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唯 袁英華
英語專業學生第二外語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研究
韋 唯 袁英華
本文以南昌市各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為例,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語言距離、遷移影響及教師重視程度三個方面簡要分析我國英語專業學生第二外語(L3)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因素,旨在幫助提高英語專業學習者學習效率及教師教學質量。
跨語言影響 第二外語 英語專業
近年來,第二外語的學習受到高度重視,不僅成為英語專業學生必修課程更是考研科目。但學習者在第二外語(L3)學習中往往會受到母語與英語的影響,主要體現為遷移、語碼轉換等跨語言現象(Kellerman & Sharwood Smith,1986;Cenoz,2001)。本文以南昌市為例,探討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第二外語(L3)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問題,幫助學習者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筆者對南昌市各高校英語專業第二外語學習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不記名填寫,當場完成并逐個返回。參與本次調查研究的受試共135名:其中第二外語為日語的受試51名,俄語36名,法語45名,西班牙語2名。因西班牙語人數過少在此不予討論,故此次調查問卷有效受試為132名。此外,訪談第二外語教師3名,作為量化結果的補充。
(一)語言距離
語言距離,指語言使用者所感知的不同語言在類型學上的差異(Kellerman 1983)。影響語言距離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從譜系關系、語言類型及社會因素等方面展開討論。
譜系關系即語言間的親屬關系。通過研究發現,語言間譜系關系越近越容易影響語碼轉換。以法語中“difficile”一詞為例,67%的受試記憶時所進行的轉碼為:difficile(法語) → difficult(英語) → 困難的(漢語)。
從語言類型上看,漢語屬于孤立語,而英語、法語、俄語同屬于屈折語。(宋在晶 2008)。盡管現代英語逐漸從屈折語向綜合語轉變,語言類型對語言距離仍有很大影響。在漢-英-俄的語言組合中74%的受試認為相比屬于孤立語的漢語,英語對同屬屈折語的俄語影響更大。
社會因素上的體現則是漢語中大量外來語的出現,如源自日語的“榻榻米”、“體育”、“壽司”等詞。
(二)遷移影響
1、正遷移
從詞匯層面來講,英語與法語中存在許多共用詞匯及借用詞匯(王吉祥 1999),如“電視”,英語表達為television,法語表達為télévision,后者僅多了兩個開音符。所以英語專業學習者在記憶法語單詞時記“異”,便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在語法方面,英語與法語的謂語都要時刻與主語保持一致,語序也基本由主語+謂語+賓語(He has a flower./ Il a une fleur.);主語+系動詞+表語(She is a actress./ Elle est actrice)等構成。英語專業學生經過多年專業學習已基本掌握英語語法,在學習法語語法時易產生正遷移。
2、負遷移
從語音層面來講,法語中[p-b][k-g][t-d]三組清濁輔音的發音與英語中發音不同,但受英語音標影響,在區別[p-b]時學習者更關注兩者是否送氣而忽視其聲帶的震動。
在句法方面,英語專業學生理解法語句子時往往會受英語固定用法的干擾。如“我今年xx歲”,英語表達為主語加系動詞再加年齡,法語表達則是主語加動詞avoir再加年齡,若不加以區分易造成混淆。
(三)教師重視程度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教師對跨語言影響的重視程度及其情感態度對學生學習態度和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第二外語教師對跨語言影響“重視”的受試中72%的受試認為漢語或英語與第二外語相互促進;選擇第二外語教師對跨語言影響“不重視”的受試中60%的受試認為漢語或英語與第二外語相互阻礙。因此,教師需引起學生對英語與第二外語間跨語言影響的高度重視,并在課堂上傳遞這樣的理念。
在情感態度方面,教師應選擇恰當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語言輸出的錯誤采取寬容態度,給予鼓勵并加以訂正,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本文以南昌市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發現語言距離越接近,在第二外語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遷移影響,該影響主要體現在詞匯、語法、語音、句法等方面。因此筆者建議:學習者盡可能減小社會、心理等因素產生的影響,縮短語言距離;最大程度發揮漢語、英語對第三語言的正遷移作用;教師需引起學生對英語與第二外語間跨語言影響的高度重視,對學生輸出中出現錯誤的地方耐心糾正,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Kellerrman, E. New uses for old language: Cross- linguistic and cross- gestural influence in the narratives of non- native speakers [A]. In J Cenoz, B. Hufeisen & U. Jessner(eds.), 2001:170~190.
[2]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4:286~289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7(3).
[4]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宋在晶.語言類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校級重點課題:英語專業學生第二外語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61003064。
韋唯(1997-),女,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袁英華(1996-),女,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