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玲 楚文局
淺談文物合理利用
程瑞玲 楚文局
文物的合理利用就是有效保護,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加強文物保護很重要。
文物 利用 保護 管理 價值 作用
文物的合理利用就是有效保護,加強文物的管理就是發揮它的社會教育作用,歷史借鑒作用和科學研究作用,從文物工作的根本大法《文物保護法》到各種管理辦法、地方性文物法規的規定,到博物館的設置,文物古跡的修繕管理,文物隊伍的建設,無不體現以保護為重點,以利用為目的這一原則。一部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史就是如何有效保護好文物,使它更好服務于社會建設的歷史。
“文物”是指歷史上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存,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社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由于受傳統文物觀念的影響,其消亡的速度比歷史文物快的。文物保護的超前意識“提醒我們,如不及時拯救這些歷史文物,同樣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使我們深深的遺憾。所以文物保護不但很重要,而且還要搶救“活”著的文物,過去使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器皿,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東西,已經淘汰或正在逐漸淘汰的都應該收藏。在當今社會,收藏已成為一種時尚,人們認為收藏是文物行為和商業行為的最佳結合。從文化角度看,人們對未來希望不同民族文化傳統在受到普遍尊重的前提下進一步融和,人類能夠建立起共享的多文化體系,僅這一點,收藏的意義就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從商業角度看收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風雅的投資,也是收益最高的投資之一,因為被收藏的物品具有保值和升值的功能,其價值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遞增。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旅游熱,使得一處處文物景區建成,即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又為招商引資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由于發展旅游業的需要,每個地方都借助文物宣傳自己的歷史,歷史名人突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文物事業獲得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然而,市場經濟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對文物安全造成威脅,如為發展旅游,有的歷史文化名城舊城改造、拓寬街道時,將具有歷史特點的文物價值的路段、街道、民居、作坊、店鋪等拆毀,城區內建筑高度、風格、體量也失去了控制;再如古建筑修中不執行“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大拆大改,以致面目全非,將真文物變成了假文物。一些地方為建設旅游配套設施,在文物保護范圍內任意構筑違章建筑,或者虛構,牽強附會一些文物景觀來招攬游客……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樣的文物利用,為人們所提供的必然粗糙的,虛假的和非科學的,即使形式上可能炫耀一時,但必不能長久。違背了文物工作的原則和市場規律,其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
文物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我們該如何保護,開發和持續利用的問題,這一有限的、既無可替代又不可再生的資源?《中國文物報》1998年4月顯然,將文物的開發和利用提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存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由于自然力和人為的破壞,其總量更是在逐漸減少。實現文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面對文物的保護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要動用高科技手段阻止自然力對文物的損害,而且要在社會體制和管理方式上運用行政手段確保文物不因為人類自身的失誤而遭受損失。只有這樣才能為文物永續利用留下廣闊的空間。另一面,由于文物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綜合體現,其價值涉及歷史、藝術、科學各方面,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多方面的借鑒。所以對其內涵和價值的認識不是一次可完成的,所以文物的永續利用始終是一個新穎的課題。
文物的有效保護是前提,合理利用是目的,加強管理是保障。文物事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保護利用并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路子。決不能形而上學地理解“利用”將“保護”和“利用”對立起來。我們認為任何文物都可以利用,只有利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沒有利用過程中的行政,法律監督,以及利潤分配等方面,文物部門必須代表國家掌握充分主動權,對文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方式進行控制,對利用的效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前期預測和科學評估。
所謂“有效保護”是指建立與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家保護為主,同時動員全體社會保護文物”的文物管理體制。這一體制有利于國家把有限的資金集中用于文物事業,在基礎實施、摸索文物管理工作經驗并及時總結,建立健全各類文物法規方面等發揮了拓荒開路的作用。但隨著形式的發展,這一體制的弊端愈來愈明顯。表現為由于自身造血能力差,資金嚴重不足。文物工作顯得力不從心,建設中的文物被破壞,走私文物,田野盜掘文物等。因此文物的特殊規律決定,文物保護應以國家保護為主,政府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切實保障對文物的重點保護,履行職責,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宏觀調控,真正實現文物的有效保護。這就是文物工作的目標導向。
[1]河南文物工作[Z].1999.
[2]中國文物報原載[Z].1998.
(作者單位:濮陽市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
程瑞玲(1968-),女,河南濮陽人,大專,濮陽市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楚文局(1975-),男,河南濮陽人,大專,濮陽市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