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展航鄭偉旭吳紫瑩
高校“推優入黨”工作現狀探析
——以GY大學為例
葉展航1鄭偉旭1吳紫瑩2
推優入黨是黨賦予共青團組織的一項光榮任務,是高校共青團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當前高校的推優工作存在基層團干部工作水平不足、推優對象素質參差不齊、推優標準不明、團員反應平淡等問題。通過對GY大學各級團組織進行調研,提出應加強團員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隊伍建設、優化黨建帶團建的組織形式和明確推優標準,以優化高校推優入黨工作。
推優入黨 基層團干部 共青團隊伍建設 第二課堂成績單
推薦優秀共青團員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發展對象(以下簡稱“推優”)是黨賦予共青團組織的一項光榮任務。高校匯聚了大批優秀的共青團員,通過開展推優工作為黨員隊伍輸送著新鮮的血液。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基層團員和團組織數量也在不斷上升。然而,團員素質出現分化、學生團干部工作水平不足等問題正制約著高校推優入黨工作的開展。面對當代大學生團員對推優入黨的工作的“不了解”、“不重視”的現狀,有必要對此進行剖析探討。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中第五章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了團的基層組織的任務,即推薦優秀團員作為黨的發展對象。積極做好這項工作,是黨對共青團提出的要求,也是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的重要指示。可見,做好大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不僅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切的重要問題。進一步探索、深化高校基層團組織推優入黨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工作的過程中應積極思考的問題。這對于團學工作進一步緊扣學校的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團干部頻繁交替,工作質量難以保障
高校基層團干部是各項團工作的落實者,是“推優”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他們對“推優”工作的熟悉程度直接關系到“推優”工作的成效,影響到廣大團員對推優結果的認可度。然而團支部干部的更替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推優”工作的實效。以GY大學基層團支部為例,團支委(包括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實行每年一換制度,當團支委通過一年的摸索熟悉了“推優”工作后,在普遍缺乏工作交接或交接不充分、校院兩級團委缺乏后續培訓的情況下,新的一任團支委又在摸索中學習“推優”的相關工作。每年的人員更迭、缺乏必要的工作培訓和鍛煉、對“推優”工作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基層團干部的團務工作水平難以保障。
(二)推優對象素質參差不齊
高校的二級學院會根據學校團委的管理辦法細化推優要求,以GY大學為例,各學院根據《GY大學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工作實施辦法》的基本要求,細化學院團支部實用工作手冊,將“推優”條件具體要求為:①年滿18周歲;②入黨申請書在一個月前已經上交;③上學期沒有掛科;④上學年綜合測評在班上前40%(下學期推優時如果不滿足該條件,但滿足上學期績點前40%,給予證明者可以參與推優);⑤這學期已是團員;⑥已進行黨章學習。
由此可見所推選的“優”,是指學習成績中上、參加過黨章學習小組的團員。基層團干部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往往只關注以上操作層面的要求,而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則有所忽視。通過對GY大學幾個二級學院基層團組織的走訪及調研發現,不少推優對象已經忘記甚至沒有參加過黨章學習小組,對黨的歷史和理論知識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存在著錯誤的入黨動機,政治意識淡薄。這類形式上符合條件、思想素質上未達標準的“半合格”推優對象通過了團支部的民主推選,為日后黨組織的發展培養工作留下了難題。
(三)“推優”標準不明,團員反應平淡
對GY大學的團員訪談發現,總體上團員對“推優入黨對象”是有所關注的,能夠參與“推優入黨”會議并認為“推優”工作的開展過程是公平民主的。然而大部分團員不知道“推優”的標準是什么,在他們看來,“推優”跟“選成績優等生”沒有什么差別,而且不清楚推優的目的意義何在,這些團員在“推優”會議上往往會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參與民主推薦,要么不發表意見,要么人云亦云,使得“推優”會議變成走過場[1]。同時,不少基層團干部會把“推優”會議安排在班級會議的間隙或結尾處,組織形式上也難以引起團員的足夠重視。大部分情況下,學習成績好、交際能力強的團員比較容易被推選上,但其政治立場和道德修養水平,則無從考究。標準不明、形式隨意,使得廣大團員對“推優”反應冷淡,一個50人的團支部,推優往往只有1至3名團員申請參加,在幾乎沒有競爭的情況下推優對象即能產生。
(一)加強青年團員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高校各級團組織應加強青年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學校網站、校報、廣播、宣傳欄等各種傳播手段,緊密結合青年特點,組織開展各種黨團活動,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為主題,以團支部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會,為廣大青年團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廣大青年團員應努力學習團的知識、深刻學習團史,并廣泛開展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基本知識教育、黨內先進典型教育等,積極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增進對黨的認識,加深對黨的了解,培養對黨的感情。通過學習教育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增強黨在他們心目中的光榮感和神圣感,讓加入黨組織、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真正成為廣大青年一生追求的目標[2]。
(二)強化團干部隊伍的建設
高校部分基層團干部理論水平不高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會依賴個人經驗開展工作,工作技能和知識掌握不足。因此,亟需加強基層團組織的自身建設。
(1)采用“結對子制度”。在每年新生入學選出新的團干部之后,立即將新生團干部與高年級的團干部結成“對子”在一起,由學院團委牽頭,開展經驗交流會、工作技能分享會等,由高年級團支部帶新生團支部開展工作,并以新生團支部的團務工作開展情況來考核新老兩個團支部的評優、獎懲等。如出現干部換屆等人員變動,新上任的團干部則需參與學院團委組織的“基層團干部工作技能考核”,考核通過后由上一屆的團干部詳細介紹、跟蹤指導新任團干部的工作,傳承優秀的工作經驗和做法。
(2)召開支部交流會。在每一次“推優”工作結束之后,“結對團支部”之間開展經驗交流會,針對本次“推優”過程中優點與不足展開討論,總結出經驗并添加至學院團委建立的電子平臺“推優榜樣庫”和“推優反例庫”,供各個團支部借鑒學習。
(3)完善督導機制。每個團支部的“推優”會議須由學院團委兩名負責干部在場督導開展,監督團干部工作是否到位以及會議是否存在隨意性等,以此保證“推優”會議的順利進行,并對該支部團干部進行考核,作為其年度考核評優的參考。
(三)優化黨建帶團建的組織形式
共青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共青團作為黨在高校工作中的助手,一切工作要以服務、服從黨在高校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對團組織來說,一方面,推薦的優秀團員還是團員,理應受到團組織的約束、教育;另一方面,推薦的優秀團員是有希望發展成黨員的,從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個層面出發,團組織應該自覺地培養他們,向黨組織靠近。要對團員青年進行充分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奠定他們的思想基礎。要充分組織團員青年自覺學習黨章、團章等黨團基本理論知識,在思想上促進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以將團組織“推優入黨”跟黨組織發展黨員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目標,黨團組織要密切合作,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及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的教育,共同肩負起培養考察的重任[1]。
(四)明確推優標準,完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
高校應努力完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從事團學工作等情況和取得的各類成績,為避免推薦“半合格”團員提供可能。通過對團員學生黨團學工作履歷、志愿公益經歷、參與團學活動情況、實踐活動經歷、創新創業創優等方面的考核評價,明確、完善團員“推優”的標準,為黨的人才輸送嚴格把關。
[1]李陽.共青團組織“推優入黨”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12):172~173.
[2]孫晶.淺談現階段基層團組織推優入黨工作[J].學理論,2010(28):44~45.
(作者單位:1.廣東工業大學;2.南方醫科大學)
本文系2016年廣東工業大學青年基金——區域協同背景下的高校雙創教育載體和平臺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ZS0018)階段性成果;2017年廣東工業大學團委項目——團改革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團干部隊伍建設探析階段性成果。
葉展航,男,碩士研究生,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與心理教育;鄭偉旭,男,本科,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吳紫瑩,女,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