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民
先進性視角下高校學生黨員培養探析
王康民
保持高校學生黨員的先進性是黨員培養過程中必須破解的難題,如今在基層黨務工作中,總是能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據此本文展開了原因分析,發現科學進步為思想統一帶來困難、社會復雜化促使了思想分化。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進行了實證調研,對學生黨員的先進性標準、黨員現狀、以及群眾期待進行分析、歸納,發現了黨員發展與群眾期望之間的偏差。最后,根據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整改措施和思路。
黨員先進性 實證調研 培養思路
延安是每一名中共黨員心中的革命圣地,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心中的豐碑;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英勇奮斗、救亡圖存的集中體現,是我國革命奮斗的重要節點;每一名青年志士,為了實現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不畏險阻奔赴延安,青年學生黨員的榜樣與楷模。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向黨組織的新鮮血液傳頌我黨的光輝歷史的同時,也深刻的認識黨員先進性在黨員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層黨務工作當中可以發現,當代高校學生雖然在智力水平、專業素質等方面均強于民族解放時期的黨員,但在思想覺悟上與老一輩共產黨員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為保證黨員的先進性,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態進行調研分析,從而調整高校黨員的培養模式勢在必行。為破解保持學生黨員先進性的難題,找到保持黨員先進性的突破點,本文從學生黨員產生變化的社會原因和實際情況兩大方面進行了研判。
(一)科技進步為思想統一帶來難題
從五四運動至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歲月,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提出的“嚇尿指數”能很好地表示現代社會發展速度,該指數指出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速度將是二十世紀人類發展速度的1000倍。而且就目前趨勢來看“嚇尿指數”還處在高速上升當中。而真正能影響我們生活的實際上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上文所說的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提高,另一方面就是與之相生相關的人類對世界的探索與認識。
讓我們回顧歷史,從中國古代史看,因為科學技術發展相對緩慢,在思想上流派上相對是比較緩慢的,從儒墨道法、百家爭鳴的到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歷了二三百年;從董仲舒到程朱理學的提出,經歷了一千兩百多年;王陽明的“心學”更是在理學提出后三百余年之后。每一次思想的迸發都是在長期沉淀之后才提出的,同時每一次思想提出后都用了短則數百年,長則上千年的時間來遭遇、碰撞、最終融合。同樣,近百年來,毛澤東在分析中國歷史發展道路時指出:“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這些東西也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在硝煙和戰火中,毛澤東思想得以補充和發展,我黨帶領人民懷著相同的信念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在生產技術迅速提高的今天,古今中外的各類思想迅速爆炸,但同時,一方面不存在成百上千年的時間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存在巨大的外驅力,迫使黨員和群眾去檢驗究竟那條路行得通,那條路行不通。至此,出現了思想觀念的集成嚴重滯后于社會科技的發展這一現象。
從具體現象上講,第一,從黨員自身的角度出發,黨員干部的革命思想與其他外來思想發生了遭遇和碰撞,產生了新想法、新看法。從黨員自身上來看,一些好的做法得不到認可、從而逐漸變得消極甚至墮落,滋生了拜金主義、怠政懶政、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等情況。第二,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出發,從傳統的士農工商觀念,到改革開放以來推崇經濟建設,資本導向觀念的萌生,導致社會的普世價值觀出現分歧,當我們必須在經濟利益和堅守原則上做選擇的時候,人們不能堅定的堅守原則,不能搞清資本為人民服務和人民被資本剝削的關系,從而導致社會隔閡,觀念分歧的凸顯。因此,統一思想對于黨員的培養至關重要。
(二)社會轉型為黨員標準帶來的挑戰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寫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的推動著社會轉型,社會結構的分化整合也是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社會轉型過程中,就是在分化與整合循環往復的過程當中,同時時也會分化速度越快,社會進步越明顯。目前社會分化的廣度、速度、深度比任何時期都要深刻,以致社會整合常常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從而使社會出現“斷裂和失衡”。
任何國家而言,城鄉問題、產業問題、地域問題,都是導致社會轉型過程中起點差別的重要因素,同時過快的社會發展導致了法律制度、糾錯機制的欠缺故而社會變得復雜很多客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反觀我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實則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故而在政策上在不斷地調整修正,從而基層黨員在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時,難免會出現理解偏頗的情況。
因此,具體表現就是一方面,改革開放前以及建國初期,黨員分別抱著民族解放以及民族富強的愿望,團結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不斷奮進。而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民族自信力不斷提升的同時,社會變得復雜化,主要矛盾由明顯轉為模糊,主要矛盾被分解成不同維度的矛盾表現在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等多個方面,讓組織在解決問題時要角度權衡。另一方面,就黨員個體而言,隨著社會責任的細分,每一個黨員在黨組織當中的職能也變得更加復雜,比如從完成組織分配的具體工作——革命時期的攻城略地,改革開放時期的積極生產,變成了需要自行創造性的成長,從而發揮標桿旗幟作用。客觀上看,黨員先進性的標準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拓展、細分、分化。以成就為導向而論,優秀黨員之間的相似點變少,差異化程度明顯上升。可見,摸清標準成為了現階段的重要工作。
(一)開展調研了解黨員、群眾思想行動現狀
為更好的掌握學生的思想上的狀態、明確高校學生對于先進性的標準的認識,對高校在校200余名大學生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問卷選取了以下四個方面包括:黨性修養、學業水平、綜合能力、旗幟發揮。分別體現學生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綜合表現。具體包含十五個指標: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等相關理論(X1);個人問題和組織利益沖突時以組織利益為重(X2);堅決抵制違紀違規行為(X3);優異的學習成績(X4);良好的外語水平(X5);良好的科研能力(X6);良好的課堂活動出勤(X7);優異的身體素質(X8);自主創新的能力(X9);解決問題的能力(X10) 按時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X11);良好的群眾基礎(X12);組織管理身邊群眾的能力(X13);帶領身邊群眾共同進步的責任感(X14);;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作風(X15)。其中,黨性修養包括X1~X3 ,學業水平包括X4 ~X7 ,綜合能力包括X8 ~X11 ,旗幟發揮包括X12 ~X15 。
讓全體受訪者對上述素質對黨員先進性的重要程度加以評價,隨后分別讓受訪黨員、受訪群眾對自己作為黨員的現實表現,以及群眾對身邊黨員的現實表現進行評價打分。問卷回收后選用了SPSS19進行統計分析,并以選項間方差、答題時間為依據,對答題時間過短,單獨問卷選項間差異極小的問卷進行剔除。得到有效樣本195例,其中黨員93例,團員以及群眾102例。通過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對于黨員先進性標準這一的變異值平均值為0.7366,黨員合格標準先進性變異值平均值為0.5845,群眾對黨員現實表現的變異值平均值為1.7389。
首先,從學生心目中黨員先進性標準的角度出發,理論學習,科研能力,課堂出勤的差異值分別為1.108*,0.95*,1.088*。可見對于理論學習,科研能力以及課堂出勤三個方面,黨員以及群眾分歧較大。可以看出高校學生對黨員先進性評價過程中更重視:黨員的黨風黨紀嚴格自律,黨員能否完成學校、組織交付的工作,以及黨員干部能否對群眾起到帶動作用。相比而言學習成績、外語水平、科研能力是學生黨員及群眾不太重視的方面。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學生普遍認為學生黨員的優秀與否,主要在于意志品質的優秀,而非個人能力的優秀。
其次,對于黨員自身而言,在奉獻精神、理論學習、創新力、科研能力四個方面黨員整體表現差異較大,差異值分別達到0.749*、0.732*、0.924*、0.813*。同時,黨員在完成學校的工作任務,堅持黨員的黨風黨紀嚴格自律,上課的出勤表現,完成學校、組織交付的工作,對群眾起到帶動作用,以及學習成績等方面都表現的非常出色。但是在創造性解決問題,外語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都相對比較薄弱。
第三,就群眾對身邊黨員評價而言,可以看出在變異程度上普遍較高,說明群眾對黨員現實表現意見分歧很大,不統一。同時群眾普遍反映出學生黨員在學校工作、學習成績、執行力等方面表現令人滿意。但在創新能力、服從組織、科研能力、理論學習等方面表現的不夠優秀。
最后橫向比較先進黨員標準、黨員自我評價以及群眾對黨員評價,可以看出一方面群眾對黨員評價明顯低于黨員自評結果,可見群眾對黨員滿意程度偏低,黨員發揮作用較差。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從綜合評價上,目前黨員表現突出的方面不符合當前大學生群體對黨員先進性的普遍認識,說明目前在黨員選拔培養上或者是在群眾教育上存在脫鉤的現象,影響了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
(二)分析數據關系,樹立標桿準繩
在指標選擇伊始,指標的選擇是從黨性修養、學業水平、綜合能力、旗幟發揮四個方面出發設置的,但在實際過程中發現,黨員的各個被選變量之間存在一些內在聯系,因此以黨員的自我評價結果為依據,運用ward聯結的統計方法,重新對其進行了分組和命名。其中,創新力、理論學習、外語水平、科研能力歸結為社會學力表現;學校工作、帶動群眾、堅持自律、群眾基礎、服從組織歸結為政治素質表現;學習成績、課堂出勤歸結為校內學力表現;管理能力、執行力、奉獻精神、身體素質被歸結為綜合素質表現。
按照重新命名的分類,從橫向上將黨員現實表現同學生心中的先進黨員標準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第一在政治素質表現方面學生黨員的實際表現與期待表現非常相符,表現很好,能對群眾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第二,在社會學力表現方面學生黨員的實際表現低于期待表現,說明學生的社會學力不足。第三,在綜合素質表現方面學生黨員的實際表現低于期待表現,說明學生的綜合素質略差。第四,在校內學力表現方面學生的實際表現優于期待表現,說明學生的校內學力很強,但不符合廣大學生群體的期望,起到的促進作用較小。
按照重新命名的分類,在縱向上觀察,可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政治素質的總要程度高于綜合素質表現,高于校內學力表現,高于社會學力表現。因此,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對于學習成績的認可程度相對偏低。
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傳統的考察方法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固然單純考慮成績的做法不可取,同時簡單的去考慮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的做法也是不夠科學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面對思想碰撞的頻繁化,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大學生群體在思想形態上,行為表現上,自身成長上都需要引領和幫助。從高校學生黨員培養的全過程來看,黨員的德智之辨,形實之辨,窮達之辨都成為保持黨員先進性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一)理清黨員現存弊端,為調整黨務工作提供依據
黨員的德智之辨體現在黨員現實表現“素質期望”與“學力期望”倒置,其中素質期望是政治素質期望和綜合素質期望的期望之和,學力期望是校內學力期望與社會學力期望之和。從普遍期望上看,黨員的學力水平高于期望水平,但在綜合素質與政治素質的表現上,雖然具體表現較好,但離群眾心目中的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
黨員的形實之辨則體現在黨員的“校內學力”與“社會學力”之間脫鉤嚴重,表面上學生黨員的學習成績突出、課堂表現良好,實際上黨員在創新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外語水平科研能力上都有很大欠缺。在實際學生管理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孩子,往往在畢業時連如何撰寫論文都不清楚、國家英語等級考試連六級都不能通過。
黨員的窮達之辨則體現在黨員發展教育的過程當中,雖然高校長期強調素質教育,但是校內學力始終成為了大學生實現入黨這一目標的攔路虎,很多學生工作態度認真,思想覺悟高,樂于助人,但僅僅因為學習成績較差,就會導致晚入黨、難入黨的結局。黨章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我想此中的“先鋒”絕不僅僅是個人表現突出“跑的最快”的先鋒,同時還應是具備共產主義精神,政治素質、綜合素質過硬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鋒。
因此,保證黨員的先進性,務必要實現黨員的“素質”與“學力”齊抓并進。不應存在哪個是基礎,哪個更優先的做法,同時就目前實際黨員的結構來看,應該更加注意培養“素質”過硬的黨員。
(二)“容”與“治”相結合,開創黨員發展新局面
實際解決黨員教育問題,保證黨員的先進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但是就方向上,我將提出以下兩點看法。一方面,在黨員發展思路評價標準上,要加強黨員發展管理的“容”的機制,在黨員發展問題上,現有的“硬杠”要減少,除重大違紀外,對學習名次的考察應該放寬,并以其他社會學力進行替換,選擇一些受到黨員群眾普遍認可的指標作為依據。同時在工作當中,應當加強對素質較高的同志的鼓勵和幫助,按照斯金納的行為修正理論,應當對黨員綜合素質的提升、社會學力的提升進行正強化。從而逐步的實現黨員政治素質、綜合素質的提升,保證黨員的先進性。
另一方面,在黨員的發展、管理、教育、考核上,應當堅持“治”在其間,通過流程轉變、培養方式轉變,解決現存問題,提高黨員的先進性,制定科學的黨員發展標準。在流程上,首先應當破除舊的“規則”,扭轉每年黨員發展人數的指標化,在黨員發展人數上,基層黨組織應當擁有自主權,保證基層黨組織有權利增加或減少本年度發展人數、并在今后年度中不受影響,從而避免排隊入黨的情況發生。其次,在發展流程上應當嚴格執行黨員預備期管理考察的職能,如果群眾對其不滿意,可以延長預備期甚至于不予轉正。
在培養方式上,首先,應當充分發揮群眾的推選、提名職能。不僅僅局限于談話了解情況,更應當開展具體的調查和考核,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對于黨員、積極分子的日常監督評議,從而避免群眾不履行權利在政治審查過程中說空話套話,避免組織不能細致了解被發展同志情況的現象。其次,應當嚴把入口關,不能為了發展黨員而發展黨員,必須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要保證每一名被發展的同志無論在素質上還是學習能力上都是突出、優秀的,要保證每一名被發展的黨員都是經歷過考驗的。最后,在黨員先進性保持的過程當中,還應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引導,通過讓黨員學習黨的理論,從而增強黨員的內涵,保證黨員的思想覺悟、黨性修養能不斷提升。
[1]周群.百年中國思想史的當代省思[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01).
[2]丁文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價值和意義[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王康民(1989-),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