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琛朱肇營
(1.青海大學體育部;2.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16)
青海省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①
陳生琛1朱肇營2
(1.青海大學體育部;2.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16)
本文采用數理統計法對2015年青海省4所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青海高校大學生身體形態發育較為樂觀,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呈逐年下降趨勢;高年級學生的肺活量大于低年級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差,大都處于及格水平。針對現狀,提出了改善的建議。
青海省 大學生 體質健康 分析
增強大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是學校體育最主要的任務。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006年底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下發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旨在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切實提高健康水平。
剖析青海省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健康狀況,積極開展高校的“陽光體育”運動,促進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切實推進青海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不斷發展和更新,為青海省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和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以2015年青海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中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相關數據為數據來源。
抽取青海省4所高校各年級的部分學生2015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數據進行身體形態、技能和身體素質分析。研究過程中,將開設體育課的低年級定為第一組,不開設體育課的高年級定為第二組。
青海省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發展現狀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各年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評價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的指標,耐力、柔韌、力量、爆發力、速度以及綜合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指標[1]。
2015年青海省高校學生身體形態的測試指標為身高和體重,身體機能的測試指標為肺活量。
青海省高校大學生平均身高變化不大,男生為171.4cm和171.3cm,女生為159.1cm和159.2cm。男大學生的平均體重在兩組中呈遞增態勢,一組男生的平均體重為62.1kg,二組男生的平均體重為62.6kg,呈上升趨勢;與男生相比女大學生的平均體重隨年級升高而呈下降趨勢,分別為52.2kg和51.9kg。
青海省高校大學生的身體肥胖程度比較理想,男生正常體重的比例均超過了七成,女生正常體重的比例超過了八成。男生體重不正常的情況要比女生嚴重。高年級學生的肥胖率較低年級學生低,而女生偏低率高年級女生高于低年級女生,高年級男生低于低年級男生,說明隨年級增長,學生生活較為規律,對美的意識提高,有了形體美的需求,并且有些同學付諸行動。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時間的前提下,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最大能力呼出的氣體量,是評價人體呼吸系統的重要指標,也能夠直接反映人體胸廓的發育程度,并間接反映人體的健康程度及鍛煉水平[2]。將肺活量數值對比來看,不論男生平均值、女生平均值還是總體平均值在4個年級之間呈遞增的態勢,大學生肺活量體重等級及格率高年級組高于低年級組,女大學生整體水平要略微好于男大學生。盡管女大學生良好和優秀的比例低于男大學生,但女大學生及格比例高于男大學生,不及格比例低于男大學生。這或許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肺活量也逐步增大、高年級外地學生較低年級學生更適應了青海高海拔氣候的緣故,另外體育鍛煉也是增大肺活量的有效途徑。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肌肉活動的基本能力,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身體素質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
在男生身體素質測試的五個項目中,一組的標準差都大于二組,力量和柔韌素質的平均值二組大于一組,速度和耐力素質的平均值一組大于二組,但引體向上兩個組都很差,平均值僅為4.6和4.9,有92.41%和87.26%的男生不及格,達到良好的只有0.05%的二組男生,優秀率都為零。耐力項目也是比較差,兩組分別有22.36%和19.2%的男生不及格。
女生方面,除了耐力項目一組的標準差大于二組,其他四項的標準差都是二組大于一組,力量和柔韌素質的平均值二組大于一組,速度和耐力素質的平均值一組大于二組,仰臥起坐兩組的平均值分別為20.39和21.89,分別有68.24%和73.45%的女生不及格,良好率為零,有0.3%的一組女生達到優秀。立定跳遠的不及格率也是較高,分別為18.23%和19.69%。
青海省高校各年級之間男、女大學生的平均體重和平均身高變化不大,男大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情況要比女大學生嚴重,隨年級升高呈遞減趨勢,不過整體情況較為樂觀,高年級學生的肺活量大于低年級學生。
柔韌素質方面女生優秀的比例比男生稍高,男生的柔韌素質多處于“及格”水平,女生的柔韌素質多處于“良好”水平。力量和耐力、速度素質比較差,大都處于及格水平。
(1)調查中發現,目前絕大部分高校對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尚無足夠重視,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好壞對學生沒有任何影響,造成大學生沒有外在的壓力與動力主動參加體育鍛煉,提高其體質健康水平。
(2)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一些后天因素影響著大學生體質健康,首先是自身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規律的作息時間、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等;其次是學校因素,學校的管理者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指導,引導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增進體質健康。
(1)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在安排學生課程時,考慮一周有2次以上能讓學生參加課外鍛煉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有時間到運動場,“陽光體育運動”的內涵和精神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
(2)有的放失地進行體育課程改革,對體育課課堂教學與考核內容增加學生身體素質的內容,以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體育課教學形式多采用分層次教學,實現體育課教學因人而異,讓不同運動能力的同學都能體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成就感,以誘導學生的運動動機,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參與性,從而提高身體素質,改善身體機能。
(3)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合理劃分體育教學和休閑鍛煉的運動場地,廣泛開展各級別的體育比賽、體育沙龍,加強與完善體育俱樂部建設,更好地把體育教學內容與體育文化軟生活高效結合起來,打造簡單、多樣、靈活的體育文化氛圍。
(4)進一步完善青海省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及時反饋監測結果并進行合理評價,建立運動健身科學指導系統,為增強青海省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證。
[1]《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G807
A
2095-2813(2017)09(a)-007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070