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寒雨
走基層
這里的創新離市場更近
——晉煤集團寺河礦以創新為動力提煤質增效益
□王彩霞 寒雨
當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質量就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日益挑剔的煤炭用戶,晉煤集團寺河礦以創新為動力,以誠信為底線,拉近與市場的距離,搏擊煤海風云。
用戶就是上帝,改進服務態度,提升產品質量永無止境。為有效提升煤質,寺河礦礦長宋斌特地到洗煤廠現場辦公,提出多項改造方案和應對措施。一場圍繞“煤質保衛戰”的創新提效戰役正在升級。寺河礦洗煤廠常務副廠長宋晉芳介紹,為徹底扭轉被動局面,從原煤到主洗,寺河礦把所有的篩網全部換一遍,將篩孔調大,把中塊的限下分到小塊里,把小塊的限下分到末煤里,這樣能直接有效控制限下。在此基礎上,寺河礦積極和廠家聯系,在中塊煤入倉前安裝復合正弦篩,將洗選轉載過程中產生的限下再次回收。同時,在中塊煤入倉處安裝了18個緩沖溜槽,設為定點入倉,入倉時形成煤墊,形成緩沖,這樣能有效降低入倉落差,減少塊損。通過以上措施和改造,塊煤限下問題得到解決,保證了后半年煤質批批合格。
隨著市場變化,2016年6月以后,煤價呈現不斷回升態勢,末煤的價格更是一路上升,用戶對煤質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寺河礦本著滿足指標不能超,但也不能過剩的原則,把原來2個末煤品種,通過洗選配煤增加到了6個品種。從“2”變成“6”,聽起來似乎不是件難事,但對于那些精細的指標要求,還是給礦井的生產和配煤帶來很大考驗。最大的考驗便是洗末量必須保證4500T/天,煤質既“不超標”也“不過剩”。只有兼顧這兩點,才能確保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才能不辜負井下一線采煤工友的辛勤勞作。
目標一旦確定,能征善戰的寺河人便開始行動。寺河礦首先對目前的洗末系統作出一系列調整。在2012年洗末系統改造后,寺河礦實現了末煤干法脫粉入洗,這算是全國首例,這種工藝可以大大減少煤泥量,提高洗末回收率,但是存在混料不均勻、易抱團、跑介等問題,直接制約著洗末量的提升。為解決這一問題,分管洗選外運的副礦長鞏固深入現場,帶領技術骨干不斷進行調整和摸索,通過對篩網的分布和孔徑大小的多次調整觀察對比,通過一次次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一個折中點,這樣既能把煤粉篩下去,還能保留足夠的量入洗。
針對洗末系統補介速度慢,寺河礦新增加了一個備用合介桶,里邊存有合格介質,當系統介質密度不夠時,直接用泵把合格介質抽到系統里,有效縮減加介時間,減少系統低密度對洗末量及煤質的影響。通過各種細節改造,洗末量由年初的每天3500~4000噸提高到4500噸左右,平均每天增加500~1000噸。
同時,寺河礦調度集中控制室通過理論公式計算,結合現場動態煤質分析儀測算的數據,總結出一套符合礦井配煤、入洗的生產模式。這套方案共有6個生產組織模式,列出了詳細的生產組織方案,有效解決當井下原煤不足時、當需要大量配比上站煤時、當煤泥水處理負荷加大時、當需要出整列洗末煤時怎樣組織生產等問題,為提前完成2號煤山存儲的上站煤的配比,以及順利完成全年外運商品煤指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我們就要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我們必須對接市場。”這是寺河礦干部職工的鏗鏘心聲。創新只有靠近市場才能贏得主動權,也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和改造才能在夾縫中尋求生機,讓自己的煤炭產品脫穎而出,搶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