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州市博物館 蘇妙婕
淺談博物館講解藝術
文/雷州市博物館 蘇妙婕
講解員的服務質量和講解水平,直接影響著觀眾的接受質量,也影響著博物館的窗口形象。因此,如何提高講解員的講解藝術,培養出優秀的講解員,是擺在博物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博物館;講解;藝術
講解是對人物、畫面、展品或旅游景觀進行講解、說明介紹的一種應用性文體,采用口頭或書面解釋的形式,或介紹人物的經歷、身份、所做出的貢獻(成績)、社會對他(她)的評價等,或就事物的性質、特征、形狀、成因、關系、功用等進行說明。其作用有兩個:一是發揮對視覺的補充作用,讓觀眾在觀看實物和形象的同時,從聽覺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釋,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發揮對聽覺的補充作用,即通過形象化的描述,使聽眾感知故事里的環境,猶如身臨其境,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而博物館講解員則是溝通博物館與參觀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博物館的“活”名片。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保存者和傳播者。博物館的講解工作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博物館講解員的作用顯得極其重要。一是講解員成為博學多能的文化的傳播者。當前,博物館對觀眾的“對話”大多集中在文物的展示中,所以我們認為當前博物館與觀眾交流的核心就是通過陳列展覽把文物展示于眾。文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這些飽經滄桑的物件歷經滄桑,把各類實物歷史典故的內涵詮釋出來,默默地告訴人們他們背后的故事,所以博物館講解員就是要深入挖掘歷史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解給觀眾,盡可能將實物的看點凸顯出來,增加講解的趣味性,讓觀眾充分理解實物的內涵,讓觀眾愿意聽,有興趣聽,從而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領悟歷史文化的魅力,精神上受到震撼,受到精神上的洗禮,達到開寬視野,增長見識,獲取知識,得到享受,提高素質的愿望。二是講解員成為“因人施講”教育的創造者。博物館的講解工作是以展品為烘托,以受眾為對象,以語言為媒介,以情感為紐帶,將文物以及展覽所包含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傳授給社會大眾。所以“因人施講”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深入了解博物館參觀大眾,“因人施講”的最高境界是在講解過程中不斷調整,它要求講解員綜合運用技能、知識、技巧,在實施講解活動前,通過觀察和搜集觀眾信息,對講解內容、講解技巧、講解方式、講解姿態等進行即興發揮,不斷地變化調整,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以求獲得講解效益的最大化與觀眾的最大滿意。三是博物館講解員是服務社會觀眾的使者。講解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尊重觀眾、愛護觀眾、理解觀眾,建立溫馨、友好的歸關系,地服務社會觀眾,給觀眾一種溫馨的感受。講解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給觀眾帶來巨大的影響,引發觀眾心靈上的回應。在講解過程中,講解員要盡量運用形象生動的故事型語言,結合抑揚頓挫的聲調,完整詳細地表述出來,激發觀眾參觀的興趣。
博物館講解員是直接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的最前沿工作者,是博物館、甚至可以說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形象代言人。因此,不斷加強博物館講解員的培養,包括專業技術、儀容儀表、語言表達、應變能力以及服務意識等方面都應該加以培養。一是要明確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群眾文化需求的提高,我們對講解員的職業標準和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觀眾需要的不再是簡單的說教式講解,而是要求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要多交流,需要的是生動、科學的講解。因此,我們對講解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將講解員培養成為宣講員、接待員、研究員、交際家。二是靈活多變的講解方法培養。一個優秀講解員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和系統的培訓過程。首先是崗前培訓對講解員的成長尤為重要,這就是實際培養。這就要求單位邀請經驗豐富的講解員采取“傳、幫、帶”的方式,加強講解員的培養。其次是專業技術培養。專業崗位培訓,旨在提高講解藝術和知識水平。講解員要非常熟悉文物、博物館基本知識,掌握本館陳列內容及相關展品的背景知識。同時要加強語言訓練,達到內容準確、言簡意賅的要求。更要注意聲調節奏,追求有親和力,聲情并茂的講解效果,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多進行模擬訓練,特別是在重大接待任務時,可由多個講解員共同組織進行模擬講解等,這有利于講解員提高自身技能,增長知識,開拓眼界,增進交流。四是要不斷豐富講解員培訓內容。一方面要培養講解員的愛國主義意識,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和自尊。另一方面要培養講解員認真學習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單位規章制度,講文明、模范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培養講解員具有觀眾至上的服務理念和良好的敬業奉獻精神,做到主動、熱情、耐心、細致服務于觀眾。五要加強講解員儀容儀表、禮儀禮節的訓練。講解員的一舉一動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行為舉止手勢運用和手勢的運用要規范、適時、準確、待人接物符合禮儀的要求。
傳統的講解模式是講解員說給觀眾聽,這樣的講解模式不利于調動觀眾的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導致講解員的講解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一是我們要創新傳統的講解模式,在進行講解時,講解員應該關注觀眾的表情,嘗試著把話語權交給觀眾,讓觀眾參與其中,最好采用以提問的方式要求游客進行回答,進一步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二是改變講解展示風格。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博物館的展示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很多高科技可以應用于博物館的展示中,從而增加博物館展示的視覺與聽覺的新意,從而使博物館的展示風格更加豐富多彩,使講解工作的直觀性、趣味性得到很大提高,避免枯燥乏味,使博物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由于博物館主客身份的差異,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要細心觀察,遇到難題不退縮,要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并及時改變自己的講解方式,從而更好地為觀眾服務。一是講解員要格外注重要使語言煥發出魅力,或者詼諧,或者幽默,或者風趣,或者動情,對語言巧妙運用,從而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二是講解員當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尤其是涉及的歷史時間、代表性人物或文物的來龍去脈,這些都屬于專業的問題,一定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可以馬虎糊弄,更不可以亂發猜測等不確切的講解內容。三是講解員一定要貼近時代脈搏,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掌握好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努力學習,爭取向知識性、博學多能的“專家型講解員”轉變。同時還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要緊緊并結合展覽內容,了解展覽有關的歷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識,神采飛揚,充滿激情,這樣講解起來才能更加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加入可以做到旁征博引,應對自如,那講解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總而言之,博物館的講解員是博物館的一面窗口,架起博物館與社會大眾溝通的橋梁,講解員的形象對博物館的形象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講解員在開展講解工作時,一定要努力進行嘗試,要努力進行講解工作的創新,爭取以形象生動的講解藝術,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參觀博物館,不斷滿足群眾藝術欣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