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雙燕
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羅雙燕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遵循人與教育的發展規律,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要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問題,必須把握堅持問題導向這個關鍵環節,直面大學生現實問題。
應用型高校 問題導向 思想政治理論課 改革
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國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效果不佳依然是不爭的事實,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個根本性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破解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多元化和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多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的沖擊這個現實難題,是落實貫徹立德樹人根本方針的核心問題。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因而將實現"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共產主義樹立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塑造大學生完整的社會人格,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從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以改變現實世界為目的,因而是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的偉大理論。關注現實,直面現實,改造現實,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品質。馬克思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把人和自然界聯系起來,人既屬于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能動地主宰和改造自然界。人通過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認識世界,然后通過自己的認知,再改變世界,把世界改變成自己理想的世界。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在于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要求我們直面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實質上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毛澤東同志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發現問題并運用正確的實踐解決問題,是時代不斷發展的基本路徑。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才能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是教育對象的思想認識問題,它要求教育者善于發現教育對象思想上存在的問題或者困惑,從而運用科學理論和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教育對象予以解決,最終實現思想的升華和強化,實現社會人格的完善,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不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其教育目標自然難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黨成立以來90多年的歷史,其實就是我黨準確把握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性課題,并為之不懈奮斗的歷史。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全國人民正確回答了“中國的革命是什么樣的革命,怎樣革命”的歷史命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并在實踐中成功開辟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描繪出民族復興的偉大藍圖。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針對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在學生的勞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本人去思考”。關心人、愛護人、培育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歸結點。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活動深入教育對象的心理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激發教育對象的自我思考,從而在科學理論引導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產生實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核心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塑造和完善大學生社會人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徑。然而多元化社會思潮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面臨意識形態功能被弱化、強烈的話語沖突、效果不佳等困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大打折扣。從辨證的角度看,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面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育主體角度看,既有社會環境的因素,也有學校教育的原因。教育主體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到教育客體,教育對象明顯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針對性缺失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困境的集中表現和根本原因。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內容重復、滯后,與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不一致,弱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教師照本宣科,片面注重理論灌輸,背離了認知規律,弱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考核方式缺乏針對性,片面考核學生識記能力,忽視了學生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弱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思考能力的新時期大學生,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才能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對現實的思考,在思考中選擇和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從而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堅持問題導向的核心在于“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好問題導向,要做好準確把握問題、科學設計問題解決方案、正確實施問題解決方案三個環節的工作。三個環節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層次遞進,構成問題導向教學活動的有機整體。其中,準確把握問題是前提,科學設計問題解決方案是關鍵,正確實施問題解決方案是根本目標。
首先,教師要主動出擊,科學把握,找準學生關心的突出問題。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實現教學的針對性,前提是要找準學生關心的突出問題。備“教學對象”,備“教學內容”,備“教學方法”,簡稱為教學過程的“三備”。“備教學對象”就是要求教師對教學對象有全面的了解。這種了解不僅包含學生的特點、學科知識基礎,還應該包含學生基于課程學習所希望了解的知識和需要解決的困惑。做好“找準問題”環節,教師應該重視調查研究。教師制定調查問卷,也可以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集中了解學生關于學習內容的意見和建議。收集了學生意見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確定課程教學主題。
其次,教師要針對學生關心的突出問題科學設計解決方案。針對學生需求確定課程教學主題后,教師應圍繞教學主題準備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生意愿,做到針對性強。在內容上,既要忠于教材,同時也要敢于取舍,實現教材內容與學生所需知識的有機統一。同時要做到深廣度恰當,既要滿足學生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基礎。
最后,教師要正確實施問題解決方案。無論怎樣有價值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都需要教師正確地實施。問題解決方案的實施要堅持適用原則和綜合應用原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實施問題解決方案時要合理使用教學方法。選用的教學方法既要充分展現教學內容,又要理論聯系實際,便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情況下,針對教學內容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方案的實施效果應該是學生受益,教師進步,學校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是總書記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工作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必然趨勢。
[1]白立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
[2]劉忠巖.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N].光明日報,2011-11-5.
[3]人民網:堅持問題導向是關鍵[Z].2015(06).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應用型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 》(課題編號:2014B261)階段性研究成果。
羅雙燕(1972-),男,武漢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