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睿
家法族規中的戒與罰:介于法與情的道德規訓
陳天睿
我國自古以來注重家法族規,小至家庭大至國家,這一種介于道德與法律之間的傳統,對中國鄉土人情社會的維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沒有強制力的道德規范,還具有刑律的作用。出于鄉土社會中共同體對這一傳統的認同和信任,在道德層面上賦予了家法族規特有的類似于法律的懲戒權和管理權[1]。統觀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家法族規對維系友好和諧的鄰里關系,處理鄉親 的糾紛,維系宗族社會和諧穩定有著積極的作用。
家訓 家法 族規 道德規訓
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秩序和風俗,講求尊卑有序,以禮為核心。處罰法律和處罰宗法族規看似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違反,后者是對道德化的鄉風習俗的不遵守[2]。但在特殊的中國社會,后者卻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作為我國古代家訓中所特有的族訓、族法,有效的維系了家族內部的和諧,合理地解決了內部的糾紛,它對維系整個家族甚至社會的穩定發展起著某種特殊的秩序化的作用,它有效的維系了古代禮法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我國法律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以家為核心構成的一個關系緊密、宗法族規眾多的社會。較之于西方社會,我國更加注重國家權利和集體權利、父權,個體權利往往讓置于國家和集體權利。從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和法律規范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法律的“私法”極為缺失,家族和集體的利益和榮譽遠遠凌駕于個體之上,即使古代不同朝代置頂了眾多的法律,其實究其本質而言是刑律。刑與法相同,我國古代社會中,法律幾乎和刑罰占據同樣的重要地位,扮演著類似的角色。法律和刑律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和威懾力,使得人們犯罪的觀念被極大的抑制著,人們往往因為害怕觸犯刑和法之后所需要承擔的嚴重后果。
與此同時,在一個道德之上的宗族社會里,道德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我國古代的價值體系中,道德被放在了最為重要、最為神圣的位置。古代提倡以德治國,強調從道德出發,個體修于律己,從而建構穩定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相對應的即是運用在法律和社會中的“禮義”原則。“禮義”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涉及到國家治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影響著國家政治秩序的治理、滲透到法律、宗族裁判的具體制度中,也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禮義作為我國古代基本的法則之一,是人們的行為準則、道德標準和法律依據。在我國對家的治理和對國家的治理模式有著類似的地方都強調以禮為核心,構建良好的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從而對人們的七情六欲和日常生活進行合理的管控,從而實現國家安定太平,生活幸福安康。家法和族規作為禮中非常核心的一項規則,處處體現了以禮為本的核心思想,其是禮義原則在家族中的具體體現。
中國古代強調道德對人們的教化作用,也明確了規范與行為準則對構建社會秩序和家庭秩序的重要作用。古代律法的發展和完善,促使法制觀念不斷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階層,道德和法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3]。其中戒罰條例在古代立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家法”一詞即便最早出現在漢代,但并不是家訓意義上的治家之道,而是自成一體的學說與思想。出現于三國時期《魏書·楊播傳》書中“陳紀門法”,才意味著而家訓意義上的家法正式出現。隨后發展到唐朝中葉家法正式成為一種家訓的固定形式,其主要是指經家族前輩所流傳下來的道德規范和思想、方法,進而轉化為值得后人學習的家訓。但那時的家訓并不具備強制力和約束力,并無法具體實施運用在宗族生活中。直至唐 朝陳崇《陳氏家法三十三條》,才真正使得我國家訓族規有了刑罰化的功能和性質。
道德和法律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戒罰條例充分地體現了二者在宗法社會中的博弈。二者無法完全割舍開來,家訓中的道德規范和強制力的法律規范某種程度上的契合,間接的維系了宗法社會的穩定發展,穩固了當權者的政治統治。二者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使得法制掛念逐漸的影響社會各個階層,從而使得道德和法律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例如家族中的罰跪、鎖禁、仗等懲罰,某些程度上近乎于刑罰中的懲罰,限制了人人身自由造成了身體上不可恢復的損害。同時家訓族規的重要意義在于構建了一個穩定的社會共同體,并以合適合理的方式解決內部的糾紛,其行為的依據不局限于國家的刑律,也依照宗法族規的規定予以懲戒人們的行為。
因而,家法族規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懲罰或是責令人們,而是為了引導人們修身養性,通過道德的教化作用和規范的威懾力量,使得人們更好的生活,增長自我的智慧,減少不必要的糾紛。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代,道德和懲戒措施只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維護人們生活的秩序和安定團結的重要手段。單一的依靠法律的力量,容易造成社會的安和混亂,容易道德人們的反抗情緒,無法真正的培養優良的公民;單一的道德力量,容易形成強權社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不穩定。因而,只有充分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力量,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秩序。
[1]蘇偉利.家法族規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影響探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62~63.
[2]李鼎楚.中國傳統"家法族規"的特征及現代法治意義[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0(5):149~153.
[3]謝廬明.傳統與變遷:贛南客家家法族規的地域性分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25(4):46~49.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