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蓓
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個性發展
——淺談幼兒的“個別教育”
沈 蓓
每個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每個幼兒的性格都有不同之處。幼兒園個別化教育,是指根據每個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的不同來設計、實施適應個人能力的教育形式,尤其是缺點較多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多是不良環境和不良教育的結果,需要比教育一般孩子花費更多的精力。而為每個幼兒創設自由、和諧、安全的成長環境,就必須了解每個幼兒的個別之處及個別化產生的原因,并通過各種正確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讓幼兒在差異中發展個性,使他們在個性養成中加快成長。
幼兒園 個別化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有的孩子思維活躍,能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大方地與同伴老師交流,這樣的幼兒往往得到老師的贊許和同伴們的青睞;而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則截然相反,上課常出現一種游離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會出現一些不良習慣,如不遵守紀律,和同伴打鬧,還有的會離開座位自由散漫。這些有“特殊表現”的孩子,一般稱為“個別孩子”。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通過平時的區域游戲和上課時間我發現這些孩子,主要是由于從小在家庭這些不良習慣就已經養成了。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各不一樣,而缺點較多的孩子,并不是一生下來就那樣,大多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沒有得到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有時常說在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家長的影子。那么我們該怎樣教育“個別孩子”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作為老師,要針對孩子不良性格及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耐心細致地教育,而家長也應積極配合。
在孩子眼中,一句表揚的話哪怕是老師的一個微笑都是孩子們非常渴望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喜歡我”。其實,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他們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贊許,老師的一句“我喜歡你”他們會很使勁很自豪的喜悅點頭。然而,很多老師,常常會把焦點放在那些“乖孩子”身上,從而忽略那些“個別孩子”讓他們備受冷落。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只要老師們用心發現,比如有的孩子比較很好動、調皮,不遵守紀律的往往他們的在動手探索能力方面卻有著突出的表現。有次在科學活動中引導孩子們探索種子的奧秘,有個調皮的孩子卻把幼兒園吃的水果橘子的核一直抓在手里,上課還在玩,于是,我走近他,他卻是這樣和我說“今天我要帶回去給它播種安家,橘子核會不會長成橘子樹結出橘子呢?”噢,原來是這樣……我微笑地點點頭。當時,我有點自責,因為我原本以為他往常上課的不耐心但更多的是欣喜。事后我想,如果當時我沒有問清楚事情緣由,采取訓斥的態度,就會扼殺他的好奇心,那么我就無法找到與他溝通的機會,也無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了。所以,每個幼兒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應與孩子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藝術,作為教師,面對不同的孩子,應巧妙地觀察孩子們的個別差異,針對孩子的愛好和性格特征研究適合孩子的教育手段,尋找解決孩子成長發展中的問題的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正確激勵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用放大鏡來挖掘孩子們的優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揚長避短,開發孩子的潛能。久而久之,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開花。
正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對這些“個別”孩子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則,將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我相信,孩子將會勾畫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在一日活動中,老師可以根據孩子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組,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長,進行不同程度的組合,以強帶弱,共同進步。這樣的強弱相結合,不僅能激發每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主體性,還能起到互助的作用。尤其是在做小練習時,為了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讓先做好作業的幼兒當“小老師”,幫助其他小朋友檢查作業。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與上進心,同時,用這些正能量來激發那些調皮具有攻擊性行為和能力弱的幼兒爭當“小老師”的意愿,使他們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提高與發展。還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在主動、熱情的孩子的帶帶動下也能活躍起來,激發“個別孩子”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愿望,從而培養他們活潑開朗的性格,從而發揮了同伴的正能量。
作為教師和家長,教育這樣的“個別孩子”,我們需要比教育一般孩子花費更多的耐心和付出更多的精力,但只要我們堅持并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科學、正確的方法,相信我們每個孩子都會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