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華理工大學圖書館 李雪萍
智慧圖書館服務實現策略探析
文/東華理工大學圖書館 李雪萍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智慧圖書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本文將從智慧圖書館的內在含義、特征要素、發展特點等方面進行探討,進而從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智慧服務、管理模式與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設智慧圖書館的一些建議。
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實現策略
現代社會,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且更新的頻率非常的迅速,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對人們生活影響之大。而在獲取知識的方法上,也不僅僅是通過小部分的書本知識,人們希望有更方便快捷的途徑。智慧圖書館的出現將是一大樂事,文中就智慧圖書館服務的實現策略給出一些可行對策。
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是在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被提出。對于其內涵,不同的學者則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目前為止,智慧圖書館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從本質上進行分析,智慧圖書館是通過凝聚人們的智慧并且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而實現圖書館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以此推進智慧圖書館的不斷發展。從技術上進行分析,智慧圖書館是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通信網絡為基礎,充分利用它們的優勢,推進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結合了很多的新型先進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進而可以看出,智慧圖書館應該是具有高效快捷、整體感知、綠色環保、相互聯系等特點的。
(一)高效快捷。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非常快捷,特別是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在工作之余,只能通過零碎的時間進行學習。所以,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應該滿足讀者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都能夠用最簡便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來獲取圖書館給予的知識信息。
(二)整體感知。為了方便大家的閱讀,智慧圖書館應該將圖書館里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相互聯系,這樣就可以對所有的信息進行感知、處理和利用。
(三)綠色環保。在智慧圖書館的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是推崇綠色環保的,注重感應設備等節能設備的使用,實現開放而自由的智能館建設。
(四)相互聯系。信息與信息之間也應該是相互聯系的,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整個圖書館各個部分相聯系,是物理空間相聯系的要求,通過互聯網設備將館際間的信息資源進行集群協同是信息資源相互聯系的要求。
傳統的圖書館一般是在室內的,比較被動和閉塞,當讀者有要求時,工作人員才為其服務,而不是主動的服務方式。還有很多圖書館書籍也比較單一,僅僅是根據部分人而購置書籍,比如說:部分高校就是根據本校所有的學院和專業,購買專業書籍,當有的學生想更多地了解其他知識時,就需要通過其他的途徑獲得。如今,有些圖書館不能自動借還書,而是需要通過工作人員進行操作,這樣不僅增加了館員的工作量,于讀者而言,也很不方便。這樣看來,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優點就很多了:
(一)智能化的服務方式。智慧圖書館可以根據讀者的個人習慣和愛好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服務內容和方式,而不是像以前僅僅使用計算機這種單一的方式。智慧圖書館可以通過手機、手表、Pad等的使用實現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出智慧圖書館的服務。
(二)服務的廣泛性。不論在何時何地,不論通過何種服務方式,智慧圖書館都希望能夠將文獻資源和電子資源廣泛地服務于人們,從而使人們能夠全面快捷地獲得所需的信息。
(三)高效化的服務效率。以往圖書館員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借還書上,而今通過自助借還書不僅減少了館員的工作量,也方便了讀者。這樣館員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從事咨詢參考工作上,真是一舉兩得。
為了使智慧圖書館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市民讀者,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要新的策略適應發展智慧服務,要準確地把握信息時代的特點,發揮圖書館的長處。
(一)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人類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當濕度、溫度、光線等發生改變時,人同樣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圖書館是傳播知識的地方,所以館內應該是安靜的,并且要寬敞明亮,給人舒服的感覺,這樣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獲取知識,進而為實現智慧服務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
(二)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合作才能共贏,現今社會更多的是需要良好的合作,從而使效益達到最大化。圖書館聯盟、總分館建設以及圖書館聯合發展都是為了實現互聯互通而進行的良好實踐。通過各大圖書館的相互聯合聯系,可以大大豐富各館的藏書資源,減少圖書館的運營成本,還可以促進智慧服務的實現。
(三)促進個性化和廣泛化的服務。智慧圖書館可以通過對讀者的了解,對其喜好、專業、職業、年齡、習慣等做出分析,然后為該讀者制定出屬于他的一套閱讀模式。智慧服務還需要以讀者的需求為導向,當讀者需要的,圖書館服務就能夠跟進,這樣讀者就不用環境、時空和設備的限制了。
智慧圖書館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它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智慧圖書館始終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讀者,所以實現智慧服務,更好地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目標。
[1]劉麗斌.智慧圖書館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3(3):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