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爭偉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鑄就為官從政之魂
史爭偉
德是為官從政之魂。干部作為國家權力的體現者和執行者,其自身道德素養和人格魅力,對于發揮示范效應、繼續取信于民、鞏固執政地位都會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煉就干部的優秀道德品質,產生通達的從政心態,樹立敬畏之心和檢驗干部道德水準的高低。
中華傳統文化 為官從政之魂
關于思想道德建設,習近平同志指出,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德是為官從政之魂。從政重德,是中國政治文明的一大傳統,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書記曾經講過:“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為官之道即是修身明德的做人之道,又是修己以安人的為官之道。如果干部自己不能樹立良好的榜樣,又將如何教育群眾,為官者正己方能正人!儒家的修身論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精華。儒家將“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儒家為了達到修身的目標,還精心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養理論與方法:立志、省克、慎獨、忠恕、力行。例如,忠恕,所謂忠恕之道講的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的做人應時刻做到換位思考,特別是作為領導干部更應當站在群眾的角度來思考自己做出的決策、制定的計劃、下達的命令是否違背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愿,是否會損害到別人的人格和尊嚴。
這些雖然是古代官員的修身之道,但對于今天的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嚴守官德底線,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人講過:人的煩惱的多半是來自于和別人的比較,在比較早心理逐漸失衡,從而帶來煩惱的。細細品味現實生活中,使人高興或者沮喪的,又有多少不是來自于攀比。人貴在有一顆平常的心態,特別是領導干部,因為手中掌握權力,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沒有淡定的心態、堅強的意志就很容易別腐蝕,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有位干部曾經講過,當人感到困惑的時候要常去三個地方看一看,一是常去監獄看一看,就會覺得自由真好;二是常去醫院看一看,就會覺得健康真好;三是常去公墓看一看,就會覺得活著真好。可謂精辟、深刻,發人深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作為干部更應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時常反思,行政決策有沒有侵害到群眾的利益?決策方式有沒有違背民主原則?個人作風有沒有危及到黨的威信等等。有了有了敬畏的心理,就會時產生反思的習慣,就會有了進步動力和提升的空間。
心中有“畏”,才是進入角色和做好工作的心理起點和思想基礎。而人的畏懼之心,一方面是來自于法律,懼怕法律的懲戒而不敢為。另一方面是來自于道德,懼怕道德的譴責而留下罵名。“法”是通過懲罰,重在攻“身”,讓人產生畏懼不敢為;而“德”是通過教化,重在攻“心”,讓人產生頓悟,從不敢為到不想為。所以,干部只有心存敬畏,做工作時才會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誠惶誠恐的心態,有了這種心態才能抵制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從而守得住為官從政之魂。
道德修養,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中華傳統文化無論歷史有多么悠久,內容有多么博大精深,究竟能為當下的干部為官從政帶來多大的影響,最終還要看領導干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領悟與踐行。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認為,道德修養“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要使道德修養達到目標,功夫全在行上。衡量一個干部道德水準的高低,不僅僅要看他自己怎么說,更要看他在實踐中到底怎么做。所以,“怎么做”是對干部道德水平最直接、最準確的檢驗。干部只有積極投身到工作實踐、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煉和完善,在實踐中經受鑒定和考驗,才能使自己真正地高尚和純潔起來。審視古今官德,凡貪官、庸官、昏官,其無德無義,無誠無信,都是共有的痛疽痼疾;凡清官、明官、好官,其德高望重,以德施政,必是相同的高風亮節。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面鏡子,最能直觀地檢驗出干部道德的高低與真假。
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無德,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畢竟,當官只是一陣子,做人才是一輩子。干部只有政治上合格、道德上達標、能力上過硬,才能成為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公仆。
[1]靳鳳林.制度倫理與官員道德——當代中國政治倫理結構性轉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秦彪生.中共黨員領導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74.
[3]綦常清.論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3).
(作者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
史爭偉(1982-),男,山東菏澤人,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