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十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何處深化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倒逼下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央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更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同時,要嚴防落后產能“死灰復燃”。要設定“高壓線”,對于那些頂風違規、想要火中取栗的個別企業,更要抓典型、嚴肅處理。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良好開局,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過去一年,政策棋局已基本布局完成,中央20多份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細則文件密集出臺,貴州、重慶、廣東等先后發布了實施方案,重點企業主動抑制盲目擴張沖動,收縮戰線、突出主業,完成了從“概念”到政策落地的過程。不妨從以下五個方面看看:
去產能,刮骨療傷,態度堅決。鋼鐵去產能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均提前并超額完成。
去庫存,分城施策,進展明顯。自3月份起,全國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
去杠桿,穩妥推進,規范有序。10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刀刃向內,環境趨好。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和降低社保費率,企業減負預計超過1萬億元。
補短板,抓關鍵點,補薄弱處。調整中央預算內投資近千億元,集中力量加大對脫貧攻堅、基礎設施
建設、產業升級改造等補短板重點領域投入。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新一輪產能過剩涉及行業領域廣、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深,又與當前經濟新常態疊加,化解難度非以往可比。特別是由于煤炭、鋼鐵價格大幅回升,“僵尸企業”僵而不死、“過剩產能”死灰復燃,這令有關部門忙得要死,市場亂得要命。
三種錯誤論斷值得警惕:一是萬能論。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一個“籮筐”,無論什么樣的政策工具或者改革措施,都一攬子歸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無效論。說所謂的供給側,需求側,是理論上概念的文字游戲,不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舊體制回歸論。認為改革就是去市場化,瓦解私有企業,把大的私有企業公有化,加強計劃經濟的管理。
三種錯誤傾向值得注意:第一,只關注供給側存在的問題本身,就問題談問題,忽視了這些問題的背后結構性矛盾。第二,在“穩增長”的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選擇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不愿意真心化解產能過剩,甚至以“補短板”的借口繼續擴大過剩行業的產能,更有積極性通過推高房價來“去庫存”。第三,過于機械地理解“三去一降一補”,看不到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缺少經濟工作的系統觀,使各項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彰顯治國理政新思想,體現中央清晰的改革路徑、穩健的施政風格,審時度勢、駕馭全局的高超智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的題中之義,是一場聚焦于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改革攻堅。總的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新的一年,新的起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會更重、壓力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內涵、擘畫新圖景,使其向更廣維度、更深層次、更大空間深化拓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有以下幾個新變化:
“去產能”。重點是“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一大批以地方國有企業為主的“僵尸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的現象將不可避免。同時,決策層已放棄了用“行政化、各級政府分解任務”的手段,將采用“市場、法治的辦法”推進去產能。
去杠桿。明確“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對此,決策層并沒有否決債轉股,但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同時股權融資力度將得到強化,因此資本市場融資將繼續得到鼓勵。
降成本。與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差異是刪除“降低財務成本”,而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表明企業降成本的方向將更加側重于減稅降費、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等。
補短板。未來幾年內,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事業和地下管網、環境治理、精準扶貧等問題,既是會議認為的“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也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些政策將會長期執行并落實。
總之,新的一年,要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創造性地干,拙勁加巧勁地干,積小勝為大勝。
處置“僵尸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關閉“呼吸機”。“權威人士”的話言猶在耳,但隨著煤價大幅上漲“搶煤潮”再現,多地違規生產至礦難頻發等情景依次登場,而個別鋼鐵企業更試圖通過“鉆”政策空子“火中取栗”。最近,中央查處江蘇生產銷售“地條鋼”和河北未批先建、邊批邊建鋼鐵項目兩起鋼企違規違法事件,兩名副省長被處分,分別對111名責任人和27名責任人進行問責。這其實就是中央發出的一個信號,一個警示,是對各地領導敲響的一個警鐘。
對于深刻教訓,各地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如果因為市場暫時性回暖而盲目復產、擴產,行業就會再次被拖入巨虧泥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可能功虧一簣。“決不能讓落后產能擠占先進產能!”李克強總理的話表明了中央堅決去產能的決心。各級各地也要“真去真退”,不能因為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價格回暖,就動搖了去產能的決心,更不能讓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一方面,要牽住處置“僵尸企業”牛鼻子,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對企業在去產能中存在的偷奸摸滑、弄虛作假等不良行為,要抓幾個典型,更加注重利用大數據、遙感衛星等技術手段,對新建產能進行實時監測,真正讓“僵尸”入土為安。
另一方面,要創新思路,疏堵結合、以疏為主,需要平衡的智慧,解決好“錢”“債”“人”等關鍵問題,絕不能一推了之。在設計實施方案時,要配套設計好企業人員安置方案,確保相關人員安置工作落實到位,積極開展轉崗培訓,落實好援企穩崗政策,提供好就業援助服務。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醍醐灌頂,點中了樓市的要害。2017年,必須讓房地產告別經濟政策,回歸民生和社會政策的基本屬性。從目前來看,一些大中城市“地王”頻出、房價普漲,投機旺盛、市場過熱,不得不出臺樓市調控政策、點剎降溫。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仍是大量新盤無人問津,“去庫存”壓力巨大。
如何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夢想照進實現?分類指導,因城施策,乃至一區一策,已屬必然。2017年,去庫存不能找“接盤俠”,更不能靠“打雞血”一蹴而就。要守住不出“地王”這條紅線。對于房地產庫存較多的三四線城市,關鍵是打好“預防針”,不能一邊去庫存,一邊開發建設新樓盤,更不能房地產市場稍有一點起色,就盲目放開住宅土地出讓。重點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落實人地掛鉤政策,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同時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其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并可考慮設立住宅政策性銀行,為農民進城購房提供低息貸款,也可設立政策性住房擔保公司,為農民向銀行申請房貸提供擔保等。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的地區,要吃準“退燒藥”,通過采取限購措施、增加購房成本,調整土地供應結構、增加市場有效供應等手段,防止過熱。
杠桿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杠桿反而會拖累經濟增長。過去一年,中央明確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切實降低企業杠桿率,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在穩增長的目標下,全社會杠桿率水平很難顯著降低。特別是市場普遍擔心金融去杠桿、資產去泡沫可能會引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上行以及融資規模的下滑,導致經濟增速下滑。
高杠桿不是一天加上去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去掉。2017年,要將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在擴大股權投資規模、鼓勵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直接融資和并購重組、支持企業優化債務結構、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開展債轉股和投貸聯動業務、發展金融(融資)租賃等措施基礎上,要特別對“僵尸企業”、落戶及過剩產能等高負債、低效益資產,依法依規穩妥有序推動改制重組或退出市場,尤其防范可能出現的股市、匯市、債市、樓市風險,防止“交叉感染”,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特別值得注意,地方政府自身的去杠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2017年,要進一步扎實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工作,建立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控制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過快增長,約束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野蠻生長”,將地方政府債務“關進法律的籠子”。
曹德旺“放炮”也好,“真跑”也罷,他關于中美制造業成本對比的言論確實戳到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痛點。實際上,中國制造業成本高的話題并不新鮮。盡管曹德旺的說法存在爭議,但中國企業肩上扛著的稅負“大山”則是不爭的事實。揆諸現實,不只是稅負,用工、用能、用地、物流、融資等顯性成本居高不下,同時政府“亂伸手”、評估費檢驗檢測費過高等“隱性成本”也比較顯現,過高的成本甚至可能成為壓垮個別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改革角度看,這些成本差距就是體制改革滯后產生的成本楔子,釘在了一個個制造業企業身上。如果通過改革,把成本降下來,把楔子拔下來,制造業企業就能活下來,留下來,發展起來,這也是當前供給側改革最應該做的事。除了千方百計降成本、減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更要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加緊制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以清單管理推動簡政放權,大力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新模式,使做實體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中來,使做實業的有前途、有錢賺、有奔頭,切實把“曹德旺們”留下來。
短板,往往都是“硬骨頭”,都是民生痛點和改革難點。補短板,是撲下身子苦干實干的“體力活”,更是考驗治理能力和智慧的“腦力活”。短板很多,但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戴上短板這頂“帽子”。關鍵要補在薄弱處、關鍵處、緊要處,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彌補基礎設施短板。將重心從“面子”轉向“里子”,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破解“暴雨看海”的尷尬,逐步實現停車產業化,緩解停車難、停車貴的城市難題等。同時,補生態建設短板,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開展重點行業廢氣清潔排放改造,等等。
補扶貧和改善民生短板。這塊短板早晚要補,早補早見效。現在鋼筋、水泥等建材價格較低,補短板成本低,而且能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要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同時,加大對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
彌補科技創新短板。增加科技研發有效投入,整合創新資源,加快眾創空間建設,構筑新型創新創業平臺,完善全創新鏈服務,實施人才新政,改革高校人才培養使用模式,打通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在這方面,一些地方搞了很多雙創的“盆景”,支了很多眾創空間的“花架子”,但真正見到效益,還需要后續政策,絕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搞政績工程。
農業是2017年供給側改革的最大亮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形勢,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庫存壓力不斷增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民增收難度增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勢在必行。總的來看,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這“兩塊板”的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難以為繼。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益為著眼點和主攻方向,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抓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同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基本立足點和核心目標,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提質增效,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各地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使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使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