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峰磊
企業年金:利國利民利企業
□ 史峰磊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先秦儒家學說奠定了我國養老觀念深厚的文化根基,并形塑了我國兩千多年來養老觀念變遷的基本軌跡。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孝道禮法約束下的家庭養老,也孕育了國家立法、社會扶助的養老理念雛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西方福利制度構建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我國養老實踐也逐漸從傳統的道德義務向制度義務轉變,救養主體從家庭和宗族向社會力量轉移。

德華安顧人壽董事長史峰磊
構建中國特色“多層次混合型”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發展模式的最佳路徑。近年來,國家通過立法、政策支持、稅收優惠推進構建國家、企業與個人共同支撐的三支柱養老保障制度框架,國家舉辦的基本養老保險為主體、雇主舉辦的企業年金為補充、個人投資購買的商業養老保險為基礎,其中企業年金作為第二支柱,對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升養老金替代率發揮著積極作用。
企業年金,即由企業退休金計劃提供的養老金。其實質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職工勞動報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職工分享企業利潤的一部分,是職工權益的重要體現。企業年金運作中有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投資管理人、托管人四個角色(見圖1)。
企業年金起源于19世紀中后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對家庭養老模式產生直接的沖擊,期間誕生的一些大公司開始為其雇員提供養老金,并逐漸成為企業吸引高質量員工的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2016年末,美國第二支柱的“401(k)計劃”資產規模達到4.8萬億美元,占2016年GDP的26.0%,而我國同期的這一比例僅為1.54%。《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企業年金繳費金額僅占全國各類養老金的3.45%,待遇領取金額僅占養老金支出的0.9%,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0.35%,覆蓋職工2316萬人,職工參與率僅有5.73%。

圖1
2004年,山東省政府辦公廳頒布了《關于穩步推進企業年金工作的通知》,山東省的企業年金制度得到較快發展。但相對于上海、江蘇和廣東等經濟體量排名靠前的省市,山東省企業年金發展較為緩慢,發展也不平衡。這主要體現在,全省企業年金覆蓋率較低,省內東部沿海城市與內陸地區企業年金發展狀況不平衡,這都與山東省經濟總量全國第三的地位不相符。山東省已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及集團占絕大多數。行業分布集中在金融、煙草、電力、航空、制造等行業,但其中大部分屬于央企駐山東企業。山東省國有企業經濟規模較大、員工眾多,部分企業對企業年金有迫切需求。但相對于央企,山東省屬國企的企業年金實際參與度較低。2017年7月,山東省國資委印發了《關于省管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指導意見》,開啟了山東省加快發展企業年金、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新篇章。
設立企業年金,對于持續推進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具有積極意義。

表1 (注:1.結論將量表統計值用“非常明顯”、“明顯”和“不明顯”標記;2.文獻參考《企業年金激勵作用的有效性研究》.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年第二期,研究樣本采用美國401K計劃和上海國資企業調查數據)
首先,可以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省屬國企建立企業年金計劃是現代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實施人才戰略的一個重要手段和管理工具,是由傳統的人事管理向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轉變。企業年金彌補了傳統員工福利保障制度當期激勵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對員工的長效激勵機制、穩定員工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國內外多所高校在勞動關系的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研究中,對企業為員工開辦年金計劃和加薪計劃兩種方式,對員工個人滿意度、企業吸引力提升、骨干員工穩定性提升、員工焦慮感釋放、企業經營效率提升、企業內部和諧度和企業管理滿意度和等方面做過系統的追蹤(見表1)。
第二,提升員工退休金替代率。通過參加企業年金計劃,企業員工利益可以得到年金制度的切實保障,企業年金受托經營機構通過各種方式的市場化資金運作,實現企業年金的保值、增值,從而為長期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妥善解決員工退休后維持現有生活水平的問題。員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對企業年金方案內容進行充分討論,行使自身民主權利;企業年金管理透明、公開,每位員工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隨時了解年金繳費、投資收益及個人賬戶資金積累的情況等,并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分配企業年金投資資產分布(見圖2)。

圖2
自2008年以來,全國企業年金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為4.46%,投資收益波動率為4.12%,收益穩健。如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職工養老金可以保持每年4.46%的較為穩定的增值,提升企業員工養老金的積累速率,提高員工退休金替代率,確保為企業離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
第三,優化財務成本結構。省屬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可以享受國家對于企業年金制度給予的政策優惠,利用年金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稅收成本。企業繳費在職工工資總額5%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免交企業所得稅。
省屬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有利于優化人力資源成本的投入產出比,實現企業和個人福利的最大化。例如,某企業員工300人,平均年收入6萬元,平均月薪5000元,工資總額1800萬元。現企業與職工期望有5%的收入漲幅(見表2)。
如果企業選擇漲5%工資,實際投入129.6萬元,職工實際獲益66.42萬元,企業的投入產出比為51.25%;如果企業建立年金計劃,實際投入90萬元,職工實際獲益90萬元,企業的投入產出比為100%。
如企業通過增加住房補貼等方式給員工增加額外福利,同樣存在受當期個稅影響造成員工福利損失,其效果與直接加薪相類似。
第四,樹立現代化企業品牌形象。省屬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可以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企業年金不僅是國家政策導向積極倡導的發展方向,同時還體現了企業對員工退休生活的關注和長遠考慮,顯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是企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具體表現。企業先行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必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樹立企業品牌,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五,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省屬企業年金的不斷壯大和市場化運營,將為山東本地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來源,從而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能力和運行效率,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最終促進資本市場的創新和發展、服務于新舊動能轉換和實體經濟的發展。

表2 企業福利方案對照表
企業年金運營往往長達40年左右,作為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穩定的長期性投資基金,在促進機構投資者的發展、遏制投機以及穩定資本市場等方面也將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資本市場的定向投資,符合條件的省屬企業投資方案可以獲得投資支持。企業年金也可以在給企業職工提供完善的養老保障的同時,參與并服務山東地方經濟、民生工程建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第六,兼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根據目前山東省管企業實際情況,企業實施年金制度可以考慮統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逐步規范統籌外項目支出,保持新老制度和待遇水平的平穩銜接。實行企業年金制度后退休的人員,企業在國家和省有關部門規定外不再發放統籌外補貼,并通過企業年金方案中的過渡期設計,逐步合規、合法、平穩地解決好企業統籌外分配等歷史遺留問題。
省屬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符合黨中央和國務院“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的國有企業改革整體部署。德華安顧人壽作為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控股企業,自2013年成立以來,深耕山東,服務山東,高度重視養老、健康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發展。截至2017年6月末,初步完成了山東省內分支機構的網絡布局,覆蓋15個地市,59個區縣,在售險種包括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保險等多個領域。經過近4年的快速發展和優化,搭建了完備的投資管理團隊和豐富的投資品種,同時借助慕尼黑再保險集團豐富的全球化養老資產投資運營經驗和風控技術,投資收益率逐年提升。德華安顧人壽可以為省屬企業提供企業年金設立、運行、投資管理咨詢服務和運營支持,同時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的基礎上,德華安顧人壽本地化的精算、產品研發、運營支持、數字化支持等人才和技術優勢,可以進一步完善補充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和健康、醫療管理服務,豐富企業員工養老金融工具組合。
(作者系德華安顧人壽董事長)
□ 責任編輯 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