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海 潘瑩瑛
工程科技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機制探索與研究
許金海 潘瑩瑛
實現中國創造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樞前提是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總理多次強調要“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有所提升”并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但是,就我國當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任然離滿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在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加強高校工程教育以及建立和完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是實現工程科技創新強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工程科技 創業能力 培養機制
工程科技人才是一種創新性人才,是完成該領域的高等教育學習,并在工業生產中正從事或將要從事系統性工程科學和技術知識生產、促進、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現如今,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工業化過程的中期,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實現“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意圖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加強工程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機制,以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發展。
從1949年至今,我國有88.5%的高等學校開設工科專業先后培養了1080萬的本專科生,58萬的研究生(數字統計自參考文獻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目前在校學習的各類工科學生 600 多萬,占在校學習總人數的34.6%,規模居世界首位[1]。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體現了對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員的強勁需求。[2]2006年,中國工程院曾就我國的高等學校工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做了一份調查,調查結果反饋出來的結果是在工程科技自主創新顯示方面我國至少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10年,由此看出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有一段距離,因而我們需要加快步伐,加強對于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
(一)工科院校培養工程科技人才乏力,創業能力不強
與發達國家對比的過程中,我國工程科技人在表現出來的最大的差距突出表現于我們的培養手段過于單一效果很不容樂觀,與美國MIT相比更是相去甚遠。我國工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以下幾點: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過于單一長期遺留的工程性缺失和實踐教學薄弱等問題任然突出;對于學生教育和訓練方面的重視與投入不足;產學研脫節,企業不重視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參與。
(二)實習經費少而且校外實習基地數量少
學校對于學生校外實習花的環節經費投入任然相對少,加上企業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無法得到實際的實惠,企業不太愿意和高校合作成立實習基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國家尚未形成有效的校外實習機制,更沒有形成企業必須承擔學生實習黨義務的機制。②在以營利為目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在學生實習期間在無利潤收益的情況下更視實習學生為累贅。③一些企業害怕實習學生管理不嚴格泄露企業機密。
(一)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創業能力
加強工程教育是提高工程科技人才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校作為實施工程教育的載體,不但要轉變教育理念,還要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創業意識,改革長期以教為主、學為輔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轉向“跨學科、復合化”的教育模式。聘請有企業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為專業教師,并且通過研修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方式鍛煉骨干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主要體現在:①學校要采取切實的措施支持基礎研究,改變現有的經費申請方式,確保教師開展研究最基本的經費。②制定和規范科技人才兼職辦法,引導和規范高等學校科技人才到企業兼職,為學生的創業提供理論基礎。
(二)增加工程科技教育投入,完善工程科技人才實習基地
增加學校在校外實習環節的經費投入,積極與企業協商,繳給企業足額的實習費用,給予實習企業一定的資金補助或其他優惠。完善社會和政府對校外實習基地的激勵機制,鼓勵并支持企業大量接待學生到企業一線實習生產。形成企業必須接納學生實習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運行機制。加強學生的紀律性管理和意識,消除企業害怕實習生因為紀律性而造成管理與生產上的不便,以及害怕泄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等方面的顧慮。提高企業接受實習生的自愿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豐富閱歷,為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提供經驗基礎。
當前,我國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仍然有許多工程急需人才去挖掘與開發。工程科技技術水平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發展水平,我國工程科技技術進步與否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轉型和增長。因此,政府應盡快制定切實和適當的政策,高校應充分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創業能力的培養規律,形成良好的工程科技人才創業氛圍。支持和鼓勵工程科技人才積極創業,提高存活率,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促進社會的發展。
[1]寧先圣.工程技術人才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5~31.
[2]沈榮華.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六大亮點——解讀《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人才資源開發,2010(6):8~10.
許金海(1987-),女,壯族,廣西桂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瑩瑛(1986-),女,漢族,陜西渭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