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智庫觀察】 中央環保督察工作自去年7月啟動以來,一批環境問題得到解決。輿論叫好的同時也存在隱憂:督察結束后,一些問題可能故態復萌、反彈回潮、死灰復燃。為了避免問題反彈,各地必須在落實中央環保督察要求積極整改的同時,推動環保工作實現常態化、長效化、責任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中央環保督察從去年開始,已連續開展三輪,像一把利刃,直刺關鍵部位和問題。而且其“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及“直奔現場、直接督察、直接曝光”的“三不三直”更對地方政企產生了極大震懾作用,被稱為環保督察新常態。特別是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重拳之后,帶動了地方政府監管和執法水平的提升,各省份也相繼啟動省內環保督察工作,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但從一些企業的情況看,也并非立竿見影,令行禁止,有些仍抱有僥幸心理,甚至不惜以身試法。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牢固樹立常態化的嚴管思維,建立常態化的嚴密制度,開展常態化的嚴格執法,加大日常監管力度,對轄區內的所有污染源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情況定期進行排查。特別要采取日常巡查、突擊檢查、隨機抽查、鼓勵舉報等措施,保持嚴管高壓態勢,深化環保督察新常態。
同時,在日常監管中,要打破固有監管模式,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要求,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并運用遙感監測、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及時預警生態風險和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行為,實現全天候、實時化、常態化監管。
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推進環保督察常態化,還要重點用好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等手段,加大執法監管和暗查暗訪力度。另外,從項目審批到“三同時”驗收,從環境監察到違法行為查處,從排污收費到污染企業治理整頓等,都要明確工作程序,工作標準和具體要求,為常態化監管提供支撐。在這方面,重慶市去年底就制定了《環境保護督察辦法(試行)》,環境保護督察采取日常監察與集中督察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全力推進環保督察新常態。
→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五大行動”實施方案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明確的重點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推進情況,區域性、流域性、行業性突出環境問題
→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偷排偷放污染物,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等突出問題
→對以上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情況
日常監察
●實行年度計劃管理
●根據工作需要派出專門人員不定期開展日常巡查,發現明顯的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應當責成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立即處理
集中督察
●采取派出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被督察地的形式,從2017年開始,每2年對各區縣督察一遍
●督察時間原則上不超過一個月,對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市級部門和單位,采取不定期開展環境保護集中督察的形式進行
→督察結果納入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和市級黨政機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移交市委組織部作為評價、考核、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需要問責或追究黨紀政紀責任的,將按程序移交紀檢監察機關或有關黨組織處理
→被督察的區縣黨委、政府和有關市級部門、單位要按照督察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于督察情況反饋后30個工作日內報送市政府,并在6個月內報送整改情況
環保督察主要目的不是查辦具體案件,而是督促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把解決當前問題和解決長遠問題相結合,既要打好運動戰,更要打好持久戰。按照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長效化機制的真正建立,就是衡量督察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要加快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損害擔責的生態環保制度體系,形成“制度矩陣”,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結合地方環保工作的實際情況,當務之急是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深入推進環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環境監察體制機制和統籌聯動、聯防聯控的生態環保工作機制。同時,要抓緊抓好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的構建,實行領導干部定點包保制度,深化環保大數據運用機制,強化人大政協環保監督,構建環保問題群眾舉報處理常態化機制,使環保工作有據可依、有規可循、追責有據。在這方面,安徽省5月2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突出環境問題省級領導包保整改工作辦法》,明確對環境突出問題實行領導干部包保整改,確保包保全覆蓋。另外,四川省也提出通過建立省級掛牌督辦機制,破解環境問題整改久拖不決的難題。根據初步計劃,四川將分類選擇10個環境污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限期完成。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是一把手要首先轉變觀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新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決不能逾底線、踩紅線。要加快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實行黨政同責、離任查責、終身追責、加重問責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必須嚴肅追究,而且要終身追責,以問責倒逼明責履責。需要提醒的是,再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也是“事后諸葛亮”,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事前諸葛亮”。為此,要建立健全科學的領導干部生態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一項重要權重指標。福建省近日出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及52個部門130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通過列明環保責任清單,劃定環保“責任田”;江西省6月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試行)》,從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等七方面對全省各地實行年度評價、兩年考核。江蘇省則更是把督察行動當做“督政”,強調環境綜合整治一杖一條痕。
您覺得本報告有價值嗎,有價值,請在《讀者服務卡》上圈103;否則,請圈104。
官方微博
weibo.com
(2017年6月27日11:30)
(2017年7月1日10:03 )
(2017年6月21日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