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時評
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
□馬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既要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用辯證法指導實踐,才能堅定不移地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前推進。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人急迫地盼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使經濟迅速回升,這無疑是速度情結和急躁心態的體現,同時也忽視了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復雜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的是我國經濟多年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一項著力根本、放眼長遠的深層次改革,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不能用短期思維來看待。供給側具有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決定著中長期潛在增長率,這“三大發動機”的啟動發力需要一個過程。人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不能老想著一步登天,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破繭成蝶都有傷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短期內經濟增長難免遇到一些波動,還會以短期陣痛的形式作為必要的改革成本,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增強大家對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有陣痛,不改革就是長痛,不能因為改革有陣痛就淺嘗輒止。我們在改革中可以盡量控制陣痛,使之能夠為經濟社會所承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中醫療法”,見效慢但藥效好,是通過調和陰陽,增強身體免疫機能,憑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戰術上要抓落實干實事,注重實效,步步為營,一仗接著一仗打。
從短期看,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以這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開了個好頭,但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后頭。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砸過紗錠、炸過爛尾樓,這一次調整肯定也要有代價,不調整就沒有辦法釋放產能,就不會有下一輪的增長。“三去一降一補”是一個系統設計,各項任務之間有關聯互補作用,需要統籌兼顧、動態優化、積極推進,握成一個拳頭打出去。在“去杠桿”進程中不能采取簡單大水漫灌的方式,在“去庫存”進程中不能利用加杠桿的方式來促進城市居民消化房地產庫存,在“去產能”進程中不能簡單采取行政性平均分派的方式,在“降成本”進程中不能簡單掛賬而無制度性的改革。
從長期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順序,必須遵循改革的科學邏輯。改革的順序一方面在于明確主次,明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改革的實施者;另一方面在于明確先后,要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控風險”同“促改革”之間的辯證關系弄清楚,要把先行改革同后進改革之間的邏輯搞清楚。切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機制優化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在做好有效要素供給和有效產品供給的基礎上,增加有效制度供給,充分釋放制度供給潛力,激發市場活力,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體制機制支撐,這是最為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