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梅
?
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性質解析
劉芳梅
依據非營利組織基本類型的概念解析與主要特征,認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兼具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部分特征,但又不能完全歸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類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是一種特殊的非營利組織,其基本屬性為官民兩重性、非營利性、組織性、公益性和志愿性。
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非營利組織;性質解析
從2000年開始,為了增強青少年體質及培養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國家體育總局使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國范圍內試點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俱樂部是學校課外體育的延伸與補充,是素質教育的新形式,也是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建目的是提高體育活動覆蓋面,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體育服務,通過激發青少年體育興趣,吸引他們參加俱樂部開展的日常體育活動與項目培訓,以促進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健康發展。由于俱樂部是新興事物,既沒有任何運作經驗可以借鑒,也缺乏各種配套的法規制度,因此,俱樂部在經營管理中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在對俱樂部進行檢查與評估過程中,經營管理者會提出這樣一些疑問:“創建這種俱樂部的原因、價值及意義何在?為什么還要求俱樂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1]?”這些問題映射出經營管理者對俱樂部性質的不清晰,組織性質意指組織的基本屬性,它決定著組織的運作方式及發展目標。對俱樂部性質的模糊認識必然會影響俱樂部的健康發展,進而降低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因此,現階段加強對俱樂部性質的研究與解析,建立與完善俱樂部管理結構與制度,對俱樂部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俱樂部是試點單位利用自身的體育場館與設施創建的一種新型的、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旨在廣泛開展青少年日常體育活動的社會組織[2]。非營利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所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藝術、慈善、教育等,其基本類型主要包括基金會、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單位[3]。依據俱樂部與非營利組織的概念和屬性,認為俱樂部是一種新型的體育非營利組織。根據體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各俱樂部必須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登記注冊并接受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與檢查。那么俱樂部登記注冊哪一種類型呢?下面主要從基金會、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單位與俱樂部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入手,分析俱樂部的注冊類型。
基金會是指利用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相關條例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組織。如中國老年基金會、中國福利基金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依據基金會與俱樂部的概念表述,很容易排除俱樂部從屬于基金會這種類型。社會團體是由公民自愿組成,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主要包括各種政治團體、人民群眾團體、文學藝術團體與學術研究團體等。社會團體的主要特征為:1)公民自愿性;2)會員制;3)限制競爭性(在同一行政區域內不允許成立相同或相似的社會團體);4)采用代表大會制度;5)非營利性。俱樂部的主要特征為:1)由國家倡導成立,體育彩票公益金扶持創建;2)會員制;3)同一行政區域內創建無限制;4)采用董事會或理事會制度;5)非營利性。通過上述分析,發現俱樂部與社會團體除了共有非營利性和會員制兩個特征外,其余幾個特征不相吻合,即俱樂部不能完全歸屬于社會團體這種類型。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主要特征為:1)利用非國有資產創建;2)非營利性;3)非會員制;4)限制競爭;5)采用董事會或理事會制度。通過比較分析,認為俱樂部與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主要特征也不能完全吻合,如俱樂部的依托單位(學校、體校和體育場館等)都是國有資產,與民辦非企業單位要求非國有資產創建相矛盾;另外,民辦非企業單位通常采用非會員制,而俱樂部采用會員制,這一點也不相符合,據此認為俱樂部也不能歸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可見,俱樂部兼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部分特征,但又不完全歸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類型,俱樂部是一種特殊的非營利組織,即目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都不適用于俱樂部的實際發展需要。俱樂部模糊的類型歸屬,而相應導致我國當前俱樂部登記注冊的類型比較混亂,有64.2%的俱樂部注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15.5%的俱樂部注冊為社會團體,0.9%的俱樂部注冊為企業,還有16.4%的俱樂部沒有進行任何登記[4]。不管注冊社會團體,還是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俱樂部,都從屬于非營利組織。但如果注冊為企業或沒有進行任何登記的俱樂部,在運作過程中就無法享有非營利組織相應的政府稅收優惠、資金撥款及法律保障等,從而導致俱樂部運作成本的增加,對俱樂部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政府應根據俱樂部的特殊性質,制定有針對性的、專門的法規或政策,為俱樂部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組織性質意指組織的基本屬性。對非營利組織的性質解析,國際著名的非營利組織研究專家薩拉蒙的觀點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同,他認為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是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征[5]。其中志愿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特征,至于其他幾個特征,可以針對組織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看法。前述分析得知,俱樂部是一種特殊的非營利組織,因此,俱樂部性質也會與國際非營利組織性質有些差異。依據俱樂部的概念解析與主要特征,認為俱樂部的基本屬性為官民兩重性、非營利性、組織性、公益性和志愿性。
2.1 官民兩重性
非營利組織是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組織,因此非政府性是國際非營利組織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從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非政府性并不是非營利組織的共性,因為無論哪一種社會組織,都必然與政府發生聯系,完全與政府無關的社會組織是不存在的。從組織創立與政府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當前我國非營利組織主要包括官辦組織、民辦組織與半官半民組織三大類別,其中半官半民組織具有官民兩重性的特征。俱樂部也不例外,具有官民兩重性的特征,創建初期的俱樂部就具有鮮明的官辦色彩。首先,從注冊資金來看,絕大部分俱樂部的注冊資金來源于體育彩票公益金,還有部分俱樂部的注冊資金來源于依托單位。其次,從俱樂部運作資金來看,體育彩票公益金與依托單位的撥款補貼也占據極大比例[6]。當前,由于大多數俱樂部與掛靠單位在責、權、利等方面沒有建立明晰的管理制度,因此導致大部分俱樂部在資源及經費上依賴依托單位,而依托單位依賴其實現某種功利[7]。俱樂部在創建初期因其資金短缺,可以獲得部分的政府撥款,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資金,尤其在政府扶持資金結束后,俱樂部必須依靠自身的市場化運作獲得發展資金。如果俱樂部缺乏自主融資的意識及市場競爭的能力,無法形成自身的造血機制,那么組織發展就會遭遇資金困難問題。因此,俱樂部作為準公共產品的提供組織,必須要杜絕依賴政府撥款的思想觀念,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是必走途徑,只有組織具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為俱樂部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基礎,才能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體育服務,以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
2.2 非營利性
非營利組織的根本屬性是非營利性,即組織盈余具有不可分配約束,也是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主要區別。俱樂部具有非營利性的特點,使它在運營過程中的一些程序與其他營利性企業不同,其發展目標不是創造利潤,而是實現組織的公益使命[8]。俱樂部的非營利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俱樂部的發展不以營利為目的,必須樹立為青少年提供公益體育服務的戰略目標。第二,俱樂部的盈余不能在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當前,俱樂部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提供的創建初期資金、社會捐贈和經營收入等渠道。雖然俱樂部具有公益性特征,但這并不規定俱樂部提供的體育服務都是免費的,收取適當的經營管理費用于組織的再發展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施行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規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提供服務可以適當收取費用。”這個規定為俱樂部獲得經營收入提供了理論依據,許多俱樂部的會員費和門票收入已經成為俱樂部經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由于俱樂部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依托單位、社會捐贈等渠道,因此是具有公益產權性質的資產。公益產權是指一種社會所有的虛擬產權,或者是不完全產權,即捐贈者、受捐者、受益人等群體都分別享有一定的權利,但又都不能享有完整的產權,其中受益主體是由社會受益群體構成的虛擬主體[9]。因此,俱樂部資產不能以任何形式轉變為私人財產,如果俱樂部破產,其剩余資產也只能轉交給其它社會公共部門。概而言之,俱樂部雖然是非營利組織,但這并不意味著組織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因此,俱樂部必須樹立正確的營銷理念,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外部環境的變化,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中心,通過爭取更多公眾的理解、支持與合作去滿足市場需求,從而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2.3 組織性
我國法律規定,組織性是指非營利組織的成立要經過合法的程序,經過注冊取得法人資格,具有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而且必須有正規的組織結構和工作人員,有組織章程和制度規范,并開展經常性的組織活動。俱樂部作為一種特殊的非營利組織,其組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俱樂部要經過登記注冊獲得法人資格。前述分析表明,俱樂部兼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種類型。當前,我國較多俱樂部登記注冊為社會團體或民辦非企業單位,因此,下面主要從民辦非企業單位與社會團體登記注冊的相關規定進行分析。非營利組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與《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其主要特點為“雙重管理、分級登記”。“雙重管理”是指對非營利組織的登記注冊由登記管理機關負責、日常事物管理由業務主管單位負責的雙重制度。“分級登記”是對非營利組織實行分級登記、分級管理的原則。因此,俱樂部也是采用雙重管理制度:一方面,民政部門負責俱樂部的登記工作;另一方面,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負責俱樂部的業務管理工作。第二,俱樂部需要建立正規的組織結構與章程。當前我國俱樂部還缺乏健全統一的組織結構,在已創建的俱樂部中,有51%的俱樂部采用主任負責制,26%的俱樂部采用董事會制,17%的俱樂部采用理事會制,3%的俱樂部采用總經理負責制,還有3%的俱樂部采用其他組織形式[10]。現階段,我國非營利組織通常采用董事會制度,因為董事會承擔了組織戰略的制定、組織運行的監督、負責組織的績效等職能,因此,建議俱樂部建立健全完善的董事會制度,以實現俱樂部的內部管理[11]。第三,俱樂部必須開展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國家體育總局對俱樂部的創建要求是:“俱樂部采用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制,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經常性的體育活動,保證個人會員每周參加體育活動2~3次,每次活動時間不少于1h;保證團體會員每年能在俱樂部參加不少于2~3次的集體體育活動[2]”。
2.4 公益性
公益是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指有關社會公眾的利益與福祉,即公共利益。社會公益組織,主要指那些不把利潤最大化當作首要目標的、且以社會公益事業為價值導向的社會組織。較早的公益組織主要從事人道主義救援與貧民救濟等活動,很多公益組織起源于慈善機構。公益性質意指某種組織或活動等,其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或人民大眾帶來利益。非營利組織的核心特征是公益性,即非營利組織是互助主義或利他主義,而不是以利潤為驅動力。俱樂部的公益性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俱樂部必須建立公益使命。即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競賽及項目培訓活動等,積極促進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青少年體質及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既是俱樂部發展的價值所在與目標取向,也是促進俱樂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但在俱樂部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有些俱樂部把會員界定為服務對象,而非會員不能在俱樂部享受服務;有些俱樂部設置各種會員資格條件,如高額的會費、較高的運動素質等,這些行為都有悖于俱樂部的公益使命[12]。第二,俱樂部要建立健全的財務披露制度,因為財務披露制度是保證俱樂部公益性運作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嚴格透明的財務披露制度,政府及捐款人無法了解所捐資金的使用情況,相應就會降低社會公眾對俱樂部的公信力,影響俱樂部獲取社會捐贈的能力。第三,建立俱樂部監督機制。為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俱樂部提升自身治理水平與能力是組織發展的關鍵,因此,俱樂部要完善內部自律機制、建立行業互律機制及健全外部監督機制。只有充分發揮這三種監督機制的合力作用,才能確保俱樂部公開透明的運作,才能實現俱樂部的公益使命[13]。
2.5 志愿性
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自愿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等資源,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為目的,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的援助行為,主要存在于非政府組織、專業協會和其他民間組織的活動中。志愿服務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現形式,也是各國和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計劃、技術合作、改善人權、促進民主與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志愿性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特征,非營利組織遵循價值導向,內在驅動力是以公益精神為背景的互助主義和利他主義。因此,志愿是組織活動的基礎,志愿者不是以逐利和謀生為參與目的,而是基于對組織使命和宗旨的認同而參與組織。俱樂部的志愿性是指組織建立與資源使用不是政府的強制行為,而是以自愿和志愿為基礎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組織建立的自愿性。2000年全國第一批俱樂部的創建工作,國家體育總局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統一分配指標)的模式進行,2003年提出創建工作擬由統一分配指標向申報審批的模式轉變,即各地區先組織創建俱樂部,再上報國家體育總局審批,總局擇優確定俱樂部名單,這種由“自上而下”轉為“自下而上”創建模式的轉變,正是俱樂部志愿屬性的回歸。第二,志愿服務與社會捐贈是俱樂部重要的社會資源。非營利組織依靠其慈善、公益與博愛的使命和宗旨感動社會,因而能夠動員志愿服務和社會捐贈等社會資源。當前,我國俱樂部運作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自創收入、社會捐贈與企業贊助等方式,但社會公信力是決定俱樂部獲取社會捐贈額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當前我國只有少數俱樂部接受過社會捐贈,而且所獲金額較少,沒有接受任何社會捐贈的俱樂部高達一半以上,這表明大部分俱樂部缺乏積極進行社會募捐的意識與能力[6]。另外,俱樂部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為組織發展賦予了明確的目標,公益精神、社會使命是組織存在與志愿者工作的內在驅動力。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87.7%的俱樂部的專、兼職人員中有一定比重的志愿者參加管理和體育活動的指導工作[14]。志愿服務的大量存在體現了社會對于俱樂部公益使命的信任、認可與支持,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志愿業余化對俱樂部發展的負面影響。因為俱樂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青少年,這類人群因其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對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技術要求較高,而俱樂部的志愿者大部分是離退休人員,志愿者的業余性與體育指導員的專業化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建議俱樂部針對不同項目的特點,并結合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建立系統化的培訓制度,提高志愿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從而提高服務質量。
依據非營利組織基本類型的概念解析與主要特征,認為俱樂部既不屬于基金會,也不屬于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單位,但它卻兼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部分特征,俱樂部是一種特殊的非營利組織,其基本屬性為官民兩重性、非營利性、組織性、公益性和志愿性,對俱樂部性質的深度解析,旨在為俱樂部的規范運營提供理論參考。為全面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俱樂部必須不斷增強自主意識,完善自身組織建設,發展自立和自治能力,降低對政府與依托單位的財政依賴性,提高組織的整體素質;必須逐步建立規范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與法制觀念,加強自律機制與誠信機制的建設,不斷提高組織的自律水平和整體素質,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以確保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1] 張宏.我國西部地區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現狀及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5):51.
[2] 1999年度體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扶持創辦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實施方案[z].國家體育總局體群字[2000]63號文件, 2000.
[3] 王名.非營利組織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
[4] 肖林鵬,霍興彥.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監管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12.
[5] 李亞平,于海.第三域的興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33-35.
[6] 肖林鵬,霍興彥.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融資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學, 2007(2):50-51.
[7] 吳寶升.上海市公益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08(12):47.
[8] 袁平君,閆彩紅.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對策研究——基于寧波市的調研[J].浙江體育科學,2016(6):9-12.
[9] 王名,劉培峰.民間組織通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9.
[10] 苗大培,劉國永,賀鳳祥,等.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評估體系研究[R].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項目,2005.12-17.
[11] 劉芳梅.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2):42.
[12] 裴立新,李滿春.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組織性質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 (1) :17.
[13] 劉芳梅.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監督機制的構建[J].韶關學院學報,2009(3):112-117.
[14] 苗大培, 劉艷麗, 劉國永,等.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J].體育科學, 2007(6):9.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Youth Sport Clubs
Liu Fangmei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descrip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asic types and their major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China’s youth sport clubs holds part of the features of both social groups and civil non-enterprise units, if not identified as either of them.China’s youth sport clubs are a special typ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hos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are government-civil duality, non-profit, formal organizing, public interest oriented, and voluntary.
youth; sport club;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ature analysis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資助項目(項目編號:GD14CTY01)階段性成果
劉芳梅(1975-),女, 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青少年體育。
韶關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7-0007-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