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華
高校學生黨支部維護校園穩定的路徑探索
伍建華
高校穩定是國家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晴雨表”與“溫度計”,社會的眾多因素都可以直接影響到高校穩定,高校也可以通過自身建設與良性發展,通過對社會一些不穩定因素進行調控和影響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整體穩定。而高校里規模龐大的大學生精英分子和先進代表的黨員和基層黨組織,成為了影響和引領高校穩定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高校黨建的視角探究高校學生黨支部在維護校園穩定中的有效路徑。
高校 學生黨支部 校園穩定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富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新時期我國高校建設和諧穩定校園指明了方向。習總書記既對高校校園穩定提出了期望,也開出了高校校園穩定的“藥方”。
經過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已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普通高校2560所(含獨立學院),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已進入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時代,處于普及化的“前夜”。同時,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黨員總數逾211萬人,占全國高校學生總數的7.7%,共有學生黨支部7.96萬個。全國高校教職工黨員總數為125萬人,占高校教職工總數的56.0%,共有教職工黨支部10.06萬個。如此規模體量的高校青年群體的一舉一動無疑牽動著高校、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高校穩定是國家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晴雨表”與“溫度計”。同樣,規模龐大的大學生精英分子和先進代表的黨員,成為了影響和引領高校穩定與發展的帶頭人,他們的思想、言行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很多時候大學生黨員在校園穩定中充當著領頭羊的角色。正因如此,創新維護高校校園穩定的方式方法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理論議題與實踐課題。本文從高校黨建的視角探究高校學生黨支部在維護校園穩定中的有效路徑。
按照國際高等教育專家馬丁·特羅的研究,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后,高等教育的規模與內涵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在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觀、功能、課程、教學形式與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經歷、學校類型與規模、領導與決策、學術標準、入學與選拔以及學校行政領導(學校內部管理)等11個方面都會呈現出顯著變化。這些顯著變化的標志是:民眾對高等教育的質量要求更高了,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更高了。因此,高校作為知識組織,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職能于一體,高深知識、象牙塔、創新創業、大規模的青年學生是高校留給社會的深刻印記。當然,高校是社會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建設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建設和諧校園,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必然要求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新形勢下,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維護高校穩定的工作,對于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維護全社會的穩定以及促進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是高校穩定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連。高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環節,社會的眾多因素都可以直接影響到高校穩定,但同時,高校穩定本身可以通過自身建設,穩定發展成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也可以通過對社會一些不穩定因素進行調控和影響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整體穩定。
二是高校學生黨支部是維護校園穩定的重要抓手。高校基層黨組織中最活躍的是學生黨支部和學生黨員,他們規模龐大,有生命力,有戰斗力,同時,他們處在人生各方面的發展期,也容易出現思想松懈和認識模糊現象。所以學生黨支部在學校“維穩”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尤其重要,黨支部也必然會成為高校“維穩”工作的主力軍。高校基層黨組織有能力也有責任在高校“維穩”工作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黨員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精英分子,他們是黨執政的重要延生力量,學生黨員是維護校園穩定最堅定的支持力量,高校學生黨支部是重要的“維穩”抓手,是一支戰略力量。
三是高校學生黨支部在維護校園穩定中能發揮獨特作用。學生黨員從學生中來,對學生思想動態、穩定工作信息有著最直接的了解,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可以避免信息誤判和信息遺漏,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便于采取直接有效的“維穩”措施,學生黨員在校園“維穩”中發揮了與生俱來的獨特作用。同時,學生黨員相對來說是學生中的精英分子,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嚴密的組織關系網絡,黨支部的影響力可以快速滲透到每一個大學生,這種組織的便利性和影響力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組織青年學生開展活動,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高校學生黨支部是對學生黨員管理培養最直接最熟悉的組織,對黨員有著深刻的影響力,高校學生黨支部儼然已經成為維護校園穩定的重要戰斗堡壘。
(一)外部因素分析
一是社會熱點現象和重要事件給校園穩定帶來不確定的影響。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迅速發展,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影響力的聯動效應越來越明顯。整個大學生群體,包括學生黨員群體都是這些具有影響力現象和事件關注的主要對象之一,他們因年齡、知識結構、性格及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往往會成為輿情的主導力量之一,進而甚至會給事件的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比如,小悅悅事件、韓國部署薩德導彈系統等這些社會熱點,以及汶川地震、H7N9禽流感等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等事件,都是大學生關注的重點信息之一,往往會引發較多討論,甚至形成輿論導向,進而影響到事件發展的本身并關聯到學生的意愿和情緒的表達,給校園安全穩定也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二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給校園穩定帶來潛在的破壞。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但經濟全球化對意識形態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同樣巨大。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讓文明更加豐富,但也出現了文明的沖突。近年來,國家發展道路之爭、邪教或宗教傳播、“顏色革命”以及所謂的“第三條道路”“人權高于主權論”等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也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高校,傳播給廣大的學生,造成很多青年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面形成搖擺,這種滲透給校園穩定帶來潛在而巨大的破壞。
三是信息傳播與獲取的方式演變給校園穩定帶來沖擊。隨著我國信息傳播渠道和傳播環境的日趨成熟,網絡新媒體快速搶占了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地,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方式和習慣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高校作為信息前沿地帶,大學生又是思維最為活躍的一個高智群體,長期處于一種主動與被動融入信息爆炸的環境之中,加上網絡新媒體的快捷和可控性低的特點,正能量和科學知識被傳播的同時,也傳播著消極腐朽、低級趣味的東西,成為影響高校穩定的時代因素。
(二)內部因素分析
一是新學生群體與環境的匹適性帶來的挑戰。新時期的大學生基本是“95后”的群體,他們成長于網絡時代,接觸信息快速、直接、多樣化,多博覽而個人獨立思考相對較少。個性上更崇尚自我,重視個人感受,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不夠強,現實交往中的個性展示往往與虛擬或網絡交往中的表現有較多差異。在對黨的理論學習和基礎積累方面往往缺乏主動和深度。這些鮮明的特點與相對傳統的高校教育環境志堅常常帶來匹適性的挑戰,對管理和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是學校自我發展與改革管理帶來的挑戰。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國家陸續推出“雙一流”“2011計劃”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對高校發展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高教發展呈現你追我趕,擼起袖子拼命干的勢頭,尤其是很多高校為積極應對國家和區域高教發展新思路,大力推進深化改革,在學校內涵建設、聚焦發展和特色發展上下足了功夫。同時也由此改革使得原來的利益格局、思維慣性、發展模式出現重大變化,這些變化也給學校穩定帶來挑戰。
三是學生自我成長的危機帶來的挑戰。隨著社會發展的節奏加快,信息渠道的大大拓展,地域之間人才流動的頻繁,個性化與“地域特色”明顯的大學生成為一個新的團體共同相處多年,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從差異性、適應性和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在大學的發展并不是個人相對獨立的事情,而是牽扯到很多關系需要處理,這讓個人發展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在大學期間,學生成長路上在學業、心理、就業和生活等方面出現危機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類似學術誠信、抑郁等一些重大的危機,這也給校園穩定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
2017年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教黨[2017]8號),對學生黨建工作的體制機制、黨組織設置和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高校基層黨組織是黨在高校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黨聯系廣大黨員、師生的橋梁和紐帶,為維護校園穩定工作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進一步探索和發揮好高校學生黨支部維護校園穩定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1)提升黨員培養質量,發揮黨員群體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把好“入口”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哨”與“末梢”,學生黨支部要嚴格遵照黨章和《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等要求,嚴把入口關,把品學兼優、素質過硬的學生發展入黨。二是把好培養關。加強“兩學一做”教育實踐,通過“三會一課”及社會實踐活動等不斷提升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把好實踐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對“同輩”群體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崇學向上、友愛互助的校園文化,打造高校校園穩定的第一道“防火墻”。
(2)優化學生黨支部的設置,夯實校園安全的組織基礎。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學生的學習重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應在以院系、年級、專業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教學、科研、管理方式的變革,不斷優化基層黨組織的設置方式,推進黨組織進班級、進公寓、進社團,探索在實驗室、課題組、實踐基地中設置黨組織,還可以根據學校重大的階段性工作任務,設置直屬黨支部和臨時黨支部,構建全面覆蓋、靈活高效、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體系”。毋庸置疑,學生黨建工作的全覆蓋為高校預防與有效應對校園突發公共性事件提供了較好的組織基礎。
(3)推進服務型學生黨組織建設,切實幫助高校“四困”學生解疑抒困。“黨的十八大作出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大部署。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是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更是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推進高校服務型學生黨組織建設,切實提升其助力學業困難、生活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四困”學生的能力建設已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也是從根源上減少高校校園不安定因素的有力舉措。
(4)創新支部工作方式,善于掌握新媒體運用的主動權。支部建設要與時俱進,主動創新工作思維,掌握“對象”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式,抓住關鍵要素,尤其是互聯網、新媒體等。要主動搶占話語權,巧妙運用新媒體進行黨員宣傳教育,既方便學生接受,又起到引領作用,切實發揮好新媒體在維護校園穩定中的特殊作用。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數據來源: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數據來源:新華社<風起揚帆正當時——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紀實>.
[4]王迪.高校基層黨組織在維護校園穩定構建和諧校園中作用的研究[J].文教資料,2009(7):175~177.
[5]楊賢金.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引領高校黨的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4(13).
[6]參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 黨 組 織 建 設 的 意 見>,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5/28/c_1110904178.htm.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201223631)。
伍建華(1981-),男,安徽安慶人,浙江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