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梅
淺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沿革
李青梅
本文通過介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沿革,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的目的、課程的變化及培養目標,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點、著力點,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沿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黨中央非常重視這項工作。
新中國建國后,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并進行恢復國民經濟,同時也開始進行某些帶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的工作。建國初期大學德育的基本任務是“徹底肅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1949-1952開設《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三門馬列主義公共必修課。“三好”作為大學生的奮斗目標,把開展“三好”活動,評選三好學生,作為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途徑和方法。[1]1953年6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改(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國革命史)及(中國革命史》的教學目的和重點的通知》說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其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有各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他要求青年學生“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2]毛澤東對學生教育方針的論述,是對建國以來我國德育思想的重大發展,是社會主義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1958年1月,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提出了又紅又專的問題。他說:“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系,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3]這種德育思想,體現了堅定無產階級政治信念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人才相統一的培養目標。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央宣傳部、高教部黨 組、教育部臨時黨組關于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 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規定高校政治課由4門構成:形勢與任務、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體現反修防修的歷史特點。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的偉大轉折,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思想政治理論工作得到了撥亂反正,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1983年鄧小平給北京景山學習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此后,有提出教育全國人民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目標。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通知》指出 :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觀點的歷史淵源、主要內容和現代發展(包括在中國運用和發展);同時有分析有比較的介紹當代其他各種社會思潮,對錯誤的思潮要有分析地進行充分說理的批評,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對這些思潮地進行鑒別和分析的能力;進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理論、政策和實際知識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黨和人民正在進行的有世界意義的偉大事業和青年一代的密切關系及崇高責任。[4]1986年起用三至五年時間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工作,把原來的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過渡到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1987年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程和形勢與政策。1998年,根據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教社科[1998]6號),把“85方案”調整為:“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七門課。此“兩課”課程設置方案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概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主題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性和時代性。
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2月7日聯合出臺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05方案”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作出了新的調整,把“98方案”規定的7門必修課調整為4門。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整合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其中還補充了科學社會主義內容;原“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整合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簡稱“概論”);原“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則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增開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同時,開設“形勢與政策”必修課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選修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經研究決定,自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名稱調整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目前,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科課程開設2門必修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本專科院校都開設“形勢與政策”必修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特別是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還將繼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將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也必將不斷改革創新。
[1]劉獻君.建國五十年大學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4(4):9.
[2]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803.
[4]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Z].發布日期:1985-8-1.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