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雨
戰時重慶地面防空部隊的建設
楊 雨
為了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造成巨大的戰略恐慌,從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侵華日軍集中陸軍和海軍的主要航空兵力,對重慶及成都、西安、昆明、蘭州、洛陽、貴陽、長沙等大城市和許多中小城鎮進行了長達6年多的戰略大轟炸。作為戰時首都的重慶,隨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地位的提高,成為日軍轟炸的主要地區和目標。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央政府加強防空建設和反空襲斗爭的組織和領導,重視地面防空部隊建設,以有限的力量配合空軍對日作戰,使之成為反空襲斗爭的重要力量。
抗日戰爭 重慶 地面防空 反空襲
本文擬從戰時重慶防空指揮體制的形成、地面防空部隊的兵力部署、作戰經過及主要戰果等方面,對戰時重慶地面防空部隊的建設作一初步探討。
全面抗戰爆發后,特別是隨著政府的西遷,大量的工業企業、教育機構、文化單位、民間團體、外國駐華使館等紛紛涌入重慶,重慶原有的防空組織已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37年9月1日,經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決定,正式成立重慶市防空司令部,并委任重慶警備司令李根固兼防空司令、市長李宏錕兼副司令。次年2月,軍委會重慶行營對重慶市防空司令部進行了調整,升格為重慶防空司令部,直接隸屬于航空委員會,不再隸屬于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此時,重慶的防空指揮體制初步形成,即:軍事委員會;市政府、重慶警備司令部;重慶防空司令部;重慶市防護團四級指揮體制。此外,由防空司令部第一處指揮高射炮部隊、照測部隊、工程兵部隊;第二處指揮情報所、警報臺(站)、監視所(哨);第三處指揮市防護團。各縣的防空由縣政府和駐軍負責,并直接受防空司令部的指揮。
1940年4月18日,軍事委員會頒布經修正后的《重慶防空司令部組織大綱》,明確重慶防空司令部直屬軍事委員會,接受航空委員會和重慶衛戌總司令部兩重指揮。同時,就戰時重慶所轄的防空區域范圍進行了界定。“本部所轄防空區域,為重慶市及黔江、酉陽、秀山、石柱、彭水、豐都、墊江、大竹、鄰水、長壽、涪陵、南川、綦江、巴縣、江北、江津、永川、榮昌、大足、璧山、銅梁、合川、武勝、廣安、岳池、渠縣、營山、達縣、儀隴、巴中、通江、南江等三十二縣又一市。”
(一)抗戰初期防空部隊的基本配備情況
行政當局地面防空部隊的建設,在全面抗戰爆發時才剛起步。1935年2月,第一支高射炮部隊組建,僅有一個營,下轄4個連,每連裝備7.5cm高射炮4門。1937年春,成立了炮兵第四十一團;同年8月,又成立了炮兵第四十二團。此外,其他軍事單位和部隊也組建了一些高射炮部隊,“如教導總隊三.七公分高射機關炮一連,中央軍校、步兵學校、軍政部學兵隊,各有二公分高射機關炮一連,廣東防空處有高射炮一營,轄七.五高射炮三個連,機關炮一連,照測一隊;又一.三二高射機關槍一營,轄三個連。廣西第五路軍總司令部有高射炮一大隊,轄二公分高射炮二隊,一.三二高射機關槍七隊及照測一隊。南昌防空指揮部有高射機關炮一大隊,轄三中隊。以上為我國開戰初期,所有地面防空武力之概況。”地面防空部隊數量少、裝備差、機動性弱,遠不敷作戰所需,直至1939年日軍加強對重慶轟炸時,駐守重慶地區的地面防空部隊僅有10余連兵力。
(二)駐守重慶之防空部隊的兵力及陣地部署。
為適應形勢需要,武漢、廣州失守后,軍事當局將高射炮部隊的兵力進行了重新布署,重點布防于重慶、桂林、衡陽等地。其中,駐守重慶的高射炮部隊為第四十五團。
1943年,為了便于統一指揮,軍事當局將全國的防空部隊劃分為五個分區:“第一區指揮部設于重慶,指揮四川境內所有高射炮部隊;第二區指揮部設于巴東,指揮湖北及湘西一帶之高射炮部隊;第三區指揮部設于桂林,指揮粵漢、湘桂路及閩贛等地區之高射炮部隊;第四區指揮部設于昆明,指揮滇、黔高射炮部隊;第五區指揮部設于西安,指揮陜、甘、寧、豫西高射炮部隊。”
1937年9月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成立后,乃將駐渝各軍警的高射武器相對集中,調配給重慶的防空部隊,隨后組成高射槍炮大隊。10月,根據軍委會重慶行營頒發的《防空籌備組織大綱》的規定,防空司令部擬定《各區積極防空配備方案》。該方案將重慶劃為城區,佛圖關區、磁器口區、南岸區、江北區、廣陽壩區等六個防空指揮區。除城區外,各區相繼成立指揮部。
防空指揮區的區域界限為:
(1)城區。由朝天門起沿長江珊瑚壩、菜園壩以西,經兩路口、牛角沱,沿嘉陵江至朝天門。
(2)廣陽壩區。由廣陽壩沿長江東流,經明月峽至木洞、崇興寺、馬鬃嘴、清華寺、二圣場、惠民場、羅天堂,再經雪公山下抵河邊,沿長江東流,復抵廣陽壩。
(3)南岸區。由大興場以東之雪公山,經羅天堂、惠民場、雷家橋老廠至鷹嘴巖,沿長江東流經彈子石、銅鑼峽,復抵大興場。
(4)佛圖關區。由菜園壩西端起,沿長江、黃沙溪、馬王場、石橋鋪至小龍坎,再沿嘉陵江至牛角沱止。
(5)江北區。由江北城沿嘉陵江上流,經相國寺、貓兒石,至馬家溝,人和場、鴛鴦橋、石柱場、望爐臺、白尖子、鏵尖石、王保場、羅頂山、下梁沱,再由下梁沱溯長江上流,經明月峽、魚嘴沱、銅鑼峽、唐家沱,復抵江北城。
各指揮區的兵力編組為:城區編組防空高射大隊,大隊以下設若干區隊,區隊以下設若干分隊,擔任城區防空任務;另編警備大隊、江上警備區隊,擔任城區警備任務。各區指揮部,依據地勢編組若干高射炮區隊,區隊以下設若干分隊,擔任各區防空任務;另編組若干警備區隊,區隊以下設若干分隊,擔任各區警備任務。
各指揮區高地要點為:
(1)城區。上城分局有老通遠門、臨江門、警備部、公共體育場。中城分局有長安寺、川鹽銀行、美豐銀行、千廝門、小什字、模范市場、朝天門碼頭、嘉陵碼頭。下城分局有市商會、綏行署、山王廟公園門口、青年會后伺坡、郵政局、三圣殿、鎮守使、儲奇門、打槍壩、飛機碼頭、石板坡。新市有馬鞍山,求精學校、市十二小學、范莊、陶專校、兩路口、觀音巖、武器庫,棗子嵐埡、純陽洞。
(2)廣陽壩區。金子山(飛機場附近高地),佛耳巖(廣陽壩附近高地)、巫山巖、銀河坪、勸世坪。
(3)南岸區。大興場坡(彈子石、玄壇廟、龍門浩、海棠溪附近高地)、放牛坪(銅元局附近高地)、觀音山、老君洞、馬家店坡、三峰山坡。
(4)佛圖關區。佛圖關(蜈蚣巖)、虎頭巖(化龍橋、李子壩一帶)。
(5)磁器口區。歌樂山、沙帽坡、磁器口高地(煉鋼廠附近)、重慶大學高地、桃子林。
(6)江北區。大方井(江北城垣及其西北鹽井坡、肖家坪高地)、竹子山(蓮花背)、天燈崗、魚嘴沱、石馬崗、鐵山坪、玉皇觀、跑馬坪、石鼓寨、大風山、頭塘人頭山、龍頭寺、萬峰寺、宮殿坡。
1938年初,按修正公布的《重慶市防護團組織大綱》規定,各區防空指揮部改為防護團區,并將區內的機關、部隊編為機槍區隊,直轄防空司令部高射槍炮大隊。以后各地區負責防空的駐軍陸續調走,使各機槍隊成了虛設的空架子,不久便撤銷了。同年10月,根據重慶防空改進辦法,防空司令部高射槍炮大隊相繼撤銷,其高射武器歸防空司令部直接調配。
1939年,日軍對重慶的空襲不斷加強,造成大量傷亡。當時的人員掩蔽工程還處于建設初期,其數量、質量、建設速度遠遠不能適應防空的要求,高射槍炮作為積極防空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日顯重要。為此,是年4月,防空司令部制定《高射兵器統一指揮辦法》、《高射武器射擊辦法》,并由重慶衛戍總部炮兵45團團長辛文銳兼任高射兵器指揮官,從組織上和技術上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
日機空襲重慶的航線,北面為長壽轉合川、北碚;西南面為綦江、江津;以從北面入侵為主。因此,炮兵陣地的配備,大部分火力集中于江北,其次為西南部。照測陣地進行縱橫配備,東西約30公里,南北約25公里,使入侵日機置于嚴密的照測網內。在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中,高射炮隊發揮了一定作用,擊落日重型轟炸機2架、擊傷6架。此后,日軍為了避免高射炮的威脅,多改為黃昏或夜間進行空襲。
重慶高射炮陣地的掩護目標,初為城區附近及沙坪壩至磁器口一帶。“五·三”、“五·四”之后,集中力量進行了疏散,掩護重點改為沙坪壩遷建區、新市區及其迤西一帶。這一地區不僅是日機入侵常經路線,又是政府首腦機關較集中的地方。當時,政府機關及市區人口疏散至歌樂山、青木關與北碚之間,遂定這一地區為“遷建區”。國民政府設在市中區國府路(現人民路),國民黨中央黨部設上清寺,軍事委員會設市中區儲奇門原重慶行營。此外,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教育部、內政部分別遷至歌樂山、歌樂山金剛坡、北碚歇馬場、中梁山華巖寺、青木關、陳家橋等地,僅在市區設辦事處對外聯系。
重慶的高射炮陣地,從1939年以后逐步構筑并擴充,至1942年,共建有18處。其中,先后有馬鞍山、沙坪壩、野貓溪、海棠溪、遺愛祠、磁器口、五里店、袁家崗等處陣地被日機炸毀。保存下來的陣地有:馬家店、黑草房、石馬河、鴻恩寺、馬刀子、八塊田、大渡口、函谷場、黃山、浮圖關等10處。照測陣地有:廣陽壩、銅臺路、大堡山、彈子石、唐家沱、紅廟、崇文場、人和場、土橋、石瓦廠、三峰寺、華巖寺、石橋鋪、新橋、桂花園、麻柳溪、黃山坡、吳家祠堂、雞公嘴等19處。
關于重慶防空司令部高射炮陣地的兵力配備,《重慶防空志》一書的統計是:7.5CM口徑高射炮18門,3.7CM口徑高射機關炮4門,2.5CM高射機關炮9門,共計31門,兵力1748人。照測部隊擁有照空燈器材16具,兵力681人。
為加強防空作戰,粉碎日軍空襲企圖,行政當局在“持久抗戰”戰略思想的基礎上,制定了如下防空作戰方針:“防空部隊基于最高戰略之指導,決以主力機動運用,分散配置于全國各要地,掩護重要都市、軍事政治中心、交通樞紐、橋梁、工廠等,防止敵機低飛轟炸,以減輕損失以一部擔任野戰防空,協力陸海軍作戰,期能長期抗戰,達成最后勝利之目的。”
高射炮(機槍)主要是運用于低空領域的防空,其作用在于阻擋和打擊低空飛行的飛機,特別是針對轟炸機進行的俯沖準確轟炸,以減小地面上的損失。照測部隊主要是在夜間作戰,當時中國沒有今天用的雷達儀器,只有靠照空燈和聽音機來偵察發現敵機。照測部隊在獲得防空情報后,立即以聽音機聽取敵機來襲方向,以照空燈向之照射,大約以2、3個燈交叉捕捉一機,除非它迅速脫離燈光可能照射的空城,否則很難逃脫燈光的追蹤,被我空軍或高射炮攻擊。
1939年1月15日,中日空軍在重慶上空展開了首次空戰。中方除空軍外,高射炮部隊也參加了這次戰斗。5月3日,中日空軍上演了該年度第一次大規模空戰,日機來襲飛機達45架之多,而中國空軍起飛30架驅逐機迎戰,地面防空部隊也參加了戰斗。是役,我方共擊落敵機兩架,而來襲的敵機不是被我空軍炮火射中,就是被高射炮火擊中,全部中彈,第二天被修復再次使用的飛機僅剩27架。
1940年9月13日,中國空軍首次遭遇敵零式戰斗機。由于中國空軍所使用的飛機性能全面落后于這種新型戰斗機,空戰結束,中國空軍遭遇自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24架飛機損壞,10名空軍勇士陣亡。此后,中國空軍被迫采用避戰政策。整個重慶反空襲的任務,就只有由地面防空部隊獨自承擔了。據統計,1938至1941年期間,重慶地面防空部隊在抗戰中擊落敵機171架,擊傷敵機374架,對日軍的空襲力量形成了直接打擊。
在抗戰的相持階段,中國空軍當局加強地面防空部隊的建設,以有限的力量配合空軍對日作戰。特別在1940年“9 ·13”空戰后,高射炮部隊成為防御重慶上空的惟一力量后堅持抗戰,直至中國空軍恢復重建奪回重慶上空的制空權,實屬不易。在此過程中,雖然因敵我空中力量懸殊太大,無力高效的阻止敵機對重慶的轟炸,但他們英勇頑強的抵抗,也讓侵略者付出了不小的代價。1943年以后,中國空軍奪回了制空權,日軍無力再空襲重慶,駐守重慶的高射炮、照測部隊相繼他調,其所筑陣地亦逐步廢棄。
(作者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本文系2017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自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