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冰
《起風》體現的愛情觀
梅 冰
《起風》是日本新心理主義代表作家堀辰雄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認為,《起風》并不以情節取勝,其精彩之處在于作者對“我”的大量心理描寫。而筆者認為,這些心理描寫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愛情觀。因此,本文將通過具體作品分析,來探討其體現的愛情觀,并簡要分析愛情觀形成的原因。
起風 愛情觀 形成原因
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義的代表作家。《起風》是其代表作。一般認為,《起風》并不以情節取勝,其精彩之處在于作者對“我”的大量心理描寫。而筆者認為,這些心理描寫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愛情觀。本文將通過作品分析,來探討其體現的愛情觀,同時簡要分析愛情觀形成的原因。
《起風》被視為昭和時代戀愛小說的最高杰作之一①。整個故事貫穿于“我”和節子的相識相知相戀相別的整個故事里,大量的心理描寫直擊愛情中人的內心世界。下面從三個階段來探討《起風》體現的愛情觀。
最初的愛情觀,體現為“我”在夏日里萌生的幻想與對隔世生活的幻想。。在“我”的心中,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山谷草原,只和節子這個深愛的姑娘在一起靜靜生活。第二階段,“我”將愛情最初定義為自我世界里的共同生活。“我”與節子一同在深山療養院朝夕相處后,“我”發現,兩人的相互守望其實就是最好的愛情。“這也現了作者對于隔離塵世的純粹時空的追求。然而節子病情惡化,讓“我”對愛情產生了懷疑。這一過程首先體現在“我”對周圍景物的否定中。其次, 節子本可快快樂樂,現在卻為我遠離父親,“我”開始懷疑自己。第三階段。節子的病逝,使“我”對愛情的看法又發生了變化。開始,節子離去,一切都被覆上死亡陰影。之后,“我”時常為心中的矛盾而糾結。一方面,清冷的山谷加入了有節子陪伴的幻想,“我”無上滿足。另一方面,“我”明白節子早已死去,內心煎熬。最后, “我”讀到了里爾克《安魂曲》里的詩句:“…不要回來。但請幫助我,就像遠方的人屢屢幫助我那樣:在我心中…”,領悟到只要內心永遠充滿著愛意,“我”就能在精神世界中與節子長相守。
據堀辰雄的年譜記載,堀辰雄因肺病每年都去輕井療養,并在那里認識矢野綾子。兩人訂婚后,因綾子也患肺病,兩人共赴療養所。之后綾子病故,這段愛情故事,就成為其代表作《起風》的基本素材。《起風》就如同堀辰雄送給未婚妻的一首鎮魂歌②。因此可以說,小說中“我”的愛情觀就代表了堀辰雄本人的愛情觀。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形成了上述愛情觀,下面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一)不幸的成長經歷
堀辰雄于1904年出生于東京。三歲時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分離。少年時,父母養父皆亡。堀辰雄的生活中缺乏親子之情、手足之情。如《起風》體現的愛情,只祈求兩人世界。不僅如此,不幸的成長經歷讓他淡忘了家庭與雙親。他過早的成為了孤兒,孑然一身。文中,節子也只有父親。因在他的意識中,愛情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與旁人無關。
(二)芥川龍之介之死
作為芥川龍之介的弟子,芥川之死帶給堀辰雄的除了傷痛,便是覺醒。在堀辰雄的眼里,芥川的悲劇在于他看到了自身一切的懦弱,欲蓋彌彰。于是,堀辰雄決定要盡可能地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表達出來。生,死,愛三者進入了他的靈魂,并且深刻的體現在他的小說中。在愛情方面,他大膽地追求,不因死亡而逃避,而是將她銘刻在心。
(三)失戀體驗
堀辰雄曾長期耽于苦戀。直到他在輕井澤認識矢野綾子。訂婚后,因為綾子的肺病,二人于1935年7月赴富士見高原療養所住院療養。然而,1935年的冬天,綾子因病死亡。刻苦銘心的戀愛給他帶來的是悲傷的失戀經歷。他隨時都面對著死亡與離別。然而,這宿命般的一切教會他,有一些事情雖然無法實現,但卻能將其美好的部分珍藏在心底。
本文重點剖析《起風》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世界與“我”的心路歷程,并結合堀辰雄的現實生活,進一步對愛情觀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首先,愛是自我世界里的幻想。其次,愛是相守亦是懷疑。最后,愛情升華為精神世界里的長相守。“形成這一愛情觀的主要因素在于堀辰雄不幸的成長經歷、芥川龍之介之死,以及自身的失戀經歷。
注釋:
①鈴木貞美,曽根博儀.日本文蕓史——表現の流れ·第七巻·現代Ⅰ[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5:165~169.
②堀辰雄,日本文學全集·堀辰雄集[M].東京:集英社.1966:409~434.
[1]鈴木貞美,曽根博儀.日本文蕓史──表現の流れ·第七巻·現代Ⅰ[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5:165~169.
[2]堀辰雄.日本文學全集·堀辰雄集[M].東京:集英社.1966:409~434.
[3]高鵬飛,平山崇.日本文學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299~207.
[4]劉舸.沖突之美[D].湘潭:湘潭大學.2002.
[5]彭龍英.「諸神」與「一神」──遠藤周作早期文學的創作背景[J].曠野,2012(171).
[6]孫立成.試析《起風了》中我的精神純化軌跡[D].長春:吉林大學.2005.
[7]吳麗君.從《風起了》看堀辰雄的生死觀[J].學理論,2011(14):193~194.
[8]周琰楠.女性和被動意識──以堀辰雄筆下的女性形象為中心[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作者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