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星
關于中國現代化選擇與歷史軌跡的思考
潘鑫星
特殊的國情民情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不僅僅是“西化”與“歐化”,更是學習中實現“中國化”。回首現代化道路盡管步履維艱,卻也在幾經失敗,近乎陷入窒息絕望之時,找到了出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模式。在當代反思與重建現代化,不僅是智庫科研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未來現代化的現實邏輯。
現代化 歷史軌跡 中國模式
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探索與思考,在學習西方與俄國的優秀選擇中,民族意識日漸凸顯,便應勢轉換步調,逐步形成適合中國獨特發展狀況的中國模式。文章就中國現代化歷史軌跡展開思考與述論。
(一)現代化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
中國第一次駛入現代化軌道,走向世界始于鴉片戰爭,這場戰爭打醒了睡夢中的中國國民,隨之打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在西方資本主義堅船利炮的影響下,我國的現代化歷程步履維艱。自帝國主義打開國門伊始,中國便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機與內外矛盾中。中國的現代化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下進行,同時在反侵略斗爭與喚醒國民中掙扎,我們便無暇重視現代化,以至于貽誤最佳時機。再加上封建傳統的滯后性與固化的儒家思想統治,造成國民愚忠于統治者,統治者便沉浸在至高無上的皇權君威中幾近百年。醒來之后發現世界不再如初,于是開始睜眼看世界。上至統治階級內部下至普通民眾都開始思考社會新陳代謝之道。
中國現代化的外部條件急劇變化,資本主義的影響日益深入。在世界浪潮無縫隙挑戰與沖擊下,中國的現代化進入嶄新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中也并沒有忘記經濟建設。毛澤東曾認為“把經濟工作提到戰略高度認識,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加以改變,目的不在于建立一個新政府,一種新生產關系,而在于發展生產。”中國共產黨所帶領的革命解決了農民作為小生產者最為關切的問題,很大程度上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建國以后,在掃除封建殘余的基礎上,進行一化三改給新中國工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此以后,中國進入了學習蘇聯模式趕超現代化的痛苦階段。
(二)人口過剩壓力與資源短缺的矛盾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封閉性極強的小農經濟結構對人口繁殖所需生產生活資料限制,使中國人口在交通不便的前提下而流動性較差,更趨向于區域性發展。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曾說過“根據食物為人類生活所必須這一有關人類本性的法則,必須使這兩種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這意味著獲取生活資料的困難會經常對人口施加強有力的意志。這種困難必然會在某地發生,必然會被很大一部分人口強烈的感受到。”清帝國封建社會的太平盛世促進了中國人口史無前例的增長,導致在工業化之前便出現了人口爆炸。人口與耕地的長期不協調與日俱增,如此便存在諸多隱性而可怕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貧與富之間的矛盾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發生大規模的變革,利益分配格局也得到調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相對應的實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調動社會成員積極性,卻也導致貧富差距的拉大,引起不同程度的民生問題。因此在貧富問題中,要重視過大的貧富差距,兼顧效率與公平,抑制兩極分化趨勢。在不斷解放生產力中最大限度發揮生產力在貧富兩極趨勢中的調和作用,走向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
(一)理論創新是前提
作為一個典型的后發性現代化國家,中國有獨特的國情民情,在學習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理論創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終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在當代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辨別資本主義對于中國頂層設計的文化滲透,而虛無了自己。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是堅持理論創新,架構堅固政治頂層設計。在立足于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下,更大程度的解放思想,打破思想僵化局面,同時也要警惕思想分化,抵制西方“華盛頓共識”之類的顏色革命。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提高中國議題的設計能力,架構中國的話語體系。
(二)改善民生是根本
歷史的興衰告訴我們,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要重視改善民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機會公平,貫徹落實大民生之五大原則,始終把人民法則,底線法則,公證法則,全面法則和創新法則置于統籌地位,真正使人民群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方能在五大理念的頂層設計下,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三)黨的建設是關鍵
當前中國處于改革攻堅期,深水區,當面臨四大危險,只有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優良作風,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才能更好地保證現代化平穩推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雖然已經很強大,但是在未來還需要更大的自信。在頂層設計方面加強創新,提高議題設置能力,架構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提高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意識,無疑是我們現代化的必然方向。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潘鑫星,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現就讀于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