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杰
順應發展,優化勤務模式,提高城管執法實效
——以上海市松江區城管隊伍為例
戴佳杰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構建設,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對于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意義重大。[1]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區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核心便是基層執法力量的“下沉”,夯實一線執法力量。在體制改革后城管執法勤務模式面臨新的變革。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區城管為例,通過對現行勤務模式的梳理,運用機制創新,勤務監督等方法,分析當前勤務模式的現狀及問題,提出可借鑒的優化策略。
城管執法 體制改革 勤務模式 創新優化
(一)法律法規與制度問題
一是城管上位法的缺失。全國各地城管執法部門的執法權限是各地地方政府授權的相對行政處罰權,各地城管隊伍從身份編制、隊伍形象、執法權限、執法內容不盡相同。二是區、街鎮城管隊伍缺乏系統的勤務模式體系。城管中隊作為街鎮城管執法隊伍,勤務制度單一,多以固守、巡邏及集中整治方式開展。三是城管中隊勤務監督考核制度缺失。隊員不作為、選擇性執法的現象凸顯。
(二)執法隊伍人員問題
一是編制人員數量極度不足。松江區轄區范圍大,各中隊平均一線執法隊員不到七八名,無法達到城市人口每萬分之三編制數的要求。二是輔助執法人員管理難。輔助執法人員只有輔助管理權,協助城管隊員進行工作。因工資待遇走街鎮財政條線,中隊領導并無直接的管轄權和處罰權。三是社會化管理力量存在風險弊端。社會化管理人員多以純粹的企業考核目標為依據,日常管控中極易出現過失行為,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三)傳統模式難以適應當前環境問題
一是傳統城管執法勤務模式相對落后,執法效率低。日常勤務模式容易造成打游擊現象。二是路面見勤率低。街面管控多以4050協管員居多,城管隊員見勤率低。三是執法依靠集中整治。對例如夜排擋亂設攤等反復性較強的違法行為辦法不多,多依靠集中整治。
(四)履職事務與履職能力問題。
一是內容綜合性和手段單一性。上海城管執法履職涉及10個領域、10多個方面的全部或者部分的行政處罰權。執法事項眾428項。執法依據眾多,設計法律、法規及規章85部。但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城管隊員處罰種類單一,發揮作用有限。二是專業性不足。城管執法面臨各類執法專業性的問題。
(一)體制機制、勤務制度不規范
體制機制不順、工作制度不完善。城管隊伍的勤務模式多以領導指令為準,制定隊伍排班,布置隊員任務。面對繁多的工作任務,容易造成日常勤務的失衡,疲于應付,導致本職工作的失職。
(二)工作任務重與個體承載力不足
城市導入人口急劇增加,導致城市管理問題多、事務雜、任務重。而隊伍數量不足、事務處理能力弱,經驗不足,選擇不作為或者選擇性執法。
(三)執法熱情不高、執法效果不明顯
任務重、人手緊,隊員滿負荷工作的直接影響便是疲于應付工作,執法實效不明顯。街面見勤率低、市民投訴簡單處理回復。
(四)隊伍個體綜合素質能力差
隊伍認知還跟不上發展所需,無法適應當前城管執法綜合性的要求。認知不足直接體現個人辦案能力差,業務能力弱,隊伍素質偏低。
(一)加強法律體系建設 完善勤務制度
一是城管法是地位基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體系,制定全國統一的城管法。二是規章制度是執法準繩。上海市政府應該積極進行地方性立法,來協助城管完善執法制度,同時順應發展,及時進行修改、增加立法。三是制度規范是業務標準。體系的建立,通過制度執行的保障,流暢運行城管執法勤務。
(二)加強業務技能培訓 提高隊員綜合素質
一是完善業務培訓體系。市局到區局加強對一線隊員的業務技能培訓,學習多項專業性知識,樹立綜合性行政執法理念。二是形成中隊內部幫帶互助模式。老帶新,傳幫帶,形成業務比拼的優良風氣。
(三)加強人控技控 建立執法勤務體系多維化
一是豎向維度。建立市局——區局——街鎮(中隊)的垂直三級執法體系。垂直執法體系同時關聯投訴舉報渠道,也順應關聯城管勤務考核監督機制自上而下實施。二是橫向維度。建立完善勤務條線建設。聯合街鎮職能部門聯勤聯動。三是縱向維度。整合信息化城管、智慧城管建設在勤務模式體系中。包括:網上勤務系統、監控指揮平臺、投訴處置系統。
(四)加強內外監督 建立科學的城管勤務考核機制
一是完善三級內部勤務監督體系。完善“市局——區局——街鎮中隊”的三級督查體系。二是建立勤務考核標準。明確考核細則標準,促使中隊重視日常勤務開展。三是公眾參與。互相促進互相制約,能保證“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措施。
[1]龔雪梅.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商,2015(40):52.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作者單位:戴佳杰(1989-) ,男,現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