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實現路徑探析
趙曉曉
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趨多元化。傳統單純“灌輸式”的知識傳遞,“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已無法滿足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隱性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作用逐漸凸顯。隱性教育已然成為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課題。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將起到深遠持久的教育作用。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教育 實踐路徑
隱性教育是與顯性教育相對的一種教育方式。社會學家杰克遜曾提出“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既包括文化知識的增長也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心理等的成長變化,而對于后一方面知識的傳遞則是潛在于教育實踐中的”。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質之一。而對于隱性教育,往往表現于豐富而多變的教學載體上,如校園的文化氛圍、制度建設、物質環境、人際影響、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等等。在顯性教育已無法滿足信息、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當今高校,隱性教育的作用則日漸凸顯。
隱性教育有別于顯性教育,它是一種無意識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接受教育,是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指在學校的環境里,除正式課程教育計劃之外的各種活動激勵、文化熏染、制度約束、人際關系影響等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的一種方式。
(一)理論依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方法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觀點為主要依據。隱性教育將教育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中,教育內容與各種活動緊密結合,符合辯證唯物主義中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學生作為隱性教育的主要教育對象,學生的思想意識是隱性教育的直接教育對象。人的思想觀念在形成過程中主要受認識和實踐的影響,在教育者對受教者進行隱性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受教者對事物的認識發展規律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受教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均得以提高。
(二)隱性教育的重要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被受教者所接受。”因此,促進隱性教育的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學生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強等性格特點,他們渴望自由,對知識接收的個人選擇性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于單向性,一味單純說教,師生之間交流性差,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避免單純“灌輸式”教育,應該力求將目的隱瞞,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者。正如柏拉圖所說:“只有當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時,才有可能達到目的。”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校園環境陶冶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巴克指出: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環境。因此,要充分發揮環境在高校隱性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高校要通過創設美好的校園環境,把教育目標和內容巧妙融入到可見物質環境中,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又能有效地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二)人文環境熏陶
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等人文環境也潛移默化地熏染學生。學校要通過創設健康向上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個人品格,從而造就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學生。
(三)制度環境規范
制度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性是復雜的。校規的制定偏重于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往往忽視學生主體參與性,這樣容易削弱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降低了學校規章制度的實效性。在有關校規制定中,如果學生參與并認同了規章,那么遵守規章也就更容易內化為學生自覺行為。
(四)網絡環境影響
網絡對學生思想認知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網絡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一些負面扭曲的信息觀念也容易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基于此,高校要加強對網絡環境的凈化與管理,發揮網絡德育傳播的積極作用,積極防范和遏制各類垃圾信息,以實時監控、定期檢查等方式提升網絡系統安全,構建健康良好的校園網絡輿論環境。
(五)人際關系促進
人際關系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目標。在校園人際關系上,一方面要做好學生之間的相互協同,發展學生之間的積極交往,構建平等活潑、和諧共育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師生關系和諧建設,建立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從傳統教育中獨奏者的角色逐漸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教化塑造學生轉變成幫助引導學生。教師首先要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和政治素質,發揮教師人格魅力,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樂于接受教師“正能量”的洗禮。從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尊重、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
[1]劉卓,論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8):20.
[2]陳應琴,文學平.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4(10).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
趙曉曉(1983-),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錦州醫科大學,教師,助教,研究方向:青年心理與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