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幼兒教師教學口語的提問語形式研究
郭 佳
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幼兒教學也在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在此環節中,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質量只有不斷進行提升才能良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本文就將針對幼兒教師的教學口語展開研究,進一步分析提問語的主要形式,希望對廣大幼師的教學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意義。
幼兒教師 教學口語 提問語形式
幼師職業口語中主要包含了教學口語和教育口語。在這個過程中,要想將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得到更大的發展,就需要對教學口語問題引起重視和關注。因此在這種前提下,就要求廣大幼師要對相關的職業口語技能有著更熟練的掌握和應用,因為這直接關系著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發展[1]。所謂教學提問語就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相應的教學要求對幼兒提出相應的問題,幫助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讓幼兒對問題就能行深入理解的一種形式。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幼兒教師教學口語工作展開研究。
(一)填空式
所謂填空式,顧名思義就是將問題變為試題中的填空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在對問題進行提問。在這種方式下,一般都是將一些需要突出記憶的地方進行明確表明,因此這種方式也被稱為是重點式的提問方法[2]。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幼師就需要針對教材中的重點環節對幼兒展開提問,讓其對問題進行準確認識和理解,這也將良好實現對幼兒的教育目標。
比如在對幼兒進行動物的認識過程中,幼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誰知到熊貓長什么樣子?眼睛有什么不同?熊貓愛吃什么?通過這種問題的提問,幼兒對熊貓的特點也將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二)過渡式
所謂過渡就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這種問題的提問方式,幼兒也將對問題的本質有著更為深刻的掌握和認識,對于幼兒形成連貫性思維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幫助和意義 。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分享”這兩個字,并向幼兒提問,這兩個字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解釋分享的意思,這個時候會有孩子說出和別人一起享受。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適當的向孩子對知識進行有傳授,這對于幼兒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也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對比式
也就是在對為題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要采用比較的方式對問題展開研究和分析。經過筆者的研究和實踐發現,對比的方式有很多,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和好幼兒生活聯系比較接近的問題,讓幼兒對這一問題能快速的做出反應,這對于幼兒掌握知識也將奠定良好基礎。
(一)問題要有針對性
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問題的提出不能是盲目的,而應該有著明確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問題的提問過程中,要做到讓其聽到問題后能找到有效的思考目標和方向,而不是對問題的提出滿頭疑惑。其實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幼兒的所答非所問并不能全怪幼兒,教師的責任也很大。比如筆者就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愿意用一些口頭語,由于教師自身沒有引起重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對孩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教師在教學中愿意習慣性的向孩子問道:是嗎?明白了么?這些問題不僅對教學重點的把握毫無益處,還容易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關注和重視,加強對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的教育,良好做到針對性的提問,對幼兒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
(二)對幼兒的智力和能力進行有效啟發
在對幼兒進行提問的過程中,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就是對幼兒智能的訓練和提升,從而在實際教育中將其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對幼兒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幼兒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準確掌握,同時還需要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幼兒智力水平和能力的激發、提升,不斷加強對幼兒的培養。
(三)在對問題的選擇過程中要注重難度的掌握
雖然對幼兒進行問題的提問是要對其智力和能力進行提升和發展,但是并不意味著問題的難度要很大。也就是說,在對問題的提出過程中可以要求問題存在一定難度,但是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準確掌握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既不能選擇難度過大的問題,也不能選擇難度太低的問題 。因此要掌握適當的難度,在保證幼兒能理解的基礎上對其能力和智力進行有效提升,從而做到思維的完善和有效調動。
通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確定我國幼兒教育中的提問式教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因此廣大幼兒教學工作者更應該對這一問題引起關注和重視。在幼兒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幼兒教師的教學口語主要包含教學帶入、提問和知識講授這幾個環節。在教學口語中,提問與的形式在幼兒教學工作中占據是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方向。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對幼師的教育能起到更大的幫助和影響。
[1]馬曉嘉.幼兒教師教學口語的提問語形式分析[J].考試周刊,2015(43):221~222.
[2]梁鳳華.簡析幼兒教師教學口語的特點及實施策略[J].新課程:教師,2012(11):138~139.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