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苑
業委會是在物業管理區域內代表全體業主或承租人對物業實施自治管理的群眾性組織,強化業主大會和業委會管理作為加強基層治理的基礎性工作,事關社區和諧穩定大局,需政府部門投入相應的人力、財力作為工作保障支撐。然而,伴隨著近些年來房改的不斷深化,大量各種類型房產納入物業管理的軌道,業主自治日益走向社區建設的前沿,業委會建設的問題也隨之開始不斷涌現,比較突出的如:
一、業委會組建難、換屆難、發揮作用難。業主委員會組建和換屆改選操作中存在人選把關難,籌備組內部意見難以統一、操作程序及結果缺乏公信力等突出問題。
二、業主、業委會成員不熟悉物業管理政策法規,對業主自治、民主管理產生誤解,且業委會建設的專業化水平滯后于現實需要。
三、街道、房管部門對業委會的日常監督指導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或人力資源。
《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對業主大會、業委會組改建工作,業主自治等方面的工作職能作了明確——區房屋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業務指導與監督管理,街道辦事處指導監督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的組建及日常運作。筆者以為,可以點帶面,拓展創新社會治理之路,在具備條件的社區推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負責對業主委員會組改建和日常運作提供專業支持,促使業委會規范化運作。該社會組織主要行使以下職能:
一、增強業委會工作能力。對業委員成員有針對性的開展專業知識培訓,逐步增強業委會工作能力。
二、組建專家支持隊伍。搭建專業支持團隊,部分咨詢費用可以通過多個小區共同聘請的方式將成本攤薄,或采取給予其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榮譽身份等方式,促使其提供志愿化服務或低償服務。
三、編制業委會工作指導手冊。依照有關法律和工作規定及本區情況,為業委會組改建和日常工作編制合法、系統,同時易于理解、操作的指導手冊。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按照該意見要求,預計住宅小區的規模將出現縮小趨勢,物業管理的單位也將從小區整體散布到單個樓棟。現有的物業管理模式將出現碎片化、微型化的趨勢,業主自管也可能成為物業管理的補充模式。在此種情況下,單個業委會更是無力自行聘請律師、審計師等專業人員,有效專業支持的需求更為迫切。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適應城市發展。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參與業委會運作,能對業委會組改建和日常運作提供專業支撐,可以提高小區管理質量,有利于提升社區自治水平,為加強基層建設,繡好城市管理的美麗畫卷提供堅實的基礎。(程元,民革上海市靜安區二支部黨員)
水文化遺產是水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與表現形式,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4年起,浙江省的它山堰、通濟堰、桔槔井灌工程和福建省的木蘭陂、安徽省的芍陂、湖南省的紫鵲界梯田、四川省的東風堰7項古水利工程遺產陸續入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水文化遺產在成功加冕世界遺產桂冠的同時,也對我國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水文化遺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盡管我國各地水文化遺產眾多,但長期以來因缺乏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許多水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普遍遭受著不同程度的損壞,也面臨著各種自然與人為破壞威脅。當前,我國在保護與利用水文化遺產方面仍有不少短板:一是無論相關政府部門還是普通民眾對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仍比較淡薄。對大多數人而言,水文化遺產還只是一個嶄新的語言概念,談不上如何參與遺產保護;二是相關政府部門或專業機構對水文化遺產的基礎研究仍比較缺乏。現階段,我國對水文化遺產調查等基礎工作尚需深入開展,許多具體的水文化遺產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水文化遺產基礎理論體系也有待建立完善,相關的關鍵性保護技術還需抓緊研究與落實;三是我國對水文化遺產的管理體制與法律保障體系亟需完善充實。水文化遺產保護涉及文保、水利等多個政府部門,但當前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工作局面,極易導致這些政府部門基于各自不同的管理目標,在管理制度方面無法避免一些矛盾和沖突,甚至存在相互推諉掣肘;四是各地對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投入嚴重不足。以它山堰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例,當地政府往往只熱衷于前期申遺摘個世界品牌,而在“申遺后時代”如何保護與利用跟進不足,大多數遺產仍停留在前期設想與規劃層面,且多限于旅游開發能否帶來多大經濟效益考慮,對水文化遺產的具體保護措施運用極為欠缺。
為此,筆者建議我國應從政府部門職能梳理、行業歸口管理、社會公眾參與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對各地水文化遺產尤其是世界級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一是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水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建議給予水利部、各地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增加水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職能,明確具體的責任單位,同時將文保、住建等部門納入到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中,并逐步將水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區域或城市規劃中,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落實好各項保護與利用工作。建議由水利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地級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水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分別負責國家級、省級、市級水文化遺產的評審、監督、檢查、考核等工作;二是建議構建科學完善的水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和技術支撐;三是建議組織一次全國范圍的水文化遺產調查與評估工作。以全面調查、深入摸底為原則,發動各地開展水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并以此建立水文化遺產數據管理系統。依據有關評估標準,啟動水文化遺產國家級、省級、市級等遺產價值評估工作,并對有重要價值的水文化遺產建立保護名冊,落實相應的保護與管理考核工作,實行一定年限的動態等級評估和末位退出機制,督促各地開展水文化遺產長效化管理;四是建議抓好水文化遺產基礎研究與宣傳教育工作。建議由中央和省、市水利、科技、文保等部門每年安排一定的科研工作經費,重點扶持水文化遺產基礎研究工作,并逐步形成較為成熟的水文化遺產基礎研究項目體系。(李杰,民革寧波市鄞州二支部黨員)
近年來,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呈現井噴式發展,但其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并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有所改善。
當前,民間組織管理局將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定性為民辦非企業機構(2016年9月1日起實施的《慈善法》將其改為社會服務機構)。而根據民辦非企業的管理要求,這些登記于民間組織管理局的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在納稅規范上與企業相差無幾,主要差別在于不能隨意實現所有者權益,即不能隨意分配利潤。在這套管理體制下,出現了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通過做高支出(主要是人工工資)削減利潤從而變相實現所有者權益的現象。以寧波市某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為例,在其財務報表上顯示,2014年完成收入79萬元,支出達到了125萬元;2015年完成收入207萬元,費用支出卻有214萬元。由此可見,將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歸入民辦非企業機構,只能迫使其在財務報表上動腦筋,或者是相關舉辦人以教育咨詢機構的名義登記在工商部門、事實上卻以“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從事教育培訓。
一些地方的社會組織管理部門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認為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應當歸屬于工商部門即市場監管部門的管理,但工商部門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的規定,不愿意接手對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的監管職責,形成了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名實不符”的現象。
鑒于此,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承認既有現實,即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贏利性質,從頂層設計上將其納入工商部門和教育部門的雙重管理,即其教育資質的認定、教育行為的規范性由教育部門進行管理,其市場行為則由工商部門加以監管。同時,加強對該類型機構的稅務監管。民辦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的特點決定了其輕資產、高利潤的特點,建議稅務部門加強對該類組織的監管,并通過物價部門的介入防止其隨意向家長轉嫁成本。另外,還要加強對未登記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清理。(尤海婭,民革寧波市海曙基層委員會黨員)
根據國家出版行業相關法規《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第二十條第(二)項的規定,非法出版物包括未經批準擅自出版、印刷、復制的出版物;偽造、假冒出版單位或者報刊名稱出版的出版物;非法進口的出版物等。至于違禁出版物,《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條詳細列舉了十余種情形,包括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宣揚邪教、迷信等。對于這兩類出版物,國家一直采取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但目前,在一些宗教場所出現了非法和違禁出版物散發現象,應當值得高度重視。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
一是宗教行政管理部門與出版行政管理部門間的互動性不足,缺乏穩定的聯動執法機制。承擔宗教場所日常監督管理職能的宗教行政管理部門不具備出版領域行政執法權,也不具備出版領域的專業知識;而出版行政管理部門雖然具備行政執法權和相應的專業知識,但由于宗教場所不屬于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要執法場所,所以他們很難對宗教場所出版物實施監管,實踐中甚至出現因為宗教場所不配合而無法進入宗教場所執法的情況。在這里要補充說明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直轄市較早實施了文化綜合執法改革,出版領域的行政執法權劃歸文化綜合執法機構,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省份也實施了這一改革,所以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忽視出版行政執法權變更這一因素。
二是宗教場所負責發放出版物的人員本身缺乏出版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政治敏感性。從實際情況看,宗教場所主要依托雇工、志愿者等人員,進行出版物散發。這部分人員普遍不具備出版領域的專業知識,難以識別混雜進去的非法和違禁出版物。此外,他們的政治敏感性普遍不高。
因此,建議:一是建立、完善宗教行政管理部門與出版行政管理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對于已實施出版行政執法權劃轉改革的地區,還要考慮加上文化綜合執法機構這一執法力量。通過實施跨部門聯合檢查執法、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宗教場所出版物監管聯席會議等方式,強化對宗教場所出版物散發問題的監管,有效打擊非法和違禁出版物利用宗教場所散發的行為。
二是通過組織學習、宣傳和培訓,加大對宗教場所相應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大相關政策宣傳,組織宗教場所人員學習有關出版領域的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政治敏感性,使他們在第一線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處理。
三是注意矯枉過正,防止出現“一刀切”現象。對于正規、合法的出版物,要堅持按照一貫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行管理。(鄭偉,民革上海市靜安區委機關支部黨員)
2011年以來的醉駕入刑總體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酒駕、醉駕人員大幅減少,因此產生的交通事故數量和死亡人數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與此同時,因醉駕入刑而產生的負面效應也逐步顯現,應當引起關注。
根據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醉酒駕駛成為刑事犯罪行為。現行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并處罰金:……(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最高人民法院等頒布的《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屬于醉酒駕駛機動車,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在實際操作當中,20毫克/100毫升以上被認定為酒駕,80毫克/100毫升以上被認定為醉駕,但具體的判處實刑的標準則由各省自行確定。以浙江為例,判處實刑的標準定在110毫克/毫升以上,即80~110毫克/100毫升人員判處緩刑,110毫克/100毫升以上人員則判處實刑,相對判刑門檻較低,結果造成被判處實刑的人員數量相當之多,幾近占到全國同類案件的五分之一。以寧波為例,2015年總共一萬多起刑事案件中,其中涉及醉駕的案件高達三千多件。
大量的醉酒駕駛人員被判處實刑,的確有效減少了醉駕現象,但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效應。一是在基層法院、檢察院“人少案多”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增加了基層政法人員的工作量。二是監獄關押人員持續增長,如浙江省目前監獄在押人員已達到了十萬左右,硬件設施建設的要求不斷增長。三是大量酒駕人員入刑導致社會對立面不斷增加。
鑒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一、掌握好酒駕打擊的時間段。建議根據犯罪危害性的大小,將晚上7點到10點作為酒駕打擊的主要時段,加大公安力量的投入,對酒駕行為進行重點打擊。晚上12點之后的時段可適當降低打擊力度,減少為完成酒駕查處指標而“蹲點”的情況。
二、完善酒駕懲處機制。簡單將所有血液酒精含量達到一定標準的人員判處剝奪人身自由的刑罰相對過于簡單,有惰政、懶政的嫌疑。建議逐步修改完善《刑法》相關規定和操作規范,將人身自由刑和行政處罰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用。如對于20~80毫克/100毫升的人員,按照目前的做法進行扣分和行政拘留;對于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人員,取消目前判處緩刑的做法,適用5年禁駕的行政處罰,基本上可消除現實的社會危害性;而對于被行政處罰后再犯的人員,則可處以6個月拘役外加終身禁駕的嚴厲處罰。(王偉霞,民革寧波市直四支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