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鑫
“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中的應用研究
石雅鑫
書法是我國文化藝術體系中的瑰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運用不同的墨法,可以呈現不同的藝術效果。“墨分五色”作為我國重要的繪畫技巧,在書法藝術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自從宋朝以來,“墨分五色”作為一種重要繪畫技法,就開始與書法藝術呈現融合的態勢,并且得到了新的發展。本文立足書法藝術創作實踐,從“墨分五色”的緣起展開論述,并深入探究“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中的廣泛應用空間。
墨分五色 書法藝術 藝術創作 書法創作
“墨分五色”是作為一種國畫創作技法,是通過水來調解墨色的濃淺干濕,進而呈現出多樣色彩。一般認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合稱五正色,簡稱五色[1]。在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如何提升作品的豐富性和層次性,甚至提升書法作品的色彩感,是書法藝術創作與研究的重點。探討“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的應用功能路徑,對于推動書法藝術創作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五色”作為對顏色的統稱,最早出自《老子》。在中國的美術辭典中,對于“墨分五色”有著明確的定義,即通過水量來調解墨色,進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中國國畫素有“丹青”之稱,就是“墨分五色”在繪畫藝術中的直接體現。通過不同濃度墨色的運用,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層次和效果,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代表性特點,通過不同濃度的墨色,可以有效展現明暗、色彩等繪畫要素,實現繪畫場場景與繪畫元素的有效表達。隨著國畫的發展,“墨分五色”得到了快速發展[2]。在我國古代,文化書畫集于一身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這也推動了“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創作中的運用,早在宋代,國畫及書法藝術家就在書法創作中應用“墨分五色”技法,極大提升了書法藝術作品的豐富性功能和表現力,推動了不同藝術形勢之間的有機融合。書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在相對輕松自由的創作環境下,會混會使用多種技法,真正實現了書畫合一,極大發展了書法藝術創作的變現層次。可以說,自從宋代以來開始融合發展的“墨分五色”技法,對于書法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墨分五色”與紙質之間的關系
“墨分五色”對于書法藝術的深刻影響,離不開紙質材料的發展。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書寫材料對于藝術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材質的紙寫就的書法材料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早在唐朝,書畫作家習慣用皮紙進行創作,墨色較為濃烈,后來現代意義上的紙張在書法藝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給“墨分五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3]。特別是在南朝時期,開始出現真正的宣紙,讓墨色表現力更加強烈,可以利用不同標號的紙,形成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可以這樣說,書法藝術“墨分五色”創作技法,是伴隨著紙張的發展使用而不斷發展,在現代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探究不同紙張和“墨分五色”之間的關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墨分五色”與墨質之間的關系
“墨分五色”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墨彩的發展,從古至今,墨彩的原料與使用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于書法藝術表現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4]。早在北宋之前,書畫家習慣于用炭作為墨彩的原材料,這種模式比較沉暗,雖然表現比較深沉,但是缺乏足夠的活力。到了宋朝,油煙墨的初選,極大提升了書法創作藝術的表現形式,油煙墨相對比較明亮,利用油煙墨可以表現比較細膩的筆觸,具有較強的藝術張力,作品表現力和代入感也更強烈。在我國《墨經》中,就對不同墨的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同時也論述了墨質發展與“墨分五色”技法之間的關系。對于墨質的深入研究,對于“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墨質表現多樣的書法藝術形式,也是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極大提升書法藝術創作的綜合表現力。在書法創作實踐中,綜合考慮墨彩和紙張,融入多樣有機要素,才能有助于“墨分五色”技法的發揮,達到預期中的表現力。
(一)濃淡枯濕互襯法
在“墨分五色”表現體系中,濃淡枯濕互襯法是一種作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是在固定量的墨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引起墨濃淡的變化,進而呈現出多樣表現形式,提升綜合變現力[5]。在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表現形式最為簡單,同時效果也最為明顯,通過墨彩濃淡的調節,達到豐富視覺效果的目標。楊維楨作為我國元末明初的著名書畫家,是運用這種技法開展書法藝術創作的集大成者,其創作手段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不拘泥于傳統的藝術創作形式,運用不同濃淡的墨彩表現同一作品,極大提升了書法藝術的綜合展現力,給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元素,對于書法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書法創作實踐中,通過運用這種創作手法,可以讓筆墨更加豐滿,呈現出飽滿圓潤的特點,與此同時,不同弄濃淡的筆墨,對于豐富書法線條,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6]。從現在書法藝術創作實踐來看,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在幾百年前,這卻是一種創新之舉,深入挖掘古詩作品的韻律與創作初衷,對于“墨分五色”在現代書法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淡墨法
在墨彩的五色當中,可以區分為濃墨和淡墨,濃墨表現張力比較強,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而淡墨則更有助于表現情感,展現清澈空靈的創作意境。在“墨分五色”創作體系當中,淡墨法是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利用淡墨開展書法藝術創作,也是對于書法藝術創作的一種有效表現。與“墨分五色”一樣,淡墨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分支,也是從國畫藝術中發展衍生而來,進而在書法藝術創作中得到了推廣和運用。董其昌作為淡墨法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充滿了“淡”的趣味,“墨分五色”中的淡墨法,不是一味追求筆墨的清淡,而是通過多種淡色之間的有機搭配,形成一種新的書法藝術創作韻味[7]。董其昌的作品濃淡相見,給人一種清新雅致的感覺,引得人深深思考,其中的意境可以給人深刻的印象。近年來,隨著我國書法創作藝術的發展,人們對于書法藝術作品的欣賞角度也開始不斷豐富,淡墨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浮躁的社會中,一絲清新淡雅的墨色,也能給欣賞者別樣的感覺。在現實藝術創作中,探索淡墨法的應用,對于書法藝術創作的應用于發展,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漲墨法
單單從字面角度來看,漲墨法并不容易理解,如果將漲墨歸于潤墨體系當中,則相對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更容易掌握運用。在書法創作當中,經常會出現墨汁溢出筆觸之外的情形,這也是書法創作的一部分,也會形成不同的書法藝術創作效果。“墨分五色”中的漲墨法,就是這樣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對于漲墨法的濃淡,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如果控制不好,肆意漲墨,則會讓整個書畫作品看起來比較臟亂,無法實現預定的書法藝術創作效果。在書寫過程中,如果要運用漲墨法,必須選用生宣紙,在寫作過程中,也不可以拖沓,必須具有較高的寫作速度,才能呈現出預期的漲墨藝術效果。漲墨法作為“墨分五色”技法中一種比較高端的技巧,具有較高的難度[8]。王鐸是我國漲墨法的集大成者,通過漲墨法,王鐸極大提升了自身書法作品的表現力。在作品呈現上,整個作品具有很強的層次性,讓欣賞者面對作品時候,可以產生較大的心靈沖擊。從線條來看,由于漲墨的運用在,整個作品具有較強的韻律感,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豐富性,讓欣賞者在作品筆觸之外,還有更多的欣賞空間。縱觀整部作品,沒有墨水堆積的感覺,整個作品是一個立體的圖像。在我國國畫創作過程中,暈染技巧十分重要,將該種創作技法引入書法創作當中,更是極大提升了書法藝術作品的表現力,達到了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效果,實現了書法藝術水準的有效提升。
(四)焦墨法
在我國“墨分五色”技法體系中,焦墨法是一種最為濃烈的創作手法。顧名思義,焦墨具有干枯、遲澀的感覺,也被現代書法藝術處工作稱為枯筆或者渴筆,這種創作手法運用純墨汁開展書法藝術創作,并不摻水,進而產生一種蒼勁的藝術創作效果。在明末清初,程邃是出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在其創作過程中,他廣泛應用焦墨法,通過對焦墨法的創造性運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其書畫創作過程中,他廣泛應用焦墨法進行創作,雖然筆法干枯,但是并沒有給欣賞著蒼涼的感覺,反而通過純墨的運用,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讓作品更加深刻,營造了更為深遠的意境。運用焦墨法開展書法藝術創作,對于創作人的創作功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在創作上,要求書法創作者對于筆觸有著較強的掌控力,才能實現預定的藝術創作目標,提升書法藝術表現力。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博大精深,融合多種藝術創作手段和形式,并形成其自身獨有的藝術創作體系。“墨分五色”作為一種我國國畫重要的創作技法,自從被吸收進書法創作體系中后,進一步創新發展,呈現出多樣的書法藝術展現形式。在書法藝術創作實踐中,要想進一步發揮“墨分五色”的藝術表現力,需要創作者對“墨分五色”技法有深刻的理解,并對書法藝術自身進行深入體會,推動書法藝術創作水平的不斷提升,滿足書法藝術的創作與發展需求。
[1]張瑾.“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中的融入[J].藝術科技,2015(7):124.
[2]楊衛華.翰墨飛舞成就五色夢想——五色墨書法藝術中心側記[J].青少年書法(少年版),2011(3):30~31.
[3]高雅麗.“墨分五色”的認識原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8(6):1~4.
[4]杜君利.“墨分五色”的文化認知原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4):77,84.
[5]朱乒乓.“墨分五色”在書法藝術中的應用[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
[6]江保鋒,聞婧.由“墨分五色”看文人畫的審美[J].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5):697~700.
[7]江保鋒,聞婧.由“墨分五色”看文人畫的審美[J].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97~700.
[8]田龍.從五彩斑斕到墨分五色——作為傳統文化精神的筆墨[J].時代文學,2011(16):231~23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石雅鑫(1996-),漢族,山東濰坊人,本科,四川大學,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