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德
關于通過手機微信開展圖書館館員培訓的探索
張前德
智能手機的出現,加速了移動終端的進程。微信作為一款手機軟件,與個人信息緊密相關。本文通過圖書館在對員工的培訓方面的問題,結合手機微信的特點提出了通過微信這一新興的軟件對館員開展培訓的初步探討,得出了利用手機微信開展圖書館館員培訓具有明顯的優勢,能有效調動館員的學習熱情,因此開展微信培訓值得推廣。
微信 圖書館 館員培訓
(一)傳播及時、快捷
傳統媒體在信息的傳播發布上存在滯后性,而微信作為新興的傳播媒體具有隨時隨地傳播的優點,可以同步傳播事件的發生、發展,并且實現特定人群及用戶定點發送,體現了時效性。
(二)互動、多向性
通過手機微信,在朋友圈和好友之間進行信息的傳遞可以相互點贊和進行評論,如同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體現了很好的互動性。通過這種方式在微信用戶之間建立起的交流模式不但簡潔、開放,而且能很好地將互動性與隨機性結合,體現了多向性的交流。
無論手機短信還是飛信都是以文字符號的形式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溝通的方式比較單一,不能滿足目前個性化的需求,而微信除了具有短信和飛信的方式外,還可以視頻聊天,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喜愛。
(四)省流量、可多平臺操作
圖片、語音和視頻優化,1M可發約1000條文字信息,1000秒語音信息,約1分鐘視頻信息,支持iPhone、Android、S60平臺的手機之間相互收發消息。
(五)功能強大
手機微信具有 “對講機” 功能,能夠代替手機實現單人聯系,甚至實現群聊;微信具有安全支付功能,為用戶帶來充值、購物的便利。
(一)對館員的培訓認識不足、需要改變觀念
我國很多圖書館對培訓的認識不足,觀念需要更新。相當一部分圖書館將培訓當成是一種經濟負擔,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培訓的人數和投入的資金有限,對于高校圖書館的長遠發展很是不利。
(二)缺乏館員培訓計劃
國家重大體制的改革,使原國土資源部門的事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單純的行政管理職能已轉為對自然資源所有權的行使主體。為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提供服務支撐,未知空間很大。
總的看來,許多圖書館在館員培訓方面缺乏明確的計劃,對人才需求預測和人才規劃工作缺少系統的安排。即使有了培訓計劃,但缺乏相關性的培訓內容和培訓的延續性差。
(三)培訓方法單一
目前,很多圖書館沒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談到培訓,講座或者外派學習一段時間成為大多數的選擇,對于自身需要什么,考慮的不是很多,過于形式化,單純為了培訓而培訓。類似這種千篇一律的培訓方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提不起員工的培訓興趣,因此培訓的參與性和效率不高。
(四)培訓效果評估沒有延續性
培訓與實際工作脫節。許多圖書館僅僅在培訓過程中和培訓結束時進行考核,往往在培訓結束后,對受訓的館員在工作中的行為和服務態度是否有改變不予重視,沒有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進行跟蹤,受訓館員與沒被受訓的館員無法體現出差別對待。
“微信培訓”相較于傳統培訓有以下優勢:
(1)不受時間限制。相對于電腦而言,手機是館員隨時都會攜帶在身上的工具。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將培訓信息發至館員手機上,館員可非常方便、快捷地查閱、學習。
(2)培訓所需費用得到緩解。傳統培訓需要使用場地、投影等設施,而“微信培訓”不會受場地、投影儀等設施的限制,而培訓館員數量也不需要進行限制,對一個人開展培訓與對多個人開展培訓的投入沒有差別,甚至人數越多更能體現培訓的效益。
(3)培訓信息可通過手機微信進行收藏、轉發,有利于培訓知識的鞏固、傳播。通過在線收藏各類培訓信息,可隨時調閱查看,對于知識的吸收、鞏固非常有好處;而通過培訓信息的“朋友圈”轉發,給同行業人員推薦、共享有用的知識,更能擴展大家的知識面,營造互相幫助的氛圍,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培訓信息除了文本傳輸,還可以加入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各種媒體形式,使人與人的交流變得生動形象,趣味橫生,寓教于樂,滿足圖書館內部培訓需要,有效提升了培訓效率。
鑒于微信培訓的明顯優勢,館員通過個人手機關注“業務培訓”微信公眾平臺,可及時接收該平臺發布的各類培訓信息。為滿足圖書館館員培訓,我館成立“微培訓”,并廣泛征求了館員意見,得到了館員的大力支持。這種新穎的培訓方式極大地激發了館員的學習興趣,廣大館員獻計獻策,提供各種培訓素材,并且每周定期發布培訓信息?!拔⑴嘤枴弊栽囘\行以來,深受圖書館館員的喜愛,其自由、開放、活潑、及時的風格也為館員津津樂道,真正實現“寓教于樂、輕松學習”的“微培訓”氛圍。
微信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學習模式,但它并非萬能,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圖書館員仍然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時俱進,不斷通過新技術,研究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提高自己,以適應圖書館的發展。
[1]張德林.圖書館館員培訓探析[J].科技世界,2015(4):246.
[2]生修雯.館員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圖書館建設,2009(9):92~94.
(作者單位:承德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