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力
以職業活動為導向論高職藝術類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構建
徐立力
隨著職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文素養在社會工作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廣泛、定位深刻、思想性較強,因此獲得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發展限制,普遍存在著人文素質課程結構松散、定位不精確、項目開發遲緩等內容,嚴重制約著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對于實踐性大、創意性強的藝術類綜合課程,具更加重要的發展意義。本文針對高職藝術類人文素質課程在職業活動中的發展進程進行探究,供同行業工作者參考。
職業活動 高職藝術類 人文素質 藝術思想 創意
隨著職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文素養在社會工作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高職藝術教育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課程的發展結構上說,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建立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根本上說,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廣泛、定位深刻、思想性較強,因此獲得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不斷增進自己的工作價值和競爭能力。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發展限制,普遍存在人文素質課程結構松散、定位不精確、項目開發遲緩等內容,這些負面因素,嚴重制約著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對于實踐性大、創意性強的藝術類綜合課程,具有加重要的發展意義。
高職藝術教育課程不同于傳統的理論課程,它通過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達美術、音樂、文學等方面的藝術教育內容,使學生掌握藝術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藝術修養教育作為提高學生審美價值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武漢大學召開了第一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落幕以后,在全國范圍內挑選了32所大學作為人才素質的重要培養基地,為“人文素質課程”的構建打下了基礎。而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入推進,相應的理論、實踐探究也在逐步進行。通過對當前高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具體分析,國家教育部對高等工程人才教育課程的定位、規格、特點進行組合,討論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難題和實踐經驗,進一步認清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和理論深度,同時根據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等教育思想,構建一個全面的高等教育人才發展體系。
(一)人文素養課程的構建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高職藝術教育活動中,高職教育出了要著眼與當下的就業情況,還要強化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顧名思義,人文素養課程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夠糾正在高職教育中偏重邏輯思維的發展問題,通過學習相關職業活動課程,提高學生所受到的藝術影響。在具體的藝術思維上,提高學生對藝術發展的認知。經過長期性、系統性、專業性的思維價值構建,促使職業學生能夠發展巨大的轉變,使他們能夠感悟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對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二)人文素養課程的發展能夠深化學生的思想深度
從藝術修養類課程的發展根源上看,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是高職所具備的重要教學任務。當人文素養課程成為學生課程的基礎,學校在設置不同的藝術課程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風貌也有所區別。通過人文素養課程的“藝術性”和“方向性”的培養,高職院校能夠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和諧校園”的發展基礎上,提高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的思想深度,為增進教學效果、推進教學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人文素養課程的創新能夠增引導學生創新
在高職藝術類課程的改革發展中,除了要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操作能力,還要不斷強化高校對創新性技術人才的提高。以藝術設計為例,素描、色彩作為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根基性”,但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藝術基礎后,就可以鼓勵他們通過創造性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教會他們調動形象思維和創作意識進行藝術解構,塑造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激發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
(一)人文素質課程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從當前我國教育學者對當前“高校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研究中不難發現,在高校學生特別是高職活動中,人文素養課程作為高職教育者的關注重點,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成績,也具有一些常態化的問題。在開展體系性活動中,人文素質課程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高職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更加靈活、生動,每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是“專業性”和“綜合性”的共同體。
但是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發展中,相應的理論論述太過籠統,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很多涉及“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說明都不夠細致詳實。大多數的人文素質課程都停留在了理論的教育層面上,對具體的高職藝術課程的動態性、專業性少有探究。
(二)人文素質課程的建設水平不夠系統
一方面,教師自身對人文素質課程不夠了解,認識的程度不深,另一方面,素質教育講座和課外活動的融合缺乏規劃,使素質教育課程成為素質教育體系的一項短板。
由于高職藝術類專業的課程特色、學術課程、師資力量都不相同,所以在探究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具體的探究現狀上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在實際的課程指向中并不明晰,缺乏整體性和創新性。特別是很多學校的課程還建立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藝術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分道而行,給課程的深度推進造成了重要的而影響。
例如,在高職藝術類人才的培養中,平面設計、人體工程學、中外美術史、藝術學概論等等,這些課程都比較分散,由很多專業課程負責講解,不能便于教師對對學生的統一管理。特別是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強,不利于各項課程的順利開展。
(三)高職藝術教育體系的確立不夠準確
在高職藝術教育體系的構建中,學前教育、藝術設計等很多專業所面臨的現狀是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清晰。例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來說,他們掌握藝術技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教育需要,要求藝術修養上要更加“實用”。而在高職教育中,藝術設計類學生所需要的是換頁的藝術素質和過硬的綜合能力,所以需要保留對專業知識的技能的了解和關注。很多職業教育者為了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仿照全日制本科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手法,但是卻忽略了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同時,教學內容和基本的專業特色不夠合理,藝術類教育課程相互孤立,不能滿足職業活動的各項需要。
(一)提高高職藝術人文素質課程的針對性
基于以上的發展情況,在高職院校的實施教學內容上,教師首先要樹立一個“科學發展”的人文素質課程教育核心。要嘗試突破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明確發展課程目標,將“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融合入在一起,不但要提高高職學生的溝通和欣賞能力,還要有針對性的提高課程的設置深度和和廣度,增加人文內容的合理性。
例如,在藝術修養教育的課程中,針對于專業知識的發展特點,具體可以分為藝術基礎教育課程、藝術理論知識課程以及藝術發散性思維課程,通過這三種模式的界定,分出不同的人文素質課程。并以音樂、美術、文體、戲劇、影視等多種教育方式,清理歸納出選修課和必修課兩大部分。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從而拓寬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的認識和了解。
(二)建設系統性的職業藝術類人文素質課程
在高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每一階段都能接觸到基礎性的人文課程,學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審美教育課程,全面拓寬學生的知識眼界,強化藝術綜合課程對高職藝術學生的指導,盡可能的設置“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相互結合的教育課程,促使學生能夠對各項藝術課程形成統一的認知。
除此以外,教育者還要通過專業的知識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方針,力求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使他們能夠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思維性格。充分利用選修課和必修課的相互銜接,促使整體人文課程在文學、歷史、哲學等藝術方面形成有機的融合。全面推進人文素質課程的發展和規劃。利用高職“學分制”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通過加大選修課的方式提高自身學習成績,將人文素養課程融入學生的績效考核當中,從而建立一個全面循環的教學路程,確保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崗位上能夠進行更好的職業活動,滿足用人單位、市場發展的各項需求。
(三)制定科學的人文素質課程評價
為了積極發揮“以人為本”的的教學思想,在高職藝術活動中,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職業道德教育、心理素質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等技能課程的綜合,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人文教育模式。同時,在不同的必修課、選修課的模塊組件中,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更加切實的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學校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監督體系,由相關部門整合人文課程資源,通過建立“人文素養課程調查問卷”的形式,廣泛征集學生的綜合意見,并針對于教師的自身文化修養,明確提出具體的教師技能考核標準,形成師生齊力的發展現狀,將專業課程、專業技能進一步拓展開來,確保人文教學內容的實施成效。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面對未來的職業活動,為他們提高就業能力、實現自身價值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當前發展形式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滿足我國對高素質綜合性機能人才的需求。雖然很多學校也重視到了這一點,但是在專業的技能上仍然有所不足。考慮到未來社會對職業活動的具體要求,高職院校除了要不斷整合“人文素質課程”的各項資源,還要強化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促使他們不但要具備高標準的就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進一步增強高職類藝術課程人文素質教育的生機和活力。
[1]肖貽杰,梁德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討——基于廣州市高職院校的調查[J].教育導刊,2011(10).
[2]陳會麗.高職人文素質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河南農業,2011(6).
[3]龔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構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2(6).
[4]蔣麗云,朱軍明.淺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研究,2015(4).
[5]林文.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構建[J].職教論壇,2015(5).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徐立力(1983-),女,漢族,浙江寧波人,講師,研究方向:形體、禮儀、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