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國資委
攜河北跨 今冬送暖商河、濟陽 濟南集中供熱邁向“黃河時代”
□ 濟南市國資委
2017年,濟南確定實施北跨戰略,推動產業布局和產業轉移,突破“大明湖時代”,走向“黃河時代”。6月10日,濟南熱力集團有限公司與商河縣供熱合作協議簽訂,雙方積極制定與商河發展相匹配的供熱提升改造計劃,邁出城市供暖北跨的關鍵一步。30日,濟南熱力集團又與濟陽縣簽訂供熱合作協議,貫徹北跨戰略,再謀一域。

濟陽縣-協鑫-濟南熱力清潔能源項目簽約儀式
隨著北跨戰略的逐步推進,黃河以北的濟陽縣區位優勢逐漸顯現。濟陽縣是北跨戰略重要的承載地和功能區。濟南市委、市政府為推動北跨采取前所未有的舉措,將濟陽定位為省城次中心之一,支持濟陽撤縣設區,將濟陽納入濟南城市框架。崔寨鎮是濟南重點建設的十二個地區中心之一。
早前,濟陽縣委書記孫斌曾表示,當一個地區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規模,人口聚集、人才聚集就會呈現幾何級的增長,對城市建設的質量、檔次的要求相應也會大幅度提高。一個低檔次運行的城市,永遠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的節奏脈搏。濟南熱力集團與濟陽縣此次攜手開展供熱市場化運作,由濟南熱力集團接收該區域集中供熱,將改變濟陽縣供熱設施老舊、產權不統一、能耗較高的局面,提高供熱服務保障和管理水平,讓縣域供熱緊跟城市“精明增長”的步伐,讓市民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
作為濟南市朝山街以東城區的供熱“守衛者”,濟南熱力集團全國首推“供暖管家”服務模式,打造低碳環保供熱,構建多熱源互補模式,供熱能耗持續降低,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已躋身國內一流供熱企業之列,行評成績連續多年名列全市前茅。引入濟南熱力集團優質的供熱管理和服務理念后,濟陽集中供熱服務有望進一步改觀,實現與主城區同頻發展。
根據《濟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2015年濟陽縣城城鎮人口為9.18萬人,到2020年規劃城市人口27萬人,到2030年規劃城市人口44萬人。根據上述數據計算,濟陽縣近期總供熱面積需要近800萬平方米;遠期總供熱面積近1500萬平方米。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濟陽縣居民對供熱普及和供熱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工業發展也需更多蒸汽保證。濟陽縣現有采暖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熱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現有小鍋爐房普遍還存在容量小、出力小、熱效率低等問題,運行能耗高,經濟性差,影響城市環境。
按照全市有關要求,2017年底前,市域范圍內35噸/時以上鍋爐須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為按時完成任務,確保今冬采暖季清潔、穩定運行。濟南熱力集團接收濟陽縣集中供熱后,將優先啟動供熱整體規劃,結合北跨戰略實施及濟陽產城融合的步伐,對濟陽目前及中長期的冬季采暖、工業負荷充分論證,以實現該地區無煤化為目標,全面推行天然氣三聯供(冷、熱、電)的方式,實現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及環境質量改造提升。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中提到的“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的號召,濟南熱力集團不斷加快清潔供暖工作步伐。
截至目前,濟南熱力集團已與世界級能源企業——協鑫集團簽訂戰略框架協議,聚焦綠色能源開發利用,確定雙方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開發,擬在濟陽地區規劃建設總容量640兆瓦燃氣聯合循環供熱機組;與濟南供電公司合作,推廣空氣源熱泵、高壓電極鍋爐蓄熱、相變材料蓄熱、熔鹽蓄熱等多種電能替代項目;與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合作,積極拓展燃氣供熱項目。
濟南熱力集團集各種新能源供能方式于一身。集團的光伏發電項目可在生產廠區及辦公樓樓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實現太陽能發電自用和上網售電;地熱能供熱方式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技術指導,采用地巖取熱技術,通過“取熱不取水”方式,實現地熱能清潔、持續、高效、環保利用;利用德國先進的太陽能集熱技術,可以實現太陽能供熱、蓄熱突破;利用污水干管中污水的潛熱,使用污水源熱泵能實現供熱、供冷……通過優化各種用能方式,實現多能互補,配合市委、市政府實施北跨戰略,濟南熱力集團已做好準備。
“北跨是解決泉城城市發展之困的必由之路。”濟南熱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英表示,今年以來,濟南北跨的步伐明顯加快。當此奮起直追、突圍求變的節點,濟南熱力集團勇于擔當,先后與商河、濟陽簽訂供熱合作協議。今后,濟南熱力集團將按照系統化、規模化、精細化的要求,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兩個北跨重鎮在供熱質量、環保標準、服務水平、企業效益“四個提升”。
□ 責任編輯 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