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嘯
我國農民工居住問題的研究綜述
邱 嘯
農民工的居住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本文利用文獻法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期能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農民工居住 研究綜述 文獻研究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其居住問題得到了不少學者的關注,也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搜索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期把握現有的研究狀況,并對進一步的研究進行展望。
馬歇爾認為公民身份主要由公民的、政治的和社會的要素組成。社會的要素指從享有某種程度的經濟福利與安全到充分享有社會遺產并依據社會通行標準享受文明生活的權利等一系列權利。居住權作為社會權利的組成部分,是也是現代國家公民的一項基本社會權利。然而在現實中,進城農民工卻遠遠沒有享受到這項基本的權利。
許多學者的研究,都可以清晰地展示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居住方面存在的不平等。這些研究就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住房的獲得方式、居住面積、居住質量等方面。這些研究得出了基本相似的結論:農民工主要以居住在單位宿舍和租房為主;居住面積狹小;居住質量差;位于城中村或者城鄉結合部;居住消費低;住房滿意度偏高。
吳維平和王漢生(2002)以北京和上海為例,發現流動人口主要通過租賃的方式獲得住房,其人均住房面積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馬萬里和陳瑋(2008)以杭州為例,研究發現農民工的住房特征與其行業特點緊密相關,農民工的居住問題大部分是自己解決,農民工住房條件普遍較差,農民工可承受的住房租金較低。周建華和周倩(2013)通過研究發現長沙的農民工居住空間分異呈加強的趨勢,居住區位向城郊邊緣分離,和城市居民相較其居住形態呈“極化”傾向,與周邊市民的居住隔離正在發展。田紅艷等(2014)發現重慶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居住模式是混居,主要通過租房來獲取住房,居住面積狹小,住房消費支出較重,居住條件較差,住房滿意度不高。
居住權缺失的原因是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通過整理文獻發現,許多學者主要從現有的制度層面進行理論剖析,分析農民工遭受社會排斥的原因。另外也有不少學者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更加細致的研究不同因素對農民工居住的影響。梁濤(2010)研究了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對進城農民工的排斥。彭華民和唐慧慧(2012)從社會排斥視角來分析,低收入農民工因行業不同而呈現在城市戶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城市租房市場、城市建設規劃四個維度上被社會排斥程度的不同。
實證研究則更多的從中觀和微觀角度,采用定量的方法來探究對農民工居住現狀、居住滿意度等的影響因素。任焰和梁宏(2009)通過分析發現人口學因素、人力資本因素、打工經歷因素以及組織因素對農民工的居住方式選擇有顯著影響。郭新宇和薛建良(2011)運用多元 Logistic模型對農民工住房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居住和就業的穩定性及遷移的家庭特征對住房保有形式和質量均有顯著影響。陳云凡(2012)則發現作為中間變量的社區環境和居住條件顯著影響住房狀況,社區環境因素是中間變量中影響力最大的因素。
在分析了農民工居住所面臨的困境后,國內學者就如何實現農民工的居住權做了大量的研究。總的來說,主要是建議從制度方面采取措施保障農民工的居住權。學者或就某一項制度提出解決措施,或者綜合多個制度提出一整套解決思路。就責任主體來說,學者大都認為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在其中,政府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就這些措施背后所體現的理念而言,平等可以說是這些政策共同體現的價值觀。
多數學者認為改革戶籍制度,納入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呂萍和周滔(2008)通過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認為將農民工住房納入統一住房保障體系考慮更為有效。田紅艷等(2014)認為政府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行“廉租屋-公租房”的階梯式保障。張志勝(2011)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梁濤(2010)提出改革廉租房制度, 應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圍,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另外也有學者提出將農民工逐步納入公共住房的視野(許蓮鳳,2013)。也有學者提出將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的范圍或者建立專門的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提升其購買能力。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和住房公積金制度主要涉及城市中的相關制度,不少學者則將焦點對準了土地制度。陶然(2013)提出政府應賦予城市郊區的本地農民一定的土地開發權利,讓他們能在符合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要求的前提下,合法地為外來流動人口蓋出租房。
解決任何問題都需要各個方面的協調與互動,解決農民工的居住問題也不例外。因此許多學者注重發揮不同主體的能動作用,綜合協調不同制度,采取多層次的政策,共同來保證農民工居住權。馬萬里和陳瑋(2008)提出中央政府、農民工流出地政府、農民工流入地政府和農民工使用單位的相互協同,加快國家社保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周建華和劉建江(2014)提出要搭構多方參與合力機制,形成多渠道住房供應體系。
不同學者對農民工的居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總體上來說,這些研究主要是沿著現狀、原因和對策的思路進行。雖然不乏新的研究視角出現,但是仍顯不足。因此,之后的研究應該在以下方面不斷努力。
第一,雖然不同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采取的衡量指標并不一致,缺少有效的對比,因此需要統一指標體系,便于進行比較,同時也要做好追蹤調查,在指標體系的設計方面需要更多地學者來豐富和完善。
第二,從研究視角上來說,現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制度的角度來認識農民工被受到的社會排斥,農民工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的地位。雖然權力視角開始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使我們認識到了農民工的主體性,但是這些研究只是聚焦于工廠宿舍。因此,如何更加注重農民工的主體性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從理論上來說,住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居住應該更具有更深刻的理論內涵,但是目前的研究缺少在理論上的探討。
第四,政策研究不能僅局限于理論上的探討,目前我國主要住房保障模式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實踐效果并不是特別好。許多學者的政策只是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在現實中落實仍需進一步探討。
[1]吳維平,王漢生.寄居大都市:京滬兩地流動人口住房現狀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2(03).
[2]馬萬里,陳瑋.建立健全面向農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體系研究——杭州農民工基本住房狀況調查與政策建議[J].城市規劃,2008(05).
[3]周建華,周倩.高房價背景下農民工居住空間的分異——以長沙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3(08).
[4]田紅艷,宋星,李世龍.新生代農民工住房需求特征與政策回應研究——基于重慶的調查[J].西北人口,2014(3).
[5]梁濤.社會排斥理論視角下進城農民工住房需求問題的研究[J].蘭州學刊,2010(7).
[6]彭華民,唐慧慧.排斥與融入:低收入農民工城市住房困境與住房保障政策[J].山東社會科學,2012(08).
[7]任焰,梁宏.資本主導與社會主導——“珠三角”農民工居住狀況分析[J].人口研究,2009(02).
[8]郭新宇,薛建良.農民工住房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12).
[9]陳云凡.新生代農民工住房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25個社區調查[J].南方人口,2012(01).
[10]呂萍,周滔.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認識與對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8(03).
[11]張志勝.新生代農民工住房保障的闕如與重構[J].城市問題,2011(02).
[12]許蓮鳳.公共產品理論視域下的新生代農民工住房保障實現路徑研究[J].東南學術,2013(06).
[13]陶然.以土地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11).
[14]周建華,劉建江.農民工城市住房支持的政策因應[J].農村經濟,2014(07).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