兒童的穿著與非貧困家庭的兒童區別不是很大,主要是舊一些,質量差一些。
第三,對居住條件認識。貧困兒童的居住條件普遍較差,無錢蓋新房。大多數的貧困家庭房屋簡陋破舊,有的家庭房屋還會漏雨。有的家庭居住用的房間很少,孩子沒有獨立的臥室,甚至有些家庭只有一間房子用于全家四口人睡覺和平時所有活動。
第四,對時間分配的認識。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合理而必要的學習、休息、娛樂時間。訪談發現,除了晚上睡覺,受訪兒童的時間主要用于上課和寫作業上,占一個半小時。其次是玩,現在兒童的玩味越來單一,主要是由于作業多,兒童玩的時間不多。最后是干活,部分孩子干家務活或者農活。家庭富裕的兒童生活則顯得更豐富多彩,逛街、去公園、旅游、玩電腦,接觸的外界事物更多,眼界更為開闊,能滿足一定程度個性發展的需要。
第五,對零花錢與伙伴關系認識。零花錢對兒童之間的交往有一定的影響。很多兒童都提到零花錢可以“在朋友之間顯得更富裕”感覺好,有利于同學之間的友誼。比如說同學過生日他們需要買禮物,貧困兒童的零花錢比較少,買不起禮物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與同齡人的交往。但是,不是貧困兒童表示,家庭貧困對自己交朋友沒有影響,可能因為父母不愿意孩子在外面受歧視和委屈而保證孩子的開銷,也有可能在農村居民對貧困并不那么敏感和排斥。
(二)成因分析
兒童陷入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層面來看,兒童缺乏制度性保障,被排除在救助體系之外是一個方面。政府的救助制度不能覆蓋所有需要救助的兒童,或者是救助的力度不足,很可能導致兒童貧困。從微觀層面來看,兒童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因此其致貧困原因也主要也源于家庭。家庭結構、父母就業和收入也是兒童貧困的影響原因,有研究表明,子女多的家庭也容易陷入貧困。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身媽媽家庭使貧困率持續升高。就業難,無工作,收入低的家庭更為貧困。
(一)對貧困的認識
訪談中,了解到大多數受訪兒童眼中,“貧困”和成人普遍理解的貧困比較相似,是我們所說的絕對貧困,缺乏賴以生存的必要物質資源。比如沒錢,吃不飽飯,上不起學,買不起文具,沒有電視等。家庭缺乏物質資源的孩子更傾向于有這樣的看法,在他們眼里,物質資源生活是最重要的,而當他們談到貧困時也會優先想到這些,房子、食物、上學等等。這些都是家庭貧困的兒童每天要面臨的問題,他們對這些感慨更深,對于缺乏這些資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自身貧困的認識及感受
貧困兒童對自身貧困的認識和感受是本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根據研究資料,我們發現:孩子們對這一問題的反應是復雜的,孩子間的感受和表現有很強的差異性,為了能詳細描述這些差異,我通過認識程度、回應程度、情緒表現三個維度來進行呈現。
認同程度是指孩子對自身貧困狀況是否認同。貧困兒童認為貧困是一種物質缺乏,但他們對自己的境遇會不會用“貧困”、“窮”來描述呢?研究發現,很多貧困兒童在提到自己家庭的情況時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覺得自己家“不算貧困”,有的明確表示不愿意用“貧困”“窮”來形容自己家庭處境,而更愿意說自己家“條件不好”,有的會直接說“家里很窮”、“貧困得很”、“經濟上比較差”等。
回應程度是指在提及家庭狀況的話題時,孩子們對我們問題的回應狀態不同。可大體分為無法回應、有所介意、無所謂、主動回應五類。提到家庭狀況,家庭是否貧困,有的孩子忽然沉默,無法回應。有的推遲回應,有的表現地很隨意,無所謂;有的回應的很積極。
孩子們談到家庭狀況的話題時表現出情緒也各自不同,有的非常沉默,低著頭,有的語速放慢,潸然落淚,但也有孩子回答與其他問題的樣子沒區別,非常平靜。
(一)開展處境不利兒童的團體咨詢,與團體干預訓練
針對農村貧困兒童可以開展團體的自信心、自豪感、自尊等積極情緒的團體咨詢與團體干預訓練。通過積極榜樣作用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處境不利兒童的自我評價系統。
(二)建立合理的認知評價機制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外界不斷的評價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外界他人的評價和關注對農村貧困兒童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群體,所以外界積極、正面、合理的評價會有助于其身體健康。
(三)培養積極的社會情緒
教育和社會工作者要加強對貧困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通過體驗具體事件獲得自尊形成自豪感,建立形成正向的社會性情緒。對自我擁有積極的評價,減少消極認知。
(四)家長的正確引導
父母不斷的告訴孩子,貧困是一時的,不是長期的。所以我們要積極正確的面對貧困狀況。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身貧困狀況。
(五)政府重視農村貧困的問題
政府做出一些完善和補救兒童貧困的策略。讓兒童獲得心理慰藉知道國家政府都在抓扶貧政策。讓兒童獲得希望,更有信心戰勝貧困。
兒童貧困問題是社會性的問題。關注兒童貧困問題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身邊的貧困兒童。根據個人的看法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希望貧困兒童對“貧困”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希望國家政府能重視兒童貧困問題。為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所有的貧困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1]李曉明.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評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2).
[2]劉繼同.婦女與社會福利[J].婦女研究論叢,2003.
[3]張時飛,唐均.中國的貧困兒童:概念與規模[J].河南大學學報,2009(04).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學院)
宋艷梅(1980-),女,漢族,湖南溆浦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和兒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