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李曉靜晁銘鑫
基于中原經濟區發展的職業教育改革初探
劉 暉1李曉靜2晁銘鑫3
教育是我國亙古不變的話題,也帶動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社會對于各類新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而我國教育體系應市場需求的方向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即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雖然與其他兩類教育存在顯著差異性,但是不可忽視職業教育對于地方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未能體現出起社會服務效應,所以需要研究和分析,進而進行有效改革。
職業教育 改革發展 中原經濟區
中原經濟區,其概念最早出現在國務院政策中,即《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曾指出,中原經濟區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和農業區域,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農業科技化統一發展的模范區域,是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戰略區域,而且中原經濟區同時包含多個國內中原交通樞紐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一)與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相一致
中原經濟區屬于我國重點的經濟發展地區,而其戰略目標就是為經濟帶來更多的發展,而目前技術的革新已經與時代同步,所以其未來的發展目標則側重于發展人才,即注重人才素質和技能,而且對于人才的類型也具有更加多樣化的需求[1]。而職業教育本身即是培育技術性、專業性人才,兩者的戰略目標完全一致。所以對于職業教育進行改革和發展,也是符合中原經濟區未來建設的需求,也是實現其戰略的一步重要的流程,亟需落實和開展[2]。
(二)是社會經濟轉型的唯一途徑
對于目前社會經濟來說,正在由傳統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而這其中則需要大量的結構整合以及產業優化。特別是對于中原經濟區來說,傳統經濟的基礎為農業及其相關,而工業發展也相對遲緩,急需快速提升,以達到同步發展的目標。特別是對于人才素質、能力以及需求,職業教育都與傳統教育存在本質的差異,為保證切實性,職業教育目前的改革應當與市場變化相契合,以達到預期的效果[3]。
(三)教育改革方向奠定條件基礎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目前不但需要面對巨大的市場發展壓力,還需要面對來自于其他教育體系的競爭壓力,特別是高等院校,學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素質。而職業教育也需要進行有效的改革。即確定改革的方向,不但需要培養專業技術性人才,還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也讓地區的人才質量得到整體化的上升。另外,不同教育體系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溝通和交流,以獲得合作發展的機會。
(一)教育本身的生命力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由于在過去主要是沿用傳統教育以及義務教育的固定模式,同時缺乏與自身情況相一致的一套獨特流程,所以職業教育流程本身是僵硬的,從而導致生命力缺乏。而且對于職業教育來說,辦學理念以及管控往往與政府合作,缺乏自身特征以及社會特征,而且職業教育多數的機構規模較小,缺乏合作理念以及交流學習理念,而且也因為自身對于辦學權利無法掌控,從而導致挫折感產生,而職業教育行業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
(二)人才培養封閉現狀
目前情況來說,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普遍的,即如課程設定與市場要求不匹配;課程學習未能體現出切實性;而且教學課程蒼白,沒有層次性和階段性,同時偏向于極端化,即如“實踐高于理論”的教育方式。而且對于實踐教育也僅僅是體現在校內的模擬,校企合作內容不多、機會不多,而且職業教育對于人才的價值定位僅僅是技術水平的提示,而未能體現出專業知識以及人才素養的同步提升。社會服務效果體現不出,特別是社會培訓項目較少,而且培訓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資金投入嚴重匱乏
職業教育本身與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存在本質區別在于后兩者的資金來源于國家補助,而職業教育本身大部分依托于社會、企業等其他路徑獲取資金,所以資金投入存在限制,引發普遍教育本身缺乏資金投入的問題。另外,也因為資金問題,導致大部分職業教育院校缺乏必要的設施和條件,或者設施只能沿用落后的設施,無法與目前教學和社會需求相匹配。
(一)拓展資金渠道,強化政府交流合作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要保證職業教育達到預期的質量。校方首先需要重視院校本身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設備建設以及技術引進方面,其次需要對目前資金匱乏的問題進行解決,即如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強化一些其他方面的合作,推行多元化合資體系,即如推行“公辦民資”、“民辦公資”、“股份制”等合資性質。
(二)強化行業交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職業教育發展應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也是由傳統的單一教育過渡到規模化教育的過程,所以職業院校應當需要注重規模化的發展進程。而促進職業教育體系規模化,推行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方案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教育資源的更新方面,需要強化資源更新的速度和效率,同時普及網絡化科學管理以及信息同步交流;第二個方面則是教育資源的質量方面,篩選有用資源,剔除淘汰技術和理念,還應當注意引入新的技術和理念,以增加其含金量,以便于符合目前社會的主流需求,并與其統一協調發展,與此同時也體現出職業教育資源本身的應用價值,能夠將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引導回歸到正軌中。
(三)優化課程規劃,發展地區優勢專業
每個地區都應當具有其優勢行業,而中原經濟區也不例外。根據目前中原經濟區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而根據市場的需求則可以延伸出糧食產業、相關的農業機械產業以及服務產業等等,所以需要著重于強化這一系列的專業課程的配置和規劃,同時結合目前市場科技,探尋行業的長遠發展,進而對于目前一些課程進行有效改造,減少其中一些傳統理念的介紹,同時加入更多的新科技與信息技術,以滿足目前中原經濟區傳統農業行業轉型的人才需求。
(四)改革招生體系,與高等教育統一化
而對于職業教育普遍存在與其他教育體系不同步的問題,教育部門應當優化其招生體系,例如傳統的招生要求往往是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即可,對于人才素質并沒有太大的要求。而招生考核的改革則需要針對招生的流程、評估方法以及一些政策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即如考核方面,需要根據學生的素質及知識能力進行分類考核,以保證綜合評價效果。
(五)積極聯合發展,強化校企合作及交流
由于受到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很多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源源不斷,特別是對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時就需要一個專門的人才輸送通道。而職業教育的價值也由此體現。而職業院校則需要與企業進行積極合作,以達到各取所需,聯合發展的目標。校企積極聯合,學校提供場地建設專業實習培訓基地,同時聘請企業專家或者高級人才進行項目化實踐教學,其主要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以為優質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人才不但是教育培養的主體,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其在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方面與其他教育體系想必絲毫不遜色。而普遍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資金匱乏、教育方式墨守成規,同時與政府、社會以及行業內部缺緊密合作與交流,進而未能獲取有效信息,以為后期發展提供參考。所以,若要發揮職業教育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不僅僅需要強化其與各行業的交流合作,同時還需要對于教育體系內部進行改革,例如招生體制的改革、教育聯系的改革等。
[1]熊惠平.職業教育公私合作伙伴關系運行機制構建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28~31.
[2]覃川.關于“學教做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106~110.
[3]李文平.新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0):22~24.
(作者單位:1.鄭州大學體育學院;2.鄭州工程技術學院;3.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16BTY012)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72400410584);河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項目(2016GGJS-208)。
劉暉(1977-),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