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華
價值澄清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秀華
價值澄清學派可以說是西方比較有名的德育學派之一,它提出的價值澄清理論,可與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相提并論,因其反對傳統的德育中常使用的灌輸法而受到人們的熱捧。根據價值澄清理論所探索形成的價值澄清模式,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風靡中小學課堂,它擁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一些特點,例如:特別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可操作性比較強等,對當今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開展,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價值澄清理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1966年《價值與教學》一書的問世,標志著價值澄清理論的誕生,價值澄清理論的產生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他為民眾樹立了多種價值觀標準。
首先,價值澄清理論中的價值論觀點是相對主義的。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所形成的經驗也不同,形成的屬于自己的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并隨著個體經驗的發展而變得成熟,所以價值澄清理論的價值論是相對主義的,是個人的,不存在絕對的和普遍的價值觀標準。
其次,在價值的評價過程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選擇,第二個階段是珍視,第三個階段是行動,在每一階段中又包含很多的步驟,從價值澄清理論來看,讓兒童學會評價過程而不是接受具體的價值,是價值的核心點。而價值澄清理論試圖培養出這樣的人:這種人有能力去掌握和運用構成評價過程的各種能力,即認知的、情感的、自我反省的和行為的能力,即這種人有條件去為自己決定價值取向。”[1]
價值澄清理論雖然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依然深受大多數人們的喜愛。它具有的特點如下:
(一)提倡尊重學生的個性
價值澄清理論中關于德育的模式,一直提倡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閱歷不能,所形成的個性也不同,所以在德育中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才能更好的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價值澄清中關于德育的模式,從教育目標的設立和教育過程的組織都非常突顯學生的個性特征,運用這一模式在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德育中常使用的灌輸法,改變了學生在活動中的被動地位,教師主要起到輔助作用,通過暗示,提供輔導材料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中心點,一切都圍繞學生展開的,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與選擇,并付諸實際行動,培養健康的人格,最后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觀體系。
(二)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
價值澄清模式,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興趣,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引導學生們對現實中所看到的問題、以及發現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這種方式與傳統的單向灌輸道德教育模式不同,價值澄清模式是雙向互動的,改變了以往的德育模式封閉的、抽象的弊端。
(三)可操作性比較強
價值澄清理論之所以廣泛的流傳,作用具大,就是因為它的可操作性比較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價值澄清的方法很多,在《價值與教學》這本書中就提到了
四種主要的策略,即對話策略、書寫策略、討論策略、以及提高對結果認識的策略。價值澄清學派可以說有上百種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方法有書面評價法,價值觀投票法、班組討論法、角色游戲等,這些方法一般都配有一些手冊,如實用手冊、指導手冊等,使這些方法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價值澄清理論因其特有的特點,即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生活,可操作性比較強等,對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極大的借鑒作用。
(一)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他們思想比較活躍,群體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在促進大學生主體意識提高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大學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在價值澄清理論中,是特別注重每位受教育者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發揮教育對象的主導作用的,它反對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知識的灌輸與思想的灌輸。可以說價值澄清理論從一開始就打上了人本主義的烙印,以大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其一,在價值界定的七個標準中,第一個就是“自由的選擇” “個體越是感到自己是主動且自由地選擇價值,他就越有可能覺得這一價值對他來說至關重要。[2]”其二,在價值澄清的行動策略中也有體現,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設計的情景盡量與現實生活相關,引導學生們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導他們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從而提高學生道德選擇和判斷能力。培養其獨立的人格。其三,林忠雄和林福順也曾提出,在價值澄清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但是都是以活動輔助的身份進行的,如活動設計者即選擇學生比較關注的題材來設計活動;過程催化者即營造民主、開放的氛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等,在這種以人為本的氛圍中,逐漸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領域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材內容,存在著理論過強而實用性過弱的弊端,過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化、知識性、概念化,過分強調“哲學意義的價值話語”而無視“日常生活的價值話語”[3],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生活的根基。雖然教材內容在不斷的充實,但是跟時代的形勢變化比起來,仍顯得相對落后。價值澄清理論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啟示我們,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積極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就曾這樣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4]”所以需要借鑒價值澄清理對我們的啟示,積極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大學生在抱負、情感、信仰、興趣等方面明確自己的行動方向,在生活中進行檢驗,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三)大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效果的好壞與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育方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重要媒介,教育者借助教育方法這一中介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價值澄清理論實用性強,教育方法也是比較多的,而且價值澄清理論的教育策略,它的核心思路就是反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即灌輸法,這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總體方向可以說是一致的,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借鑒價值澄清理論的方法,大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例如:針對個人的澄清反應法,也可以適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澄清反應的意圖是為了提出問題,而不是進行常用的道德說教,特別適合輔導員和班主任在教室或者路上,跟學生的簡短交流,既能引起大學生的思考,也不會讓大學生產生壓抑的感覺。還有價值澄清反應中的價值單填寫法,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對大學生團體進行道德信仰、人際交往教育。
同時,在看到價值澄清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價值澄清理論存在的不足方面。首先價值澄清理論在教學上是采取放任的態度,容易因缺乏客觀道德價值導向,而導致個人價值觀的混亂、個人價值選擇迷茫的狀態,對形成良好的道德觀有一定的障礙,例如,有的學生已經出現明顯的錯誤思想與行為,這時候如果教育者再不干涉,不利于受教育者在家庭、社會以及職業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其次,這一理論因偏重過程從而忽視內容的合理性,價值澄清理論因反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即灌輸法,而可能走入另一個極端,即反對灌輸、說教、榜樣等方法,只關注得到價值的方法,而不關注得到什么樣的價值。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既要重視價值澄清理論在運用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也需要規避其固有的局限性,使這一理論更好的為大學生這一群體服務。
[1]袁銳鍔.外國教育史新編[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楊建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