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罡
如何提高對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及對風險的有效規避
馬 罡
當前全球的金融發展形勢已經趨于一體化,各個國家作為經濟主體,其之間的關聯度非常高。這代表一旦一個國家發生了金融危機,相關聯的國家或者其他區域多會受到相應的波及。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提高對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以及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的具體策略而展開分析,致力于提出更為具象化的金融風險應對措施,有效提高我國對金融風險的預知能力和規避能力。目的是為了極大可能地消除金融風險對我國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獲得發展啟示的同時為日后我國金融行業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金融風險 可預見性 風險規避 規避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全球化經濟發展模式不僅為我國金融領域的快速帶來了好處,同時也存在提高金融風險的弊端。由于國際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發展,如果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則會波及到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不僅提高了金融風險的波及范圍,更是提高了金融風險的危機程度。那么在日常金融活動中如何提高對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以及對金融風險的有效規避策略,成為目前研究領域最廣泛探討的話題。下面本文從三大角度來論述如何提高對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并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的具體策略。
針對金融自由化的角度而言,是圍繞金融市場的高效率開放和全面發展的視角進行深入研究,其能夠站在更加全方位的角度探討金融市場的變化和金融風險的規避策略。在我國金融改革的道路中,吸取了東南亞國家進行金融自由化發展策略的經驗和教訓,更加注重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和整體把控,以此來通過宏觀調控的力量引導金融行業的良好發展和金融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基于此,國內金融領域要想從金融開放化的體系中真正的實現金融風險可預見性,并能夠更為高效的規避金融風險,需要加大對整體金融領域的監管力度,并站在全年監管的角度開展金融改革工作。從更加細密的角度達到防范金融風險、預見金融風險和規避金融風險的目的。在之前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應該深刻的認知這場金融危機的本質,從中吸取金融風險無限擴大的正確預見經驗,以此來豐富和提高我國對金融風險可預見性的具體方法[1]。
伴隨當前國際上的金融活動愈發豐富和活躍,各種各樣的金融信息相互傳遞的也更加迅速。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防止金融市場過度投機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防止過度投機與資本市場之間的本質關系。從適當調控的深淺度入手,對資本市場這塊“蛋糕”實行“軟硬兼施”的政策,保持過度投機管理的適應性,促進其與資本市場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關系,以此來達到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提高金融風險可預見性的根本目的。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機構可以在國際監察機構的大力引導下,提高對國內金融市場的“適當性”監管力度,保持對金融風險的監管彈性,大大提高與國際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程度。我國政府也要站在宏觀調控的大環境對金融風險進行合理把控,抑制金融泡沫經濟的擴大化,科學防止過度投機行為的大量出現,嚴格抑制通貨膨脹現象的產生等。這樣通過科學、合理的處理眾多主體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加強對金融風險的有效管理與監督,以此來有效規避金融風險[2]。
從以往發生金融危機的真實案例可知,如果國家過分依靠外資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不僅無法保障國內經濟的平穩增長,更會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瓦解,從而出現金融危機。因此,這便要求我國必須正確處理好利用外資與國際收支之間的基本關系,調整對外資的依賴程度,做到內資與外資的平衡利用與發展,保持國內金融市場與整體經濟的穩定提高。政府要發揮良好的帶頭作用,通過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積極引導國民經濟的發展重點落實在基礎產業鏈中,穩固金融市場發展基礎,達到降低金融風險出現的可能性[3]。
同時,也要處理好借貸資金與直接投資二者的對應關系,保持二者前進的均衡性和同步性。針對前者而言,如果對借貸資金使用不當,則直接提高了經濟主體面臨的金融債務風險,嚴重者則會出現債務危機;對于后者而言,要立要明確認清其不存在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務壓力。通過采取政策的合理把控,嚴格控制經濟主體的外債總量,合理控制外債規模,提高對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以此來達到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的目的[4]。
綜上所述,金融風險的逐漸積累會直接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那么為了科學應對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因素,需要立足于對風險的可預見性來提高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的能力與水平。基于此,本文以上通過提出更為具象化的金融風險應對措施,以此有效提高我國對金融風險的預知能力和規避能力,為我國金融行業的良好發展奠定科學基礎。目前我國處于開放化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中,需要著實應對和規避金融風險,立足于緩解金融風險產生的不穩定因素,以此來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活力。
[1]健全預警機制防范金融風險——我國有效規避金融危機的策略性研究[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49~52.
[2]本刊編輯部.金融改革發展建言錄——兩會經濟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員談金融[J].中國金融,2014(06):23~45.
[3]劉軼.金融監管模式的新發展及其啟示——從規則到原則[J].法商研究,2015(02):152~160.
[4]韓龍,彭秀坤,包勇恩.金融規制改革新基石:重構金融監管與規制[J].河北法學,2014(10):8~41.
(作者單位:河北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