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研韜 邵鵬鳴 王 芳
海南在周邊外交中的角色與潛力
畢研韜 邵鵬鳴 王 芳
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周邊外交中的特殊作用。在過去五年中,海南在周邊外交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較好地服務了國家總體外交和地方發展。未來,海南如要在周邊外交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就需要遵照中共海南省委第七次黨代會的要求,“以新時期特區人的勇氣擔當,解放思想,突破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機制創新、提升內力上下大功夫。
周邊外交;戰略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南中國海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周邊外交座談會,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周邊外交的高度重視。2013年11月18日,海南省委常委會傳達學習中央有關精神,強調要清醒認識到海南在我國周邊外交格局中特殊而重要的位置,自覺承擔起責任擔當,充分發揮在國防、外交、安全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力爭有所作為,不負中央重托和厚望。2017年4月25日召開的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指出,在過去五年中,海南“與周邊國家交流合作加強,有效服務了國家總體外交”,并要求今后五年,要“努力使海南成為我國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國際交流平臺”。今天,我們檢視海南在周邊外交中的定位、表現和潛力,對提升海南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豐富我國周邊外交理論與實踐具有一定裨益。
首先,海南在周邊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來自其地理位置:海南位于我國最南端,是我國唯一被東南亞諸國環繞、離東南亞諸國最近的省份;海南省是南海諸島及海域的行政管轄主體,是我國南海開發與維權的前沿基地。海南地處熱帶北緣,長夏無冬,碧海藍天,植被蔥郁,適宜舉辦大型國際會展。其次,海南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享有某些獨特的政策優勢。再次,海南是我國第三大僑鄉,擁有豐富的華僑資源和渠道。當下,國際秩序面臨重塑,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中國的復興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在此語境下,習近平要求“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因此說,海南開展周邊外交占據“天時”與“地利”,現在決定其成效的是能否做到“人和”。
海南正在建設“三個基地一個示范區”(即三亞首腦外交和休閑外交基地、博鰲公共外交基地、萬寧中非合作交流促進基地、海口僑務交流示范區),但這些平臺的價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這既取決于海南的創新能力、設計與整合能力,還取決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力度以及與兄弟省市的競爭態勢。這些平臺服務于以政府為主體的傳統外交,是周邊外交體系的主體結構。為推動外交主體多元化,海南還應吸納企業、高校、學者、智庫和媒體等參與外交活動,實現政府外交與民間外交的有機融合。建議海南以戰略傳播指導周邊外交工作,著力把海南打造成我國戰略傳播的前沿基地和實驗基地,不僅為國家提供周邊外交平臺,還要貢獻周邊外交新理念、新模式、新內容。美國官方文件稱,最有效的戰略傳播是針對重點地區的教育交流項目。因此,海南開展周邊外交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與目標國家開展教育交流。由此海南可打造“教育學術交流——外交研究——實踐探索”的周邊外交作業鏈,經由交叉支持和“森林效應”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要求,“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海南各界應有這等格局和智慧。
在開展周邊外交時,海南要積極貫徹中央的布局和政策,牢記地方外事服從于國家整體外交。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單一制,地方沒有外交權利,海南省周邊外事活動應高度符合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政策和要求。其次,海南應發揮好“海上絲綢之路”排頭兵的作用。海口、三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支點城市,海南是我國“一路”戰略最前沿的省份,開展周邊外交親、誠、惠、容的理念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目標一致。再次,海南應發揮區位優勢,突出地方特色,為南海問題的解決貢獻獨有力量。南海問題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著力點之一,美國曾慫恿菲律賓把中國告上國際法庭,也鼓動其他域內外國家挑起是非。作為南海管轄主體,海南省在開展周邊外交中應發揮特殊作用,為南海問題有利于我方的解決貢獻力量。
周邊外交的行為主體有政府、準政府和非政府三類,本文關注準政府與非政府外交,及其與政府外交的協調一致。美國2010年的《國家安全戰略》把“美國人民和私營機構”列為八大國家實力之一,希拉里·克林頓在擔任美國國務卿時就倡導“全民外交”與“互聯網外交”。我國外交也應向全民外交、外交為民轉變,這是世界大勢。海南作為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享有國際旅游島的諸多政策優惠,應該先行先試,為發展周邊外交作出更大貢獻。
在非官方領域,博鰲亞洲論壇是海南周邊外交中最出彩的項目,基本體現了海南支撐大型國際會議的最高水平。博鰲論壇對海南的助益是巨大的:不僅是顯性的、即時的和微觀的,更重要的是隱性的、延時的和宏觀的。但必須承認,博鰲亞洲論壇對海南發展的助力低于很多人的預期。如何借船出海,在服務“大家”的同時多扶持“小家”?如何讓“博鰲論壇效益”輻射更遠、影響更深?這是檢驗海南省綜合實力的一項重大課題。
先行、重視、示范,這是目前海南開展周邊外交的特色與現狀。第一,先行戰略,定位準確。海南是我國較早進行周邊外交實踐的省份之一。2008年始,中央在海南舉行了一些重大國事活動,海南就事實上發揮了我國公共外交與休閑外交基地的角色,業已積累了豐富的周邊外交經驗。海南在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中,依托自身外交資源優勢,逐步構建“三個基地一個示范區”的外交格局,是國家戰略的先行實踐者,且成績顯著。第二,天時地利,各方重視。海南之所以取得驕人成績,與國家政策支持、省內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在博鰲、三亞、萬寧、觀瀾湖舉辦的一系列國際論壇和體育賽事,極大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贏為宗旨,海南立足亞洲,全力推動亞洲各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協助增強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話與合作。第三,效應集聚,樹立典范。海南在積極搭建外交平臺,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為亞洲國家起了橋梁作用和示范作用。特別是博鰲亞洲論壇,自2001年2月成立以來,歷經16年發展,已經成為亞洲以及其他地區就重要事務開展對話的高層次平臺。博鰲亞洲論壇讓海南成為除北京之外,承擔國家級外交外事活動最多的省份之一,其經驗模式備受關注。
從理論上講,一個省或地區外事活動的活躍程度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自身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把本地市場和國際市場連接起來,這必然導致外事活動和政治事務的增多,這稱之為“內生型發展”;二是該省或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某些特殊條件,中央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外交外事活動,這樣也會增加該省或地區的外事活動,這稱之為“外生型發展”。從海南現實來看,以2014年數據來說,海南人均GDP為6337美元,是全國人均值的83.3%,是北京人均值的38.9%,可見海南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還是相對滯后的。從國際旅游島建設看,旅游島國際化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在眾多指標中,只有國際航線和外貿依存度基本達標,國際航線達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海南有海南航空公司存在,外貿依存度是跟海南離島免稅的政策貢獻息息相關。但是,海南境外游客數、落戶世界500強企業數,外國金融機構數等離基本的參考指標還相距甚遠。所以,海南在周邊外交中首先缺少“內生型”的經濟社會發展因素,這大大制約了海南外事活動,導致海南在周邊外交中內驅力不足,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其表現平平。
但是,海南有博鰲亞洲論壇,有大量的僑胞,離東南亞國家距離較近,這都為海南在周邊外交中的表現提供了眾多機會和平臺。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海南策劃組織了5項分論壇活動。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分論壇上,公布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論壇宣言》,倡議構筑島嶼經濟命運共同體。在“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分論壇中,海南等國內省份與柬埔寨磅湛省、老撾萬象市、馬來西亞檳城州、菲律賓卡丹圖安內斯省、新加坡和泰國普吉府、越南檳椥省的相關負責人和代表圍繞“地方政府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的角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達成多項共識,共同簽署了《共同聲明》,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起中國-東盟省市間“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商業運作”的產能合作機制。因此,海南在“外生型”周邊外交中,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取得了一些較好的成績。但用整體和長久的眼光來看,海南在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外生型”周邊外交的同時,更需要苦練內功,夯實基礎,發展壯大本省綜合實力,提升社會發展水平,讓外事活動進一步促進自身綜合發展,讓地方外事活動更好地服務國家整體外交。
海南未來做好周邊外交,需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通和經濟合作,發展熱帶農業技術,提升旅游管理水平,讓海口和三亞做好“一路”上的支點城市,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作為國家周邊外交的前沿陣地,海南需要進一步搭建中央政府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橋梁。海南可以利用博鰲亞洲論壇的平臺、僑胞在海外的影響力、海南友城關系,向周邊國家講好中國政策和故事。
海南本地科研院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南海問題的研究力度,在周邊外交場合發出海南聲音。南海在海南管轄范圍內,海南本地的科研院所具有先天性的獨特優勢。海南要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爭取一些國家在瓊設立領館,爭取一些區域國際組織機構落戶海南,這將為海南做好周邊外交提供有力支撐。當然,地方外事活動應該服務地方發展,海南只有進一步建設好國際旅游島,提升整體發展水平,才能為海南在周邊外交中發揮積極性和重要性注入不竭動力。
東南亞國家是南中國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雙重利益相關者,南海及周邊地區又是“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區域。鑒于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海南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面向周邊國家的傳播任務。在信息輸出方面,配合國家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戰略,針對相關國家和人群,主動開展戰略傳播作業,為國家戰略的實施爭取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另一方面,應常態化監控、分析周邊國家輿情,適時適度地介入相關輿論場,科學管控相關信息輸入與輸出。與此同時,挖掘海南與南海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交流與合作的內力。從經濟、文化、教育等入手,聯合沿線更多國家,“以少聚多”“以小見大,打造“互利圈”與“朋友圈”,為建設繁榮、穩定、和諧的新亞洲作出重要貢獻。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擴大區域合作交流”,何以貫徹?筆者認為,關鍵是勇氣擔當,唯有“解放思想,突破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理想才有可能實現。為此我們建議:一,正確認識“涉外無小事”的傳統觀念,不能因求穩而“不干事不擔事”。從嚴治理“慵懶散”“不作為”“慢作為”,這是海南在周邊外交中有所作為的組織保障。二,建議海南以戰略傳播作為對外交往的理論指針,盡快建立“海南省戰略傳播研究院”,政府、高校、智庫、媒體、企業、民間組織共同參與,打造多維跨界的戰略傳播聯合體。這項工作的難點是領導,重點是協調。三,建立海南與周邊國家的教育交流平臺(可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亞洲教育論壇”),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海南本土國際教育優勢。四,培育外向型民間組織,鼓勵參與對外交流。越是有目標有擔當的大國,越能認識到民間組織對拓展國家利益的重要性。越是復雜、敏感的時刻,越是政府不便或不能介入時,個人和NGO的作用就會凸顯。當下解決南海爭端、推進“帶路”計劃,都急需非官方力量介入。五,鼓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嚴禁制造借口阻撓正常對外交流和正常出境,鼓勵海南非政府主體對外發聲,并將該項工作上升到組織和政策層面加以肯定和保護。
[1]《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輔導讀本[M].??冢汉D铣霭嫔?,2017:10-25.
[2]畢研韜,王金嶺.戰略傳播綱要[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161.
[3]畢研韜.論民間資源在對外傳播中的運用[J].對外傳播,2017(5).
D82
A
1004-700X(2017)05-0028-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戰略傳播理論與實戰研究”(13BXW027)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